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區各街道、鎮,區府屬各單位;廣州開發區管委會直屬各單位:
《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十四五”專項規劃(2021-2025年)》已經區政府、管委會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如遇問題,請徑向區國資局反映。
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廣州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2022年1月4日
一、發展基礎與環境
(一)“十三五”時期國資國企發展成就
1.規模體量邁上新台階
自2017年重組改革以來,區屬國企資產規模、淨資產、固定資產投資、營業收入等標誌性數據節節攀升。從2017年至2020年,區屬國企資產總額由707億元上升至2525億元,淨資產由409億元上升至932億元,年度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由18億元上升至224億元,年度營業收入由49億元上升至264億元,為“萬億國資”奠定了堅實基礎。
2.布局結構呈現新變化
2017年通過存量重組和增量布局,將區屬一級企業由原有11家重組整合為6家,新設4家,形成以10大國企為支撐的區國資國企新格局。增量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推進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新能源與新材料等重點項目落地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公用事業、城市更新、園區開發、人才服務、文化教育等方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3.服務全區作出新貢獻
積極承擔推動產業發展、完善人才服務、建設智慧城市、聚集高端要素等服務功能,持續推動生物醫藥價值創新園、集成電路價值創新園、人工智能島、新能源新材料價值創新園、中新廣州知識城一二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載體平台建設,成為區域開發建設主力軍。
4.監管效能實現新提升
持續優化國資監管體製機製,以“管資本”為主加快職能轉變。印發實行《國資監管權責清單》,進一步增強企業經營自主權,提升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2018年以來,圍繞資產評估、境外國有資產交易、土地資產處置、物業租賃、投資監管等關鍵領域持續優化製度文件,為區屬國企發展賦能。2020年,實行監管提示函、監管通報工作規則,不斷提升國企管控水平和抗風險能力。
5.黨建工作迎來新麵貌
全麵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在深化國企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完成10家監管企業黨建進章程工作,把現代企業製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全麵加強新時代基層黨組織建設,著力打造“五個一”國資先鋒黨建特色品牌,突出一個中心(以政治建設為中心)、推進一個融合(黨建與國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建立一套機製(黨建工作機製)、打造一個先鋒(黨員先鋒模範)、夯實一個基礎(黨建規章製度機製落地落實),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二)麵臨機遇與挑戰
1.宏觀發展環境
當前,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科技變革和產業變革激蕩,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世界進入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成為新的主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優化產業布局成為發展重點,“雙循環”成為發展新戰略,金融領域持續嚴監管,資本市場不斷改革,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重點,為國資國企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利條件。
2.區域發展環境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一核一帶一區”、廣深“雙城聯動”等戰略持續推進,廣州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等工作部署出台,區域發展迎來新的機遇。作為廣州改革開放起步最早的地方,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發展基礎雄厚,2020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達3663億元,財稅總收入連續四年超千億,國家級開發區綜合排名穩居第二,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四成,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高收入經濟體水平。區委、區政府大力實施“四個萬億”計劃,為實現“萬億國資”提供了必要條件和現實可能。
3.國資國企改革趨勢
國企改革步入關鍵曆史階段,正在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轉向係統協調、全麵深化。在深化改革攻堅期,區國資國企必須順應改革大勢,響應政策號召,圍繞製約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進行創新突破,重點圍繞區域發展、產業服務和新興產業培育,調整存量結構,優化增量投向,著力固根基、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全方位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動力。
二、總體要求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為根本,大力實施“萬億國資”計劃,打造國資管理體製創新先行區、國有企業綜合改革示範區、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先鋒區,將國資國企打造成為黨的領導有力、國資功能彰顯、國有企業競爭力強的全國標杆和製度高地,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把握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把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建立製度體係、推動生產經營充分融合,為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堅持服務大局。緊緊圍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的戰略部署,將國資國企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融為一體,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
——堅持市場導向。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要求,尊重市場規律,把握市場變化,建立市場化經營機製,創新市場化經營方式,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堅持改革創新。以改革為第一動力,掃除製約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運營效率,調動國企發展積極性,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三)發展目標
——資產管理規模達到萬億。實施“萬億國資”計劃,到2025年,全區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年均增幅超過全區經濟增長水平,實現國資管理規模超1萬億元,形成4~5家資產規模超1000億元、2家超2000億元的優勢企業集團。
