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呼吸係統疾病是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簡稱慢阻肺)、哮喘等為代表的一係列疾病。慢阻肺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是吸煙、室內外空氣汙染物以及職業性粉塵和化學物質的吸入。哮喘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遺傳性易感因素、環境過敏原的暴露、空氣汙染、病毒感染等。通過積極控製相關危險因素,可以有效預防慢性呼吸係統疾病的發生發展,顯著提高患者預後和生活質量。
行動目標:
建立和完善慢性呼吸係統疾病監測防控體係建設,推動相關防控政策出台與落實,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呼吸係統疾病防治水平和能力,加強慢阻肺病患者的早期診斷、規範化治療和健康管理,提高居民肺功能檢查的普及性。到2022年和2030年,70歲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係統疾病死亡率分別控製在9/10萬及以下和8.1/10萬及以下;40歲及以上居民慢阻肺知曉率分別達到15%及以上和30%及以上。40歲及以上人群或慢性呼吸係統疾病高危人群每年檢查肺功能。
行動措施:
1.加強健康教育。將慢性呼吸係統疾病健康宣傳列入健康教育專業機構重點宣教內容。學校、機關、社區、企事業單位健康教育職能部門要加強慢性呼吸係統疾病的常見症狀、診斷標準、肺功能檢查必要性的科普,加強農村人口及高危職業從業人員的慢性呼吸係統疾病健康宣教。依托已有國家呼吸科普基地並鼓勵創建科普基地,鼓勵醫療衛生機構及專業人員利用公眾號、官方網站、物聯網設備開展慢性呼吸係統疾病防治知識科普、呼吸操鍛煉教育、吸入用藥使用方法教育、隨訪管理、急性呼吸事件識別等工作。用人單位要加強職業防護,建設安全職業環境,提供相應防護工具和措施,相關人員提高職業防護意識,避免從業人員與粉塵和有毒、有害氣體及化學物質接觸。結合控煙行動,減少煙草暴露(含電子煙),在公共場所實行全麵禁煙行動。加強農村爐灶改造,安裝或改進室內通風設備,提倡清潔能源使用,減少生物燃料所致的室內空氣汙染,減少大量油煙剌激。室外空氣汙染嚴重時減少外出或做好戴口罩等防護措施。提倡家庭中進行濕式清掃。推廣慢性呼吸係統疾病患者和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免費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減少感冒發生、避免慢性呼吸係統疾病急性發作。
2.普及肺功能檢查,推廣早診早治技術。將肺功能檢查納入特定人群常規體檢內容。推動將肺功能檢查納入40歲及以上人群常規體檢內容。醫療機構將肺功能檢查加入相應體檢套餐。有職業性粉塵和有害氣體接觸史的職業人群,特別是煤礦、采石場、石料加工處理等從業人員,其用人單位應每年為員工提供至少1次肺功能檢查。條件成熟的社區或鄉鎮試行實施高危人群首診測量肺功能製度,對首次就診的40歲及以上、有長期吸煙史、職業粉塵或化學物質暴露史等危險因素,並在活動後出現氣短或呼吸困難、慢性咳嗽咳痰、反複下呼吸道感染等症狀者,應測量肺功能,發現疑似慢阻肺患者提供及時轉診服務。探索和推廣基於廣州市實際情況建立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社區綜合防治技術及其他早診技術,促進慢阻肺早期發現。
3.加強規範化診療能力建設。依托廣州市呼吸疾病醫療質量控製中心,定期開展慢性呼吸係統疾病診療技術培訓,促進各級醫療機構規範化診療的同質化。發揮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網底作用,為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提供篩查、幹預、診斷、穩定期治療、隨訪管理、功能康複等全程防治管理服務。推動基層醫療機構配備霧化吸入設施、氧療設備、無創呼吸機等診治設備,一級及以上醫療機構要配備肺功能檢查儀器。保障基層醫療機構慢性呼吸係統疾病長期維持藥物的供應。推動二級及以上醫院建設互聯網醫院,將醫院服務的半徑從院內延伸到院外,形成以“指導患者合理化就醫+提供全程醫療服務+健康管理”為主要服務內容的醫院、社區、居民的三級慢性呼吸係統疾病服務體係。強化肺功能檢查人才隊伍建設。發揮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技術力量,推動開展肺功能檢查人員培訓工作。肺功能檢查的技術操作人員、簽發肺功能報告的專業人員應接受行業內規範化培訓、通過考核並具備相應資質後才能上崗。醫療機構呼吸疾病診療從業人員,每年至少1次自行開展或接受外部有關呼吸慢病診治的培訓。
4.建立和完善疾病防控體係和監測體係。建立和完善防治機構-醫院-社區防治體係,充分利用廣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適時開展專項調查,全麵掌握近年來廣州市慢性呼吸係統疾病流行情況、相關危險因素情況以及變化趨勢。推動開發應用物美價廉的物聯網設備,促進呼吸慢病全程管理,提高患者依從性,改善隨訪效果。
5.加強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充分發揮我市呼吸疾病防治方麵的技術優勢,通過支持科研立項、鼓勵研發、促進科研人才發展等措施,鼓勵和支持疾病預防控製機構、院校、研究所等開展慢阻肺、哮喘等疾病的流行病學、危險因素、發病機理、早期篩查、早期治療、健康管理、隨訪幹預、疾病負擔等方麵的研究,提高新型疫苗、診斷技術、治療藥物的可及性,探索新的治療靶點,研究簡便有效的呼吸康複治療方式,改善患者健康,降低患者經濟負擔,以前沿科技全麵提高廣州市慢性呼吸係統疾病管理的防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