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下午兩點半,廣州市黃埔區九龍第三小學三年一班準時響起清澈的歌聲。咚、咚、咚、起!“金孔雀,輕輕地跳,雪白的羽毛金光照……”孩子們用拳頭敲著節拍,唱起悠揚的傣族歌謠,不時在老師的帶領下且歌且舞,歡樂的情緒隨著音樂傳遍校園。
陳新建在音樂課上帶著同學們打節拍
這樣一節歡快的音樂課,是九龍三小音樂老師陳新建親手締造的。他用生動活潑的課堂,讓孩子們完全地融入音樂,把藝術的快樂帶給每一個孩子。他說“音樂是屬於每一個人的。”如今,陳新建已在九龍紮根22年,是廣州市第18屆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特約教研員,廣州市小學音樂中心組成員,他用音樂潤澤了這片鄉村土地。2021年3月,陳新建作為鄉村教師代表被評為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
陳新建正在為合唱團進行鋼琴伴奏
紮根九龍,為孩子插上音樂翅膀
黃埔九龍鎮這片土地,陳新建已經堅守了22年。2001年從贛南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院畢業後,他毅然決然地決定從江西老家來到廣州,成為了九龍鎮鎮龍中學(現黃埔區玉岩實驗學校)的一名初中音樂老師。至此他就一頭紮進音樂課堂的海洋裏,成為了鄉村學校裏稀缺的音樂教師。2014年因資源整合,他調到現在所任職的學校——九龍第三小學至今。
鄉村孩子沒有那麼多資源,鮮少有能接受課外藝術訓練的。學生們的音樂基礎幾乎為零,這是大部分鄉村音樂教師都要麵對的難題。但是陳新建卻說,“我們的孩子雖然說是農村的孩子,但是一點都不比城裏的孩子差。”為了證明這一點,陳新建一點一滴、紮紮實實地把係統的樂理知識教給孩子,為孩子們的音樂之旅打上了牢固的地基。記者看到,在課堂上,他會用問答、默寫等各種形式來鞏固學生的樂理知識,而學生們對這些知識點更是應答如流,每當老師提問便爭著舉手回答。陳新建笑著說:“學生們在其他主科課堂上可能都不如在音樂課表現好。”
談到如何打造生動有趣,又能讓孩子學得進知識的音樂課堂時,陳新建表示:“在課堂上融入遊戲,通過玩耍、律動、唱遊,把樂理知識和課本歌曲通過有趣的方式演繹出來,讓孩子們都能夠參與進來。全身心地去體悟到音樂的魅力,才能激發出孩子對音樂的熱愛。”
為每一位孩子插上音樂的翅膀,是陳新建一直堅持的事。在課堂之外,他還打造了“好兒郎”合唱團,幫助熱愛音樂的孩子站上更大的舞台。合唱團裏裏外外上上下下,全靠陳新建一個人“張羅”。在合唱比賽的賽場上,有人評價他是“無所不能”的合唱團“統帥”。而孩子們也很爭氣,先後拿下第十四屆廣州合唱藝術節黃埔賽區小學童聲二等獎、第四屆廣東省少年兒童聲樂器樂舞蹈大賽獲聲樂類小學B組一等獎等榮譽。如果說陳新建為孩子們種下了音樂的“種子”,那這一張張獎狀便是“開花結果”的見證。
合唱團正在進行比賽
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孩子享受音樂
“教育均衡”和“因材施教”是陳新建常常掛在嘴邊的話。他說“音樂是屬於每一個人的”,但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隻有探索出一條合適的路,才能真正讓每個孩子獲得音樂的快樂。
陳新建回憶,“剛開始開展教學的時候,學生常常在歌唱時出現白嗓、音高不準等情況,沒有集體歌唱意識,更談不上多聲部歌唱帶來的享受以及愉悅……”為了尋求更有效的提高,陳新建長期學習國際知名的“柯達伊教學法”並融入課堂,培養學生準確歌唱及多聲部歌唱的能力。
弱化伴奏,突出人聲和節奏語言,強調手勢和肢體動作……這些“柯達伊教學法”的特色都可以在陳新建的課堂教學中找到明顯蹤跡。而這也正說明了,紮根於鄉村,他從未裹足不前,不斷尋找更先進、科學又適合鄉村學校現狀的音樂教學方法,讓鄉村的孩子們也能享受到不遜於其他發達地區的音樂教育。
“不要吝嗇溫暖和愛,用音樂和肢體語言去交流。”陳新建提到班裏有一些需要特別“因材施教”的學生,他們是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對於這些孩子而言,高互動性的音樂課成了為數不多能夠讓他們參與進來的課堂。記者發現,音樂課上,三年一班的特殊兒童也能參與到節拍的擊打和隨著歌曲的簡單舞動中,如果不是特別指出,很難發現他們與普通學生相比有什麼特殊之處。“走到這些孩子麵前,我會先跟他微笑,豎大拇指,主動把愛展示給他們,久而久之他們一看到我也願意主動表達善意,這就是一種愛的給予與回饋。”愛與包容,是陳新建“因材施教”的一個縮影。
陳新建在課堂上帶動所有學生一起舞動
“在鄉村學校做音樂教育,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陳新建認真地說。深耕九龍二十一載,他堅定地做著那個“為眾人抱薪者”,守護著一簇音樂的火光,溫暖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付出,然後靜待花開。”陳新建說,做一名鄉村教師,是他從不後悔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