——布局結構更加優化。加快建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營效率。完善區屬國企分類和主業界定,通過戰略重組和優化配置,推動資源向優勢企業和核心主業集聚。推進國有資本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和前瞻性布局,將優質資源注入區屬國企實體。積極調整優化國有資本投向,重點布局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等關鍵領域。
——混改上市取得突破。積極開展混合所有製改革,鼓勵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快企業股份製改製,提高國有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水平。加快培育優秀企業上市,力爭“十四五”末每家商業類區屬國企控股上市公司1家以上,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總量達到10家以上。
——經營機製靈活高效。持續健全現代企業製度,進一步優化製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和靈活高效的市場經營機製,深化市場化選人用人機製改革,加快推廣職業經理人製度,優化企業薪酬分配製度,建立與企業發展需求相匹配的長效激勵約束機製和工資總額決定機製。
——監管體製更加完善。基本建立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係框架,有序推進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製改革,不斷完善國資監管權責清單,嚴格落實企業“三重一大”等製度,按照“一類一策”原則加大差異化授權放權力度。大幅提升國資監管數字化水平,打造高水平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台。
——國企黨建全麵加強。堅持全麵落實黨要管黨、全麵從嚴治黨,一以貫之堅持和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毫不動搖加強國有企業黨的建設,推進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有機統一,推動黨建工作與改革發展、生產經營深度融合,把黨建工作轉化為企業發展活力和競爭實力。
到2035年,在完成前期目標的基礎上,持續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各項工作,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製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有效發揮,成為全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促進經濟社會穩定運行的頂梁柱、服務民生事業發展的穩定器、全麵從嚴治黨的壓艙石。
三、高水平打造國資產業體係,夯實“萬億國資”發展根基
(一)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支柱
1.優化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布局
引領新一代信息技術大發展。加快建設京信產業園、半導體產業園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價值創新園,重點引入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新型顯示、集成電路、傳感器、第三代半導體等核心產業。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充分發揮粵芯半導體、高雲半導體等龍頭項目的磁吸效應以及與LG合作重點項目的引領作用,深度切入並打通上下遊產業鏈,強化新一代信息產業集聚效應。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以中設智控為依托推廣工業互聯網應用及服務,加大對“Intewell工業操作係統項目”的研發投入。在區屬國企中培育一批“製造業+互聯網”新模式應用重點項目,打造一批優秀的數字化車間,推動工業互聯網與行業知識、工業模型深度融合。以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和納米智能技術科技園為依托,加大納米技術研發力度,擴大納米技術應用範圍,構建納米技術產品體係和生態體係,推動納米產業集聚。
2.優化智能製造產業布局
做大做強智能設備製造業。加快推進智能裝備等特色產業園開發建設,以製造業智能化發展為重點,積極引入智能製造細分產業龍頭,依托已投資的智能製造相關企業,開展智能製造成套裝備的集成創新和應用示範,促進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照明電器、服務機器人等研發和產業化,形成若幹以細分行業龍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推動由製造基地邁向智造高地。打造智能製造產業新生態。聚集企業發展需要的資本、政府、科研機構等各類生態要素,形成一組各主體深度鏈接、相生互動的平台生態網絡,為智能製造產業發展提供科研、知識產權、金融、人才、物理載體、軟件、市場等資源或服務。提升智能製造研發水平。充分利用黃埔實驗室、海絲知識中心等園區的科研機構資源,建設若幹智能製造領域的製造業創新中心,創新產學研用合作模式,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依托IBM建立的“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智能製造和智能服務中心”,著力提升智能製造研發水平。培育優質企業。支持開發區投資集團通過“戰略直投+產業基金+上市公司+資本運作”創新產融結合模式,重點投資和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以智能設備製造為基礎,不斷向高端裝備製造和新材料等產業拓展,助力黃埔區實現“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智造中心”戰略目標和“萬億製造”計劃。
3.優化生物醫藥產業布局
圍繞“一園、一穀、一島”(知識城生物醫藥價值創新園、科學城生物穀、國際生物島),做好“引、建、投”工作,推動生物醫藥產業聚集,打造國內領先的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產業鏈,建設生物醫藥產業新高地。建設高端特色園區。構建集雲服務、公共設施、智慧醫療等於一體的物聯網平台,為入駐企業積極賦能,打造便捷、綠色、安全的新型生物醫藥智慧園區。提高自主研發能力。以生物島公司為載體,充分借鑒VIC模式,加大新藥研發力度,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加快形成生物產業研發的創新生態係統,積極建設世界頂尖的生物醫藥研發中心。不斷完善“研發機構+醫院+企業”的對接機製。組建包括廣州各大醫院在內的醫療機構聯盟,形成臨床研究網絡。通過利德曼打通對接生物醫藥產業與資本市場的通道,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集聚。打造成國際化美麗健康產業集聚區。以開發區投資集團南方美穀為依托,構建以化妝品為主,生物醫藥、醫療美容、大健康融合發展的高端產業體係。樹立生物安全產業新標杆。加速建設生物大分子檢測分析平台,做大做強國家空氣淨化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華南空氣淨化產品檢測中心、廣州生物科技園產品檢測公共實驗室及空氣淨化產品檢測認證中心等多張“王牌”。
4.優化數字經濟產業布局
加快區屬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引導區屬國有企業製定數字化轉型專項規劃,優化組織架構,運用5G、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業務發展能級。助力智慧城市建設。支持科學城集團做大做強智慧城市規劃建設運營板塊,積極承接數字政府業務。鞏固與百度合作開展的粵港澳大灣區智能網聯示範高地項目建設。加強與騰訊公司合作,通過數據端口接入打破信息孤島。為打造數字經濟產業長廊奠定良好基礎。夯實工業互聯網發展基礎,加快推動5G建設應用,形成國內領先的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搭建高度協同的工業互聯網平台體係。為數字產業大發展提供優質載體。大力推進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魚珠片區)建設,加快推動5G、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實體經濟的集成式發展,全麵促進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型升級,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共進、融合發展。運營好大灣區數字娛樂產業園,積極引入數字創意企業。支持知識城集團與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合作。通過資本運作促進數字產業集聚。通過尋找優質技術資產、開發企業資源等途徑,積極探索並購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硬件服務商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載體,整合上下遊產業資源,實現產業集聚和協同發展。
