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中有獨特作用。廣州是嶺南中醫藥發源地和聚集地,中醫藥“治未病”成果顯著。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治療、康複中的獨特作用,要充分利用我市中醫藥優勢,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上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複中的核心作用,把中醫藥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宣傳推廣嶺南中醫藥文化,完善中醫藥管理和服務體係,充分運用針灸、推拿、按摩等中醫療法,加強中醫藥預防保健、康複和治未病能力建設,滿足群眾全方位、多層次的中醫藥服務需求。
行動目標:
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夠提供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比例均達到 100%,村衛生站提供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比例分別達到 90%、95%;中醫醫院設置治未病科室比例均達到 100%,三級中醫醫院設置康複科比例均達到100%。到2030年,全市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處於全國前列,中醫健康養生保健知識基本普及,中醫傳統療法操作廣泛使用。
行動措施:
1.宣傳推廣嶺南中醫藥文化。開展“中醫中藥中國行”等文化活動,促進居民了解掌握基本中醫藥健康知識。推動中醫藥文化進中小學校園。加強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推動中醫藥健康文化普及,傳播中醫養生保健知識。積極宣傳適宜老年人的中醫養生保健方法,為老年人提供更多中醫養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導。促進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學習並運用老年人中醫飲食調養,改善生活質量。到2022年,區域內國家級、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數量保持全省領先,創先推出係列中醫藥文化作品,區域內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進入全省前列,我市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進入全省、全國前列。到2030年,全市形成完善的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體係,區域內國家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數量、廣州地區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廣州地區中醫藥文化作品影響力全國領先,我市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處於全省、全國前列。
2.完善中醫藥健康服務體係。建立貫通市、區、鎮(街)、村(社區)四級的中醫藥健康服務體係,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複於一體,提供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各區均有一所二級甲等以上中醫類醫院,公立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100%設置中醫科,中醫類醫院設置治未病科室比例均達到 100%,三級中醫醫院設置康複科比例均達到100%。抓好治未病規劃實施,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開展治未病循證研究,出台中醫健康幹預方案或治未病指導手冊,構建治未病預防保健新模式,建立健全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係。推動中醫醫院與老年護理院、康複療養機構等開展合作,推動二級以上中醫醫院開設老年醫學科,提供老年健康服務。鼓勵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養生養老機構。
3.強化基層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綜合服務區使用麵積不低於80平方米,加強基礎設施和中醫設備建設。升級中醫館健康信息平台建設,拓展視頻網絡平台功能,加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培訓力度,大力開展針灸、推拿等中醫特色療法的培訓,100%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能提供中醫非藥物療法,100%社區衛生服務站和95%以上村衛生所能提供中醫非藥物療法,推進家庭醫生中醫藥簽約服務,中醫診療人次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量的30%以上。
4.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水平。成立市級中醫治未病服務指導中心,強化中醫醫療機構的治未病服務能力,構建中藥循證體係,完善中藥全產業鏈質量標準體係,支持中藥傳統炮製技術的傳承與創新。持續打造我市中醫名科,實施中醫專科扶優創強工程,建設市級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組建中醫重點專科技術協作組,開展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攻關項目,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加強廣州市中醫中藥研究所建設,建設廣州市針灸醫院,支持市、區級醫療機構與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廣東省中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廣東省中醫臨床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合作,積極爭取中國中醫科學院廣東分院,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等落戶我市。進一步加強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國家中醫藥傳染病重點實驗室等平台建設,提升我市中醫藥科研能力和水平。推進中醫藥防治重大疑難疾病、常見病、多發病等的科學研究。
5.打造中醫藥發展高地。加大高水平中醫醫院建設力度,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中醫醫院聚集城市,形成我市中醫藥繼承和創新高地。重點扶持廣州市中醫醫院(廣州市中醫中藥研究所)建設。支持市級醫療單位國家、省、市中醫重點專科建設,創新中醫臨床診療模式,提升中醫醫療技術,中醫康複和養生保健水平,提升服務智能化水平,促進中醫臨床科研有機結合,探索中醫臨床學術發展路徑,培養高水平中醫人才。發揮高水平中醫院在中醫藥疾病治療、康複、治未病的引領作用,提升全市中醫藥健康服務水平。
6.建立健康中醫藥人才培養體係。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係,建成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有機銜接、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中醫藥人才終身教育體係。貫徹落實國家、省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加強我市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推進中醫藥重點專科建設。優先發展基層中醫藥人才,加強以中醫類別全科醫生培養為主的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建設一批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鼓勵高水平中醫專家在基層中醫醫療服務機構建設名醫工作室。加強對中醫藥高端人才和團隊的培養與引進,穩步推進中醫藥適宜技術的視頻推廣教學,提升服務能力。完善中醫藥人才評價機製,建立吸引、穩定中醫藥人才的保障和長效激勵機製。
7.促進中西醫結合。提升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和婦幼保健院中醫藥服務能力,將中西醫結合相關製度列入醫院章程,完善中西醫結合工作機製,構建中西醫協作、優勢互補、特色明顯、效果顯著的醫療模式。將開展中西醫協作攻關融入高水平醫院建設內容。支持中醫醫院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和手段提升診療水平,完善西學中機製,促進中西醫融合發展。至2022年,建成10個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協同治療示範單位,形成20個獨具特色、可推廣應用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
8.發揮中醫藥在疫病防治中的獨特優勢。健全中醫藥參與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機製,確保在重大疫病防控救治工作中實現中醫藥及早全麵參與、中西醫結合協同應對疫病。依托我市國家中醫藥防治傳染病重點實驗室,建設我市傳染病中醫藥防治指導中心。提升中醫醫院防治重大突發傳染病能力,推動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設立“疫病”門診、“疫病”病房,以平戰結合的模式開展中醫藥“疫病”哨點監測和中醫藥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