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黃埔區
工業發展情況分析
2016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2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在中共十九大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次寫入黨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步入深水期,適應並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內在要求。近年來,城鄉居民的需求水平明顯提升,但供給體係明顯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無效和低端供給過多,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從供給側開展以提高供給體係質量為主攻方向的結構性改革,通過有效的要素供給、產品供給和製度供給,最終有效提升供給水平和質量,從而在更高水平上達成新的供求均衡,實現供需的有機銜接。
距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有五年,有必要從統計角度分析“十三五”時期黃埔區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性改革的階段性成效,提高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性的認識,進而為“十四五”期間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針對性建議。
一、“十三五”期間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總結
“十三五”時期,我區積極落實有關決策部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努力完成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不斷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工業經濟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呈現出生產運行平穩、結構優化轉型、 新動能加快孕育等新特點,為“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從整體趨勢看,工業規模和發展效益實現雙提升
“十三五”時期,我區工業經濟規模繼續壯大,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同步改善,工業實力再上新台階。從經濟規模及增速看,我區在“十三五”時期完成工業增加值9884.22億元,占GDP的比重為61.6%,是支撐我區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支撐力量,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為6.6%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我區仍實現了4.1%的增長速度,比全市和全省增速分別高1.5和2.8個百分點;從經濟效益看,工業企業盈利空間擴大,企業效益明顯好轉。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計達10601.78億元,實現營業收入8391.12億元,實現利潤773.51億元,在“十三五”時期年均分別增長18.5%、6.8%和13.6%,各項主要效益指標保持了與生產增速的同步增長。
(二)從重點任務看,“三去一降一補”取得階段性成效
“十三五”以來,我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工業領域去產能、去杠杆、降成本、新舊動能轉換效果顯現。一是鋼材等低端行業去產能取得積極成效,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生產鋼材218.92萬噸,比2015年下降28.1%,附加值較低的塑料製品、服裝產能分別比2015年下降20.9%、24.7%,產能利用率明顯回升,市場供需關係得到改善;二是企業杠杆率明顯下降,2020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42.5%,比2015年下降9.4個百分點,企業營運能力及抗風險能力明顯提升;三是降成本取得成效,營改增、清理規範政府性基金收費、擴大行政事業性收費免征範圍、在全國開發區首推“暖企8條”“穩企6條”等措施,有效降低製度性交易成本。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三項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為10.6元,比2015年減少2.5元,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稅金及附加和增值稅為4.5元,比2015年減少1.7元,下降了62.2%。
(三)從產業結構看,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特征明顯
“十三五”以來,我區加快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積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主動適應消費結構升級需求,不斷優化產業結構。
1.工業投資活力不斷增強,投資結構加速優化。投資在穩增長、調結構、增後勁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我區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投資活力有效激發,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先進優質產能不斷擴大,有力地促進了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生態化邁進。2016-2020年,我區工業累計完成投資1590.02億元,年均增長21.6%。其中,技改投資成為工業投資增長的重要拉動力量,2016-2020年,我國工業技改累計完成投資474.07億元,年均增長 29.6%,增速比工業投資高8.0個百分點, 2020 年工業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為 36.0%,比 2012 年提高 8.0 個百分點。
2.高精尖產業穩步推進,工業結構加快向中高端邁進。“十三五”期間,我區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這個中心,著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製造、高端化工三個千億級產業和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飲料四個五百億級產業,有力促進我區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生態化發展。2020年,規模以上先進製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595.07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69.6%,比2015年提高26.2個百分點,2015-2020 年,規模以上先進製造業年均增長12.8%,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高9.9個百分點,其中,新材料製造業、先進裝備製造業、高端電子信息製造業和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5.4%、22.6%、18.2%和17.9%。與先進製造業較快增長相對比的是,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石油加工及煉焦和電力(剔除南方電網的影響因素)六大高耗能行業呈負增長趨勢,2015-2020年期間,六大高耗能行業年均增長率為-4.4%,產值比重由2015年的28.3%下降到2020年的19.8%。