(二)激發經濟社會基礎支撐新活力
1.進一步聚焦基礎設施建設
提高新基建水平。推動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向新領域拓展和智慧化賦能,發展傳統基建領域的新興細分行業。推動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推進知識城互聯網國際出入口擴容工程。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智慧交通體係。加強軌道交通、市政道路、高快速路、港口碼頭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有軌電車、公交、地鐵、水上巴士等交通工具無縫接駁。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構建區智慧交通綜合運營中心,以交通新基建新技術集成示範,升級未來交通出行新體驗,為市民提供一站式完整出行服務,打造數字時代黃埔交通智慧體係,加強與周邊區域的互聯互通,融入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推動交通領域TOD綜合開發。加強與開發商等相關方的合作,合理布局商業、教育、文娛、醫療等基礎服務,做活廣告、停車場、充電樁、加氣加油加氫站等基本配套設施,促進交通沿線商業、居住、辦公等多種功能物業合理集聚分布。
2.進一步聚焦公用事業運營
強化水務環保業務。通過戰略聯盟、並購重組、戰略投資等方式加強整合,促進供水業務一體化和市場化。依法合規取得城市供水特許經營權,承接供水中心業務。推動二次供水“設計、建設、驗收與監管”四統一,打開並壯大二次供水市場。強化電力能源創新。加快向能源生產與服務並重轉型,依托現代能源集團綜合能源服務平台構建綜合能源服務體係。夯實已有售電業務,優化電網配置改造,促進電力交易專業化,創新售電業務營銷模式,完善電力產業鏈。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以現代能源集團為依托,加大非化石能源發電投資力度與規模,積極開展新能源項目開拓和建設。大力推進天然氣發電等清潔高效能源利用,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探索發展水電、多能互補項目,大力發展風電、光電,有序推進太陽能多元化利用。爭取引入中國清潔發展機製基金等低成本資金,探索設立綠色產業引導基金,開啟綠色創新投資新模式。加快建設現代氫能產業園,重點推進現代汽車氫能源、灣區氫穀等項目,加速氫能產業集聚,打造國際綠色能源集聚區。
3.進一步聚焦園區開發運營
深入推進“一企一園一產業”戰略。不斷總結智能製造產業園、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知識城生物醫藥價值創新園等特色園區的建設運營經驗,根據“萬億製造”發展要求,打造一批符合產業導向的特色產業園區。由每家區屬企業重點打造並運營一處特色產業園區,並根據園區不同的功能定位引入特色產業。各園區依據承載產業的不同向入駐企業輸出特色服務,實現園區產異化發展,推進產城融合。不斷提升園區品位。建設產業、管理、工作、生活四位一體的智慧園區,推動園區內產業、商業、住宅等多種業態模式的合理搭配組合,促進產、學、研、商、娛等要素一體化。進一步推動招投聯動。創新發展“房東+股東+運營服務商”模式,重點發掘園區內優質企業並做好提前投資布局,積極入股園區內的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做好上市公司培育工作。高水平推進知識城科教創新園區建設。引入多所知名科研院所,打造大灣區科技創新人才高地。發揮資本聚集、人才聚集、信息聚集、技術聚集、產業聚集等優勢,引入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打造“專精特新”產業園。形成可複製園區模式。梳理園區開發經驗,形成園區開發品牌,推動黃埔實驗室、海絲知識中心等成熟園區開發模式的異地複製。高水平推進廣清“一區三園”建設,探索“廣州總部+清遠基地”“廣州前端+清遠後台”“廣州研發+清遠製造”“廣州孵化+清遠產業化”產業協同發展新模式,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廣清經驗”。
4.進一步聚焦綜合城市功能建設
落實“四個出新出彩”行動方案,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打造宜居黃埔。做好城市更新改造。鼓勵區屬企業用足用好“邊角地”“夾心地”“插花地”現有政策,積極參與城市更新改造,推進黃埔城市更新升級。推動商貿業態轉型升級。以科技、數字、文化賦能商貿業發展,大力發展夜間經濟、平台經濟、電商經濟、直播經濟、服務貿易等新興業態,培育商貿業新增長點,推動商貿業新舊動能轉換和轉型升級。著力提升環境水平。參與建立全鏈條垃圾分類體係,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助力打造全國垃圾分類樣板區。擴大綜合交通樞紐影響力。大力支持黃埔港建設,將黃埔港打造為服務港澳的新貿易創新中心。
5.進一步聚焦區域文化旅遊產業
培育新興文化產業。圍繞內容開發、電子競技、動漫網遊、數字影視等新型文化業態進行孵化,打造國家級泛娛樂產業園,推動發展多元化文化業態。發展夜間經濟。圍繞標誌性文化商業綜合體,形成夜間文化經濟集聚區,豐富文化內涵和消費點,延伸“吃住行遊購娛”文旅鏈條。打造文旅產業精品。做精南海神廟、科城錦繡等文化旅遊點,加強景點間文化聯動。打造區域體育活動和節慶品牌,推動完善文化新模式新業態,融合時尚、網紅等多元化現代要素,提升文化生活服務的品質。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將長洲島打造成為“珠江國際慢島”,積極建設“都市錦田”,全力推進大吉沙島墾造水田的水稻種植管護及島上人居環境綜合提升工程,著力打造集農業、科研、旅遊、教育功能於一體的現代農業公園和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遊學基地。發展特色農旅產業。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樹立逕下、蓮塘、麥村鄉村振興新標杆,打造集綠色生產、養生宜居、農旅休閑、文化娛樂於一體的美麗鄉村精品示範村,通過農旅產業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探索發展工業旅遊。對現運行的智能製造工廠、生物醫藥工廠等進行旅遊化改造,在持續生產的同時引入旅遊要素,同時加強與酒店、會展等業態聯動,進一步打響公司及產品品牌。
(三)鍛造科技創新服務新引擎
1.形成戰略科技創新平台集群
賦能“1+1+3+N”戰略科技創新平台集群,鍛造科技創新主引擎,形成科技創新策源地。充分發揮鍾南山院士領銜的廣州實驗室“領頭羊”作用,積極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及臨床救治。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和戰略必爭領域,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搶占全球產業技術創新製高點。持續推進人類細胞譜係、航空輪胎動力學、慧眼等3個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新黃埔中醫藥聯創院、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廣東大灣區空天信息研究院、廣東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研究院、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等係列高水平創新研究院。通過科研物理載體建設鏈通“大院強所”,構建黃埔創新生態體係,為區內企業科研創新提供源頭活水,最終形成“科技創新+實體經濟”齊頭並進的良好發展態勢。
2.構建科技金融服務生態體係
