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上午,廣州市2023年春季學期開學思政第一課在黃埔區廣州實驗中學舉行,一場別具濃鬱曆史文化氣息的思政課拉開了新學期的帷幕。同時,“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埔工作站”“黃埔區曆史文化保護傳承中心”“廣州實驗中學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建教育教學實踐基地”在廣州黃埔中新知識城廣州實驗中學揭牌成立。
夯實傳承根基,延續曆史文脈“考古文博+教育”跨界聯手打造全國首創。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埔工作站”“黃埔區曆史文化保護傳承中心”在廣州市黃埔區政府、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導下,首創政、校、研三方合作,是市、區兩級深度合作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模式的全新謀劃,是全市首個區級實體化文物研究及展示平台。
以此為契機,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廣州實驗中學簽訂了館校合作協議,“廣州實驗中學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建教育教學實踐基地”是國內首次將文物考古工作站直接建在中學校園內,也是國內考古文博界、教育界貫徹落實文化強國戰略的一次創新實踐。
本次活動是文化領域、教育領域加強資源共享、實現優勢互補的有力舉措;是廣州市、黃埔區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要求,落實教育部、國家文物局《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的積極探索;亦是溯源中新廣州知識城地區文明,在“造城”之外增添“傳承”標簽的重要嚐試。
館校深化合作 開展多元探索,館校攜手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埔工作站”“黃埔區曆史文化保護傳承中心”“廣州實驗中學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建教育教學實踐基地”是集整理、研究、展示、傳播、互動、體驗於一體的科研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
據悉,工作站成立後,將致力於廣州考古成果整理、研究、闡釋工作;策劃文物考古成果展覽,展示廣州市、黃埔區曆史文化底蘊;組織公眾考古體驗活動,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開展立足黃埔、麵向廣州的曆史文化教育,引導公眾了解黃埔、廣州及至嶺南的曆史文化,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走向百姓、走進校園、走近社會。
通過館校合作平台,廣州實驗中學將有計劃、分階段、按步驟、全方位地推進考古教育工作,向學生普及考古知識、開展鄉土曆史教育,通過師生培訓、社團活動、微課題研究、舉辦主題展覽、校本課程開發、研究性學習等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能力成長和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進而打造校園文化特色,逐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區、市級文化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著力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穿越時空隧道,探尋曆史回聲,“考古偵探”將羊城曆史文化娓娓道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本次廣州開學思政第一課以“穿越時空隧道,探尋曆史回聲”為主題,依托考古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彙集思政教育素材,貫通學校與社會的“大思政”格局,創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考古工作者有點像偵探,要捕捉先人留下的“蛛絲馬跡”,拚合、重構城市的曆史圖景。什麼是考古?為什麼要考古?怎樣做考古?廣州考古考什麼?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易西兵研究館員以《走近考古》為題,與孩子們分享了他的“考古日記”,揭秘城市考古工作的真相,探尋羊城曆史的足印。全市中小學生通過網絡收視收聽了這特殊的一課。
“挖恐龍是考古學家的工作嗎?”“考古人的‘舞台’在哪?”“考古工地的一天是怎樣的?”易院長將考古語言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科普語言、教學語言,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把考古工作內容娓娓道來。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紛紛變成“小考古迷”。易西兵鼓勵同學們認真學習,在曆史文化的滋養中健康、茁壯成長,更好地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積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
課堂最後,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向廣州實驗中學送贈曆史和考古類圖書,為孩子們更進一步走近考古架起“閱讀橋”。活動現場還設有文物DIY和拓印體驗區,嘉賓及師生體驗傳統手工藝製作,零距離感受曆史文化遺產的魅力。
善用“大思政課”,是辦好思政課的重要抓手。本次春季開學思政第一課是廣州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思政課”重要指示的實踐探索,有助於加快構建“大思政課”工作格局。近年來,黃埔區全市首創“5G+VR”思政智慧課堂建設,讓紅色教育基地、科技博物館成為“大課堂”,推動“文化+教育+科技”跨領域提升。邀請科學家、藝術家、非遺傳承人、老紅軍等上思政課,冬奧開幕式上的“龍頭”雕刻師張偉潮、中科院院士趙宇亮、田漢後人歐陽維教授的開講廣獲師生歡迎。
考古成果斐然,助力文明溯源,用實證材料完善黃埔發展的曆史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曆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百萬年的人類起源史和上萬年的人類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來建構。即使是有文字記載以後的文明史,也需要通過考古工作來參考、印證、豐富、完善。”據悉,黃埔區的考古工作肇始於1954年原蘿崗區聯和街石馬村五代南漢昭陵的發掘,1965年又在蘿崗鎮暹崗蘇元山發現了春秋時期的遺址,從此正式拉開了黃埔區考古與文物保護的序幕。此外,還陸續發現了茶嶺、甘草嶺、沙嶺、欖園嶺、陂頭嶺等一大批具有極高曆史文化價值的考古遺址,是珠江三角洲乃至嶺南地區至為重要的考古發現,對構建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發展序列殊為重要,為重構嶺南早期曆史,尤其是回答“何以南越國”“何以廣州”等問題提供了更為充分、更為詳實的第一手資料,為延伸曆史軸線、增強曆史信度、豐富曆史內涵、活化曆史場景等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