3.新興產業和新產品迅猛發展,工業產品持續優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了中高端供給和有效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不斷湧現,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有力支撐市場需求升級和宏觀經濟企穩。2020年,我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企業855家,比2015年多352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的82.3%;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為5761.80億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7.9%,比全區工業總產值增速高5.0個百分點。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同時,順應結構升級和消費需求的新產品不斷湧現。2018-2020年,智能手機、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等符合消費潮流的智能化產品加快生產,產量分別年均增長1.5倍、2.4倍和37.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需求持續加強,產量持續攀升,其中服務器、電子計算機整機和集成電路分別年均增長77.2%,34.5%和12.5%;越來越受消費者重視的環保和健康產業發展迅猛,其中新能源汽車和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分別年均增長2.1倍和33.4%,同時,民用無人機、工業機器人和充電樁等一批成長中的高新技術產品逐步加快規模產出。
(四)從增長動力看,經濟增長動力逐步實現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發展
“十三五”期間,我區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牢牢堅持創新第一動力,推動經濟發展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科技創新實力連續三年保持全國經開區第一,R&D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38%,成為全市首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4%的區域,各類高層次人才超過1000人,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100家,上市企業達63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756件、發明專利授權量2803件,總數居廣州市第一、全國經開區首位。
通過使用DEA-Malmquist指數模型對2016-2020年我區工業全要素生產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測算研究發現(如圖一)(投入指標分為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產出指標為:工業總產值),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從2019年開始由負轉正,且貢獻程度不斷提高,而要素貢獻率從2019年開始由正轉負,說明隨著產業的發展和生產方式的改變,科技投入和技術進步等因素的投入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加顯著,而支撐過去快速發展的傳統人口紅利和資源紅利的逐漸消失,對工業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逐漸減弱。
(五)從體製機製看,有效製度供給不斷擴圍提速
“十三五”期間,我區秉承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以更大的魄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承接用好45項省、市級事權,全省首推涉企證照“44證合一”、“區塊鏈+AI”商事服務,“12345”審批服務體係、“秒批”等改革舉措在全國複製推廣,營商環境指數穩居全國經開區第一,出台“金鑲玉”係列政策超50項,完成“一門式”政策兌現3.9萬次,獲批“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先行示範區和首個省級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改革經驗連續兩年入選中國改革年度案例。各項政策措施成效不斷顯現:一是新設立企業保持較快增長。隨著商事製度改革的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情被激發,2018-2020年,我區新登記工業企業年均增長21.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建投產或遷入的有319家,吸納就業人口3.39萬人,累計完成產值570.07億元,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92.1%,成為我區工業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二是有力推動區屬國企整合重組,為實現國資國企層麵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奠定堅實基礎。“十三五”期間,我區積極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及提質增效專項行動,國有控股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000萬元,年均增長15.7%,資產負債率由2015年的61.9%下降到2020年的34.1%,營業收入利潤率由2015年的6.3%上升到2020年的8.9%,經濟實力、經營能力和獲利能力顯著提升,切實增強了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製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三是對外貿易再創新高,利用外資逆勢增長。我區不斷完善製度型開放體係,實行高水平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複製推廣156項自貿區政策,跨境電商總規模突破200億元,同時,在麵臨中美貿易摩擦和“逆全球化”的衝擊下,工業利用外資仍實現了逆勢增長,“十三五”期間,我區工業合同利用外資年均9.49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77.5%,實際利用外資年均8.28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21.4%。
二、“十四五”時期我區工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策建議
“十三五”期間,我區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進一步增強,供給側綜合效能明顯提升,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麵臨許多問題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一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長效機製仍不健全,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還沒有穩定壯大。高技術產業規模總量不大,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待提升,2020年,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完成產值2079.17億元,占全區產值的比重為25.3%,比2015年降低了10.0個百分點;二是創新驅動發展能力還不夠強。2019年,深圳市研發投入支出占GDP的比重為4.93%,高於我區2020年0.55個百分點,創新資源優勢還未充分釋放,原始創新、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轉化能力有待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還不強;三是有效製度供給仍顯不足。營商環境還需優化,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政策落實“最後一公裏”存在梗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尚未得到落實,要素配置存在扭曲,改革紅利尚未完全釋放,未來,仍需以不畏艱難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意誌,因時因地持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構建現代產業新體係,堅持傳統產業調優和新興產業培育並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刻把握發展的階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因此,要堅持優化傳統產能和增加高端新興產能相結合,強化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