為科創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大力發展科創金融、可持續金融、金融科技等特色產業金融,探索以風投創投、投貸聯動、投保聯動、知識產權金融為主的新型金融服務體係,全麵覆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金融服務需求。規劃建設知識城中心城區金融板塊,優化“中國風險投資科學城大廈”,設立“中新(廣州)知識城風險投資大廈”,引導風投機構投資初創企業。促進知識產權與金融深度融合。總結發行全國首單專利許可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成功經驗,推動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持續化、市場化有序發行。深度參與知識產權證券化、質押融資試點。以金融服務賦能科技創新產業鏈中的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技術交易等關鍵環節,將廣州開發區知識產權金融服務中心打造成綜合性金融創新試驗基地,形成基地式金融資源聚集效應。打造金融服務創新平台。以開發區控股集團為主體,充分發揮一站式、標準化、個性化科技金融綜合性服務平台作用,設立首貸、續貸服務中心,加大科技創新普惠金融支持,分步推進“全區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創新服務超市”升級計劃,打造成為智能化企業畫像增信平台、多層次融資需求撮合平台和革新性金融服務創新平台。
3.提升科技轉化服務能級
加深產學研融合。推動區屬國企與知名高校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搭建成果發布和轉化平台、校企合作科創中心,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資金支持與專項對接。通過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為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資金支持,發起設立子基金開展科技成果孵化培育,助力全區做大科技型企業規模。發揮中科院母基金的集聚效應,聯合粵港澳大灣區集成電路研究院等中科院區內機構,探索設立投早投小的天使基金。鼓勵區屬國企舉辦官洲生物論壇、灣區青年創新論壇、科技部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對接會等高端活動,加快科技成果實現商業價值。搭建孵化鏈條體係。完善“創客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孵化鏈條,對標政府投資籌建的科技企業加速器標準廠房建設要求,加快孵化器建設。鼓勵區屬國企與科研院所共同出資設立公司製的孵化基地,搭建“技術開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產業培育”四位一體孵化體係。完善激勵機製。用足用好《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暫行辦法》等相關政策,鼓勵支持區屬國企探索運用自主實施、項目跟投、作價投資、技術轉讓及許可使用等激勵手段,推動創新成果從基礎研究向商業化、產業化快速轉移擴散。
4.建設人才教育服務新高地
充分發揮知識城國際人才自由港的人才虹吸效應。進一步突出“自由”理念,探索人才發展和自由流動的體製機製,通過一站式服務實現海外人才創新創業零跑動。不斷完善海外引才網絡,做強國家級博士博士後創新示範中心。全麵整合涉外人才服務事項,幫助海內外人才“一站式”觸及區域人才、政策、金融、上下遊及公共資源,持續提升對國內外人才的吸引力。持續推進人才安居工程。深度參與區域各項住房保障規劃、計劃、政策等頂層設計改革,有效運營管理國有資產人才房源,構建人才安居保障體係,為全球人才在黃埔提供“創新創業+安居安享”的貼心服務。增加優質教育配套服務供給。積極開展特色教育服務業務,彌補區內特色教育短板,培育多樣化、差異化教育市場,為區內人才子女提供優質特色教育服務。用好用足“人才引導基金”。運用該基金推動人才和研發成果的配套引進,為引入人才提供政策服務、成果轉化資源對接等多層次、高質量的專屬服務。
四、高質量推進國企轉型升級,激發“萬億國資”發展動能
(一)專業化:聚焦主責主業強化主體地位
1.推動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運營
落實國務院國資委加快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部署,推動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運營管理。結合深化簡政放權和事業單位改革,推進事企分開、管辦分離,探索將適宜國企經營的國有資產在合法合規條件下劃撥或轉讓至區屬國企,其經營性業務由區屬國企依法承接。推動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改製,結合研究領域特點,創新體製機製,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以科學城集團為主體,提升數字運營能力,整合政府數字資源,形成數字資產,推動“數字黃埔”建設。繼續推動應移交政府的產業用房、人才公寓等各類適宜國企經營的物業資產(不含公益性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在合法合規條件下由區屬國企直接向實施主體購買。
2.加強戰略性重組與專業化整合
以出資人戰略為統領,以降低同質低效、增強規模協作、促進產業發展、增強企業實力為目標,推動區屬國企橫向聯合和縱向整合。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作用。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資本運作優勢,進一步優化國資布局,盤活股權價值。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對優質教育、交通等相關資產資源依法依規進行合理劃撥,推動國有物力資源、人力資源等有效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推動國資國企戰略性重組。明晰區屬國企戰略定位,聚焦主業發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功能,推動國有資本向重要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
3.加強區屬國企主業管理
進一步加強區屬國企主業管理,解決部分企業產業布局過寬過散、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推動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完善國有企業主業管理製度。適時出台區屬國有企業主業管理辦法,企業主業一般不超過3個,培育主業不超過2個(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不受限製)。建立投資負麵清單動態調整機製,推動企業健全投資監督管理體係。加強企業戰略主業風險管理,嚴禁脫離主業盲目擴張,推動企業聚焦主業發展。引導企業更加注重做強做優做大主業,剝離或收縮輔業,突出專業化、規模化發展,把主要精力、主要資源集中到主業發展上來,提升比較優勢。加強全資和控股子企業業務管理。結合區屬國企集團功能定位和企業實際情況,按商業類、公益類分別確定全資和控股子企業功能定位,由此合理確定全資和控股子企業主業。
4.鼓勵企業投資有序進退
支持區屬國企圍繞主業,加強對外投資管理工作。支持企業圍繞主業加大投資力度。通過資本證券化、發行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提升融資能力,通過並購重組、提升投資水平等方式提升投資能力,不斷做大主業規模和發展核心競爭能力。鼓勵企業主動減量對於主業主責沒有實際推動作用的參股類投資。持續深化“三項清理”工作,加快退出不符合國有企業功能定位的低端產業,加快盤活低效無效資產,實現國有企業瘦身健體和國有資本價值轉換。
(二)資本化:加大資本運作強化融資能力
1.積極對接資本市場
啟動企業上市培育工程,打造城市開發運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集群。積極推動IPO上市工作。分層分類推進上市,加快商業類企業核心資產、公益類企業競爭性業務資產在境內外上市或掛牌,具備條件的企業推進整體上市。提升資本證券化水平。充分發揮粵開證券作用,服務國資國企開展“投行式運作”,圍繞區重點產業鏈大力開展投資並購,有效發展與挖掘產業投資價值,靈活采取各類資本運作工具整合資源,以強鏈補鏈的方式推動產業做大做強。圍繞戰略性產業布局,通過多種形式積極參股優秀民營企業,成為上市公司的基石投資者,構建一批重要參股上市公司。
2.積極做大上市公司
做強做優做大現有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平台。支持上市公司通過增發、配股、發行債券等多種方式開展再融資,促進產業、產品向高端高質高效方向發展,加快恒運集團、利德曼等上市公司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支持上市公司通過增資擴股、股權置換、產權轉讓、優先股等多種途徑,積極引入協同效應強的戰略投資者,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提升資本配置效率和抗風險能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提高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發揮粵開證券作用,適時打造市值管理平台。構建市場化市值管理機製,推動國資國企與主流金融機構構建良好投資者關係,增強區屬國企借助資本市場整合資源能力,支撐國企做強產業、做大規模。探索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納入考核體係,重塑上市公司整體價值。
3.強化直接融資能力
綜合運用各類資本工具,多渠道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有效保障國企的資金、資本供給。充分發揮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平台作用。以良好的公司治理與投資者關係管理,積極吸引各類社會資本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再融資。加強資金管理水平。推進建立企業集團資金“集中管理、統一調度”製度,提高使用效率,降低財務成本,防控廉政風險。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集團設立財務公司。鼓勵企業形成適當的資產證券化水平。積極開展符合條件的產業園區、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等資產證券化手段,提升企業資產流動性,有效盤活區屬國企存量資產,優化企業資產負債結構。妥善布局金融牌照。鼓勵企業通過控股、參股等方式妥善布局金融牌照,更進一步提升企業資源整合能力。
(三)實體化:引導國有基金聚焦實體投資
1.打造全生命周期基金體係
完善基金布局。圍繞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導向,逐步構建覆蓋孕育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及二次創業期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全過程、全鏈條的創投服務體係。加強產業引領。圍繞全區產業升級方向,探索設立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和產業引導基金,培育孵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效益考核評價,提高整體出資效率和效益。支持區屬國企發起設立城市更新發展基金、生物產業基金等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城市更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及配套等項目。
2.實施國有資本基金群戰略
創新實施基金群戰略。探索以國資改革與戰略發展基金為引領,形成涵蓋母子基金、產業基金、並購基金、創投基金、公募基金等協同發展、產融結合的國資基金群。發揮基金募資功能。借助母子基金、結構化等措施,吸引各類資金參與到全生命周期基金體係,切實體現國資基金的放大效應。充分發揮基金群做大國資國企作用。充分利用基金決策機製靈活、激勵機製高效的特點,加強資本市場並購重組力度,運用“國有資本+社會資本”模式實現盤活變現企業低效無效資產、提高國企資產證券化水平、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混合所有製、助力上市公司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目標。
3.提升基金市場化運作能力
打通“募、投、管、退”四個環節。拓寬融資渠道。加強與銀行、保險、社保基金、央企、省市國企、上市公司、民營企業的合作,擴大基金規模。提升投資能力。分類分級設置投資決策機製,加強與高水平的專業化基金公司合作,聚焦重點投資方向,堅守內部投資標準。強化基金投後管理。注重授權管理,優化考核機製和全過程風險控製。健全退出渠道。通過IPO上市、兼並收購、股權回購等方式獲取基金投資收益。運用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等新興前沿技術,加大對金融風險的有效識別、精確度量和嚴格控製力度,通過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金融風險防範能力,構築高效穩妥、全麵覆蓋的金融安全防線。
4.加大“專精特新”實體經濟投資
積極調整優化國有資本投向。加大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金融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體兩翼”領域投資布局,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引導國資投資發展“專精特新”企業。通過考核等方式引導國資國企加大市場化“專精特新”企業投資力度,孵化一批科創板創新企業,投資助力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做強做優。加強國資國企對“專精特新”的賦能作用。圍繞“專精特新10條”,從落戶投資、成長壯大、研發創新、金融扶持、人才支持、建設“專精特新”產業園、優化服務等方麵發揮國資國企能動性,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和單項冠軍企業。
(四)品牌化:打造旗艦型區屬國有企業
1.實施黃埔品牌戰略
提升黃埔國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黃埔國資國企,推動“萬億國資”高質量落地,提升國資國企服務區域發展戰略能級,發揮國資國企主力軍作用,夯實國資品牌基礎。打造國資國企特色品牌並加強宣傳推廣。整合區國資國企資源,策劃建立品牌推廣宣傳體係,深度挖掘黃埔國資在科技金融、人才工作等領域獨具特色的商業模式及區域價值,總結形成一定標準化程度的園區開發模式,形成園區開發品牌,實現無形資產增值和對外輸出。打造黃埔國資品牌集群。用好黃埔區域品牌,建立健全國企品牌培育和評價體係,弘揚工匠精神,推廣應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持續提高區屬國企產品、工程、服務的質量層次和品牌影響力。積極參評全國質量標杆和國家、省、市質量獎項,加大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維權力度。
2.推進企業品牌提升
深入開展對標一流行動,打造優勢企業集團,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做強企業能級。在園區開發、城市建設、科技金融、人才教育、文化旅遊、民生服務等重點領域充分發揮黃埔國企擔當,打造一批千億級體量、市場化能力較強的區屬國有企業。提升區屬國企產業引領示範效應。加快推動區屬國企向城市功能綜合運營商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組織者轉型,進一步提升集成服務和綜合運營能力,特別是在IAB、NEM產業領域關鍵核心環節占據一席之地,挺起創新驅動脊梁。鼓勵企業製定針對性品牌發展戰略。總結培育品牌的好經驗好做法,樹立品牌培育示範企業,持續提升品牌培育能力,加大品牌人才培養,推動企業深化品牌建設。
3.打造知名園區品牌
支持企業探索“一企一園一產業一品牌”發展模式。推動企業市場運作高效、園區管理水平先進、產業集聚發展迅速,品牌效應凸顯良好態勢。鼓勵區屬國有企業圍繞產業特點和園區特色,集聚和打造一批知名園區品牌。支持高新區集團打造特色生物醫藥產業科技創新平台、升級版先導示範區,挺進全國生物醫藥第一梯隊,力爭打造成為華南地區重要的細胞藥物生產基地。支持科學城集團實施卓越品牌計劃,建立健全品牌培育和評價體係,打造廣州國資品牌集群,形成一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知名品牌、知名園區、知名企業。支持知識城集團打造1~2個標杆園區項目,提升知識園區品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知名度,推動商業綜合體項目成為知識城市級商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1個國際化知識社區。支持開發區投資集團推動黃埔實驗室、海絲知識中心等知名園區品牌的異地複製,打造科教創新區、南方美穀、智能製造和先進製造園區、專精特新園區。