1.優化傳統產能。我區擁有較為完備的產業體係和龐大的製造基礎,以及相應的規模潛力巨大、需求多層次多樣化的市場,這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優勢條件,但傳統產業存在高消耗、低效益、弱創新等問題,因此,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增強傳統產業的競爭力和支撐力。一是激活市場主體活力,挖掘傳統動能增長潛能。鼓勵企業兼並重組、轉型升級,開展企業限期整改、扶持發展等處置舉措,推動落後產能逐步實現市場出清,同時聚焦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展,實施更大規模以及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加強供應鏈金融服務;二是推動傳統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堅持分類施策,深刻把握智能製造在不同行業、環節、領域的擴散規律和融合方式,依托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以及傳統製造業智能轉型,在具有較大發展空間的高檔數控機床與工業機器人、汽車製造電動化與車網融合、智能傳感與控製裝備等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分行業、分步驟開展數字化製造普及、網絡化製造示範和智能化製造探索;三是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強化環保、質量、安全、能耗等執法力度和提高相關標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大幅減少汙染物排放總量,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係統深度脫碳進程,形成完善的綠色循環發展模式。
2.持續壯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現有供給體係越來越不能滿足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需要,因此要加快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做大做強做優新興產業集群,擴大優質高端消費品和服務供給。實施積極的產業政策,通過政府引導、聚焦重點、市場主導,積極引領醫療健康、工業互聯網、“5G+”產業、數字經濟、智能物流等五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實施企業精準招商,設立初創型企業貸款風險池,鼓勵金融機構為新興產業的初創型苗子企業優先提供信貸支持,對新興產業項目的設立、增資擴產和創新發展等給予資金補助;創新新興產業投融資模式,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加大對5G基站、物聯網、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新興產業的投資力度;將新興產業布局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在能耗、用電等指標方麵優先保障,麵向全球招引新興產業重點領域關鍵領軍團隊和人才;鼓勵企業以市場為導向,開展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應用示範推廣,帶動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規模化發展。
(二)堅持創新驅動,全力推進科技自立自強
創新是“第一動力”。在新的發展階段,科技創新更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支撐,我區應堅定不移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優化區域創新生態係統,全力塑造發展新優勢。
1.打造高能級創新平台。創新平台載體是促進產業發展的催化劑,也是集聚創新資源、創新資本和創新人才的有效空間體係。我區應充分發揮“創新穀”的核心作用,根據產業需求和企業需求,有針對性地引進、建設科技創新平台,例如針對我區缺少高校這一短板,應盡快吸引國內外知名高校到黃埔合作辦學,加快籌建廣州交通大學,辦好生物島實驗室黃埔學院等科研院校,同時推動科技供給與市場需求高效銜接,打造一批“政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共同體。
2.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創新製勝,關鍵靠人。人才是第一資源,發展進入新階段,人才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製度,舉辦大灣區人才智力交流活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院士交流服務中心,集聚一批國際一流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形成“百名院士、千名領軍、萬名才俊”的人才應力場,同時推動人才評價激勵機製的改革,釋放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打響“黃埔工匠”品牌。
3.完善科技創新體製機製。創新驅動發展,需要配套活力高效開放的創新生態。全麵建立以科技成果績效為導向的新型管理評價模式,深化科技攻關“揭榜製”、科技經費“包幹製”等創新體製機製,增加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持續提升科技引領能力、原始創新能力、成果轉化能力,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塑造發展新優勢。
(三)破除要素市場化改革藩籬,促進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看,破除無效供給,就必須加快破除製約要素市場化改革的體製障礙、利益格局和慣性依賴,建立反映供求關係和稀缺程度的要素價格形成機製,推動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等要素實現市場化高效配置和有效供給。這也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土地要素部分,著力增強土地管理靈活性。爭取建設用地用林審批改革試點,全麵推廣“帶規劃方案出讓土地”、智能秒批等創新舉措,實行“拿地即開工”項目審批模式,完善產業用地政策。勞動力要素部分,著力引導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本投入,促進勞動力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合理有序流動,主動融入沿海經濟帶人才鏈;資本要素部分,著力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製度。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強化與港澳在金融合作、信用建設、審批製度等領域的規則銜接,積極引進持牌金融機構,大力發展科創金融、綠色金融、跨境金融等特色金融;技術要素部分,著力激發技術供給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建立分領域分行業差別化科技創新策略,著重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保護,落實科技收益處置分配等激勵政策,加快推進應用技術類科研院所市場化、企業化發展;數據要素部分,著力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進建設移動數據中心,製定出台新一批數據共享責任清單、探索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規範、支持構建多領域數據開發利用場景,全麵提升數據要素價值,打造新一代國際數字樞紐。
執筆:李慧萍
審核:楊錕
第8期 統計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黃埔區工業發展情況分析.pdf
主辦:廣州開發區管委會 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承辦:廣州市黃埔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備案號: 粵ICP備2022017031號-1
粵公網安備 44011202000021號網站標識碼:4401120001
0
视窗区
0
导航区
0
交互区
0
服务区
0
列表区
0
正文区
开启“阅读”后,点击文字或控件可以阅读其内容;双击文字或控件,则是操作对应的文字或控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