五、高標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增強“萬億國資”動力活力
(一)健全現代企業製度
1.加強董事會建設
不斷完善董事會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職能,完善外部董事管理機製。優化董事會結構。建立健全外部董事選聘製度,拓寬外部董事來源渠道。實現商業類企業外部董事過半,建立“3+2+2”結構董事會,即3名內部董事、2名專職外部董事和2名兼職外部董事;實現公益類企業外部董事超過三分之一,建立“3+1+1”結構董事會,即3名內部董事、1名專職外部董事和1名兼職外部董事。提升外部董事履職能力。優化外部董事隊伍,健全外部董事履職管理、信息溝通、考核評價、責任追究等機製。加強董事會考核評價工作。規範董事會議事規則,督促公司董事會依法履行職責,強化對董事會和董事的考核評價和管理。建立健全董事會決策效能評估和激勵約束機製,針對不同類型董事實行差異化考核評價。
2.激發經理層活力
全麵建立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放權機製。依法明確董事會對經理層的授權原則、管理機製、事項範圍、權限條件等主要內容,充分保障經理層經營自主權。完善經理層議事規則。強化經理層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職責,落實總經理對董事會負責、向董事會報告的工作機製。
3.發揮監事會和審計專員辦事處監督作用
依法建立健全區屬國企監事會。增強監事會獨立性和權威性,有效發揮監事會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監督製衡作用。區審計局對區屬國企派駐審計專員辦事處實行審計工作“一盤棋”。加強監事隊伍建設。規範監事工作製度,完善監事履職管理和評價,培養一批複合型監事會主席和專業化、職業化的專職監事。加強監事會作用發揮。發揮監事會對董事會、經理層履職行為和公司財務的監督作用,健全監事會主席向出資人定期報告製度,完善監督工作報告和成果運用機製,加強集團監事會對子公司監事會的指導和監督。
(二)優化市場化經營機製
1.提升企業集團化管控能力
集中開展區屬國企總部體製機製專項整治行動。明確各區屬國企的集團總部定位和職能,構建市場化管控體係,在集團總部層麵加強戰略管理、資本運作、人力資源管理、風控管理職能,有效合理整合資源、統籌規劃、整體調配,確保戰略目標實現。加快建立集團化管控模式。按照產業分類推動二三級企業的內部資源整合,建立針對不同類型下屬企業的分類管控體係,對下屬企業進行差異化授權放權,支持下屬企業健全公司治理結構,確保下屬企業行權能力,持續釋放活力。
2.完善市場化選人用人機製
大力推行職業經理人製度。堅持黨管幹部與董事會依法選擇經營管理者相結合原則,探索推進董事會選聘經理層成員。規範經理層選拔、委派、任命程序,激發經理層活力。進一步規範用工管理。以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為原則,建立完善員工公開招聘、管理人員競聘上崗、市場化導向考評機製等,推動各級國有企業落實以勞動合同管理為關鍵、以崗位管理為基礎的市場化用工製度。創新人才引入方式。通過引入“特聘專家”“項目顧問”“專業委員會”等形式,深化與研究機構、高校院所等專業機構合作,按照“市場化選、契約化管、差異化酬”要求,建立多元化高端人才引進路徑。完善製定有利於吸引和留住關鍵崗位核心骨幹人才的政策,真正形成崗位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的合理流動機製。
3.優化市場化薪酬分配機製
調整優化工資總額管理方式。推進符合要求的商業類企業實行工資總額備案製管理,對具有創新要求高、當期收益不確定等特點的區屬國企,積極探索實施與其行業特點相適應、更具靈活性和市場競爭力的工資總額周期管理機製。深化企業內部分配製度改革。建立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核心關鍵人才薪酬製度,推動薪酬分配向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市場稀缺性人才和一線關鍵崗位傾斜。積極研究相關政策,建立參與科研成果轉化的多元利益分配機製。支持符合條件的區屬國企申報“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
4.靈活開展多種方式的中長期激勵
強化業績考核和激勵水平“雙對標”。支持符合試點條件的區屬國企結合實際,統籌運用各類中長期激勵機製。支持區屬國企及其子企業積極參與國家級科技創新研發平台建設,由各區屬國企自主決策在平台範圍內探索股權激勵和分紅激勵、虛擬股權、科技人員跟投、超額利潤分享、轉化科技成果收益分享等多種激勵方式。“一企一策”推動區屬國企開展中長期激勵試點。對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積極推行股權激勵;對國有科技型企業開展股權和分紅激勵;對市場化程度高的非上市企業,探索超額利潤分享機製;對創投企業、基金管理、能源開發等市場化競爭充分的領域,推行管理團隊和核心骨幹參與項目跟投等,激發企業各類人員積極性、創造性。
(三)深化混合所有製改革
1.開展混合所有製改革
製定區屬國企混合所有製改革專項行動方案。堅持因地施策、因業施策、因企施策,宜獨則獨、宜控則控、宜參則參,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蓋。梳理推出一批混合所有製改革項目,加強與“三類500強”及中央和省、市國有企業的深度合作,最大限度撬動社會資本。鼓勵區屬國企開展混合所有製改革。指導具備條件的企業製定混改方案,運用增資擴股、推動上市等方式分層分類推進混合所有製改革。鼓勵商業類企業開展反向混合所有製改革。鼓勵商業類國有企業通過對外投資入股、聯合投資、並購重組等多種方式,與國內外社會資本等非國有資本進行股權融合、戰略合作、資源整合,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推動混改企業機製改革。借鑒“雙百行動”方案要求,進一步推動混改企業在法人治理結構、市場化經營機製、激勵約束機製等方麵實現突破,加強黨的領導,提升企業活力動力。
2.探索核心骨幹員工持股試點
穩慎開展國有企業骨幹員工持股。選擇符合政策要求的轉製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服務型企業和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類企業開展員工持股工作試點。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製定完善混合所有製企業骨幹員工持股的操作性文件,依法依規開展骨幹員工持股,嚴格履行相關審核程序,嚴格資產評估,建立健全股權流轉和退出機製,確保公開透明,嚴禁暗箱操作,防止利益輸送。鼓勵企業混合所有製改革同步開展員工持股。將管理層和核心骨幹持股作為國有企業混合所有製改革的重要形式,不斷激發管理層和核心骨幹的“出資人精神”,充分激發企業內在動力和活力。結合國資特點和企業實際需求,在企業數量、企業範圍、企業層級、持股對象、持股比例等方麵加大改革力度。
六、高效率優化國資監管格局,提升“萬億國資”管控效能
(一)“放”出活力,推進職能轉變
1.優化完善國資監管職能
明確國資監管機構的監管職能。深化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國資監管機構將承擔的社會管理職能逐步轉移至社會公共管理部門,同時全麵肩負起社會公共管理部門承擔的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優化。準確把握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責定位,圍繞管好資本布局、規範資本運作、提高資本回報、維護資本安全等監管重點,科學界定國有資本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邊界。以“三重一大”決策機製、企業領導人員隊伍建設、法人治理結構等領域為重點,健全監督管理機製,強化以股東身份和市場化方式監管運營國有資本。
2.成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加快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以改組方式成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推動股權劃撥和整合重組。構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產業集團公司功能鮮明、分工明確、協調發展的國有企業格局。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作用。積極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國有資本投向,引導國有資本向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營效率,更好服務本地區戰略需要。提升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能力。加大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授權力度和事中事後監管,提升“融投管運”能力,更好實現盤活資產、重組整合、優化配置、價值管理、產業投資引領等功能,助推“萬億國資”目標實現。
3.完善國資授權方式
建立差異化授權放權體係。改革授權體製,完善分類管理,完善國資部門對不同企業授權的內容、範圍和方式。堅持授權與監管相結合、放活與管好相統一,優化監管方式手段,注重通過公司章程、法人治理結構履職盡責,對不同企業實行差異化分類考核、分類監管,強化監督協同、嚴格責任追究,切實維護國有資產安全。全麵實行清單管理。分類完善“權責清單”“投資負麵清單”等。結合國有企業發展實際,持續深入開展針對性授權放權,依法維護所出資企業充分的經營自主權利。加強授權放權調研評估。對國資部門授權放權工作進行調研評估,加強對區屬國企承接事項的督促檢查和評估指導,及時研究解決權力下放過程中、下放後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推進授權放權工作有序開展。
(二)“管”出公平,優化監管手段
1.完善監督機製
建立監督工作閉環。加快形成業務監督、綜合監督、責任追究“三位一體”的國資監督工作閉環,推動國有企業構建集中統一、全麵覆蓋、權威高效的內部審計監督和責任追究體係。形成內外連接、上下貫通的國有資產監督格局,強化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監督問責。注重通過法人治理結構履職作用。“一企一策”製定完善公司章程,依據股權關係依法依規向所出資企業委派董事或提名董事人選,通過董事體現出資人意誌。整合監督資源。綜合運用多種監督方式,構建包括出資人、紀檢監察、審計、監事會、內控、社會公眾等在內的全方位監督體係,形成監督合力。建立多部門聯動、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的常態化監督機製,健全問責機製,加強對權力運行的製約。
2.開發智慧國資監管平台
建立完善國資大數據在線監管係統,加快構建網絡通、數據通、業務通覆蓋國資部門及各區屬國企的“三通兩覆蓋”國資監管信息化體係,逐步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聯動”的信息化監管格局。加強新技術應用。將監督體係融入區域智慧國資國企建設過程中,以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強化國資監管信息係統與企業集團信息係統之間的無縫對接。關注重點應用建設。重點做好“三重一大”決策運行、大額資金支出動態監測、財務、產權、投資、責任追究等應用建設,不斷完善功能模塊,提高智慧國資平台監管的廣度和深度。提高監督效率。完善數據平台,實現實時在線監督,在提升“監放管服”效率的同時,最大限度釋放企業自主開展市場化決策和經營的空間與能力。注重信息安全管理。建立智能化監測模型。打造直觀準確的“企業畫像”,形成數字化運營、數字化監管、數字化評估等新型管控體係,提升國資運營質量和風險識別能力。
(三)“服”出效率,加強服務指導
1.進一步提升國資監管服務能力
完善國資監管製度體係。梳理和完善已出台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結合“萬億國資”工作,推進“立改廢釋”工作,形成科學係統、特色鮮明的國資監管製度體係。打造“國企有呼,國資必應”服務體係。全方位提升服務國企能力,優化國資部門內部職能設置和人員結構,積極引入專業人才並尋求智庫支持,建立高效聯係服務企業的工作製度。支持國有企業研發創新。探索建立科技型國企專屬評價體係和全生命周期服務體係,合理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規模,加大對科技型國企的信貸投放。
2.進一步增強國資規劃引領作用
完善國資資源配置“戰略地圖”。加強資源整合重組和產業培育,增強區屬國企之間的協同效應,實現主業做強做優做大。遵循行業慣例,推動區屬國有股權投資企業建立健全高度市場化的投資決策和風險控製機製。持續推進重大工作。加強考核引領,提升企業全麵預算、資金集中、風險預警、內控建設、信息化管控體係和管控能力,持續積極落實“十四五”規劃、“萬億國資”計劃、三年行動方案等工作。
(四)“控”住風險,織密防範網絡
1.構建風險防範體係
指導區屬國有企業建立健全全麵風險管理體係。促進風險控製、內控管理、合規管理與業務有效融合,強化對企業風險管控的指導監督,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業務的風險監測和預警,尤其是加強資金管理和企業債務風險管理,加強經營風險過程管控,及時發布相關風險管控指南,促進企業完善風險管控機製,有效防範係統性風險。提升風險防範能力。督促企業認真履行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確保不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和環境汙染事件。強化風險內控管理,督促企業優化內控機製,加強內控執行監督,增強風險預判、應對和管控能力,嚴格製定風險防範應急處理預案,切實防範化解投資風險、法律風險、境外經營風險。
2.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範管控
落實國有企業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和整改。嚴格規範境外重大經營投資和主業外投資行為,提升企業對經營風險、廉政風險、安全風險的防範能力,加強基金管理和風險排查。加強企業內部審計監督、社會審計監督、經濟責任審計和專項審計,推動審計發現問題整改到位。加強風險預判。進一步強化風險防控意識,加強經濟運行動態、資本市場指標變化等的監測預警、評估和研判。加強對大額資金、土地房產等資源的監控,必要情況下對重點子企業實行穿透式管理,堅決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加強法律風險防範。完善重大案件管理製度,健全法律風險防範和案件處置機製,推進合規管理全麵覆蓋、有效運行。
七、高站位加強國企黨的建設,鑄造“萬億國資”紅色引擎
(一)以政治屬性引領經濟屬性
1.實化黨組織在法人治理結構中地位
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製度。貫徹落實兩個“一以貫之”,把加強企業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明確國有企業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轉化為企業的治理優勢、製度優勢和競爭優勢。全麵落實區屬國有企業黨委研究討論“前置程序”要求。推動國有企業集團和所屬企業製定黨組織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和工作流程,厘清各治理主體權責邊界。完善黨委會、董事會、總經理辦公會議議事規則。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領導區屬國企思想政治工作,支持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依法履行職責,保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
2.深化“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體製
積極推進黨委成員與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成員相互融合,結合企業董事會規範化建設、監事會力量配備加強契機,推動黨建工作與公司治理有效融合,全麵實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由一人擔任,黨員總經理兼任黨委副書記,配齊配強專職黨委副書記並進入董事會,嚴格落實黨組織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製度。
3.優化領導班子和人才隊伍結構
堅持黨管幹部和選準用好幹部。堅持“對黨忠誠、勇於創新、治企有方、興企有為、清正廉潔”,健全黨管幹部、黨管人才、選賢任能製度,建立完善區別於黨政領導幹部、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家成長規律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管理機製。加大優秀年輕企業領導人員培養選拔力度。優化完善企業市場化選聘及退出機製,抓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及特殊領域緊缺人才隊伍建設。
(二)以政治優勢激發經營活力
1.強化基層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全麵完成設置基層黨組織,包括國有獨資、國有全資、國有控股、國有實際控股等二級及以下國有企業。研究製定加強區屬國企混合所有製企業黨的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發揮基層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以組織優勢帶動發展優勢,打造“兩如”組織體係(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織密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國企基層黨組織體係。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統一,完善區屬國企貫徹落實區委重大工作部署機製。
2.推動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
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堅持黨建工作以推動發展為第一要務,以提高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為著力點,把黨建工作和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薄弱環節結合起來,緊密結合企業生產經營開展爭優創先活動。以企業改革發展成果檢驗黨組織工作成效。按照“一企一園一產業一品牌”要求,謀劃企業發展布局,培育“開企先鋒”。按照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要求,深化勞動、人事、分配三項製度改革,以製度優勢激發企業發展活力,落實好“三個清單”和“三項清理”行動。
3.培樹國企黨建特色品牌
擦亮黨建品牌。維護提升“1435”“三比三做”“能源先鋒”“人才服務紅色方陣”等國企黨建品牌,擴大優秀黨建品牌示範效應,形成具有開發區特點的黨建新品牌。實施特色黨建品牌專項工程。通過立足主業、精準定位、係統謀劃,繼續打造一批有特色、叫得響、影響好的黨建品牌。
(三)以政治導向驅動價值導向
1.健全落實全麵從嚴治黨主體責任體係
全麵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堅持管思想、管作風、管紀律,把懲治和預防腐敗製度建設與國資監管運營製度相融合,落實監督責任,完善責任追究製度體係,構建反腐倡廉長效機製。嚴格執行“三重一大”決策製度,強化對關鍵崗位、重要人員特別是區屬國企領導人員的監督管理,突出對企業重點經營環節的監督。創新廉潔從業宣傳教育路徑,打造國資國企特色宣傳品牌。加強區屬國企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為區屬國企改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證。細化完善全麵從嚴治黨“清單化”管理。強力推行黨風廉政建設“一崗雙責”,全麵從嚴治黨可操作、可考核、可量化的知責、擔責、履職“剛性標準”。推動全麵從嚴治黨“四責協同”落地落實,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持續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
2.完善國企黨建考核評價方式
建立黨建工作考核與生產經營考核聯動機製。把黨建工作考核同企業領導班子綜合考核、經營業績考核銜接起來,同企業領導人員任免、薪酬、獎懲掛鉤起來。加大問效問責和跟蹤整改落實力度。嚴格企業黨組織向上級黨組織報告工作製度,紮實開展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強化考評結果運用。以真述真考真評倒逼責任壓力落實落到位,推動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全麵進步、全麵過硬。
3.加強黨風廉政和反腐敗工作
推進黨內監督與國資監管有效結合。針對企業關鍵領域、重點部位、薄弱環節和製度缺陷,修訂完善相關製度,重點加強對“關鍵少數”和重點部門崗位人員的管理。加大執紀問責力度,提高紀法貫通能力,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將全麵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層層傳導到基層。持之以恒打造良好政治生態。狠抓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落實,堅決反對“四風”,開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專項整治,持續加大國有企業反腐敗力度,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製機製。加強巡察整改。對巡視巡察審計反饋的問題實施清單管理銷號製度,以改增效、以改控險、以改促規。
八、高起點健全規劃實施機製,強化“萬億國資”支撐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十四五”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國資國企人員力量配備,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優化國資布局、完善國資監管、激發國企活力等全局性工作,決策重要事項和解決重大問題。各區屬國企根據“十四五”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工作要求,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和功能定位,做好與本企業“十四五”規劃的銜接,履行主體責任,製定行動計劃,落實目標任務,保障規劃順利實施。各區屬國企領導班子要統一思想,切實履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領導責任,加強統籌協調、明確責任分工,確保戰略規劃順利實施。
(二)完善考核引導
統籌管資本要求優化考核評價體係,科學合理設置考核指標和權重,將資產規模、結構調整、資產證券化等納入考核範圍,發揮績效考核“指揮棒”作用。實行“一企一策”考核,設置差異化、個性化考核指標。對不同類別業務實行分類考核,增強考核的針對性。完善考核目標調整機製,強化行業對標,動態調整考核指標權重,更加突出創新驅動,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完善區屬國企績效評價製度,加強企業統計監測與分析,有效發揮其對企業經營發展的全麵評價和對標引導作用。製定和完善容錯糾錯機製,對合法經營、大膽改革中出現的失誤失敗,經認定符合規定的予以免責或酌情從輕、減輕處理,鼓勵企業家解放思想、敢為人先,最大限度調動企業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加大資源支持
加強統籌協調,推動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運營,建立市場化項目運作機製。推動區屬國企提升交通、水務、環保等大型項目承接能力,強化教育、文化、住房保障等服務功能,構建區屬國企高水平參與城市“建設—開發—運營”的功能閉環。對市場競爭不充分、回報周期長的文化服務、交通工程等公共服務項目,在符合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的條件下,鼓勵具備條件的區屬國企依法依規積極參與競標工作。加大資源整合力度,依法依規合理劃撥優質教育、交通等相關資產資源,推動國有物力資源、人力資源等有效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加大資產、業務資源注入力度,支持具備上市條件或上市潛力的企業剝離非主業、非經營性、不良或低效資產,推動擬上市國企多渠道上市,對接資本市場,提高國有資本資產證券化率。
(四)做好監督評估
開展規劃執行情況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全麵評估評價規劃實施的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取得成效。建立健全重要目標任務跟蹤反饋機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工作舉措。構建規劃實施全流程考核評價機製,將規劃執行情況分析評估結果與相關考核、評價相掛鉤,動態考核、實時反饋、限期督辦,強化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