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環境是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保障。影響健康的環境因素不僅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等自然環境因素,還包括社會環境因素。環境汙染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健康危險因素,與環境汙染相關的心血管疾病、呼吸係統疾病和惡性腫瘤等問題日益凸顯。我國每年因傷害死亡人數約68萬人,約占死亡總人數的7%。目前最為常見的傷害主要有道路交通事故傷害、跌倒、自殺、溺水、中毒等,其所導致的死亡占全部傷害死亡的84%左右。需要繼續發揮愛國衛生運動的組織優勢,全社會動員,把健康融入城鄉規劃、建設、治理的全過程,推進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鎮建設,打造健康環境。
行動目標:
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飲用水水質達標情況繼續保持和改善;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水平分別達到15%及以上和25%及以上。
實施垃圾分類並及時清理,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到有相應標識的收集容器內或者指定的收集點;防治室內空氣汙染,提倡簡約綠色裝飾,做好室內油煙排風,提高家居環境水平;學校、醫院、車站、大型商場、電影院等人員密集的地方應定期開展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及突發事件的應急演練;提高自身健康防護意識和能力,學會識別常見的危險標識、化學品安全標簽及環境保護圖形標誌。
行動措施:
1.開展健康環境促進行動宣傳,將環境健康素養提升納入健康素養促進行動。采用開設電視專欄、微信公眾號、廣告、視頻、動畫等方式宣傳環境與健康知識,以“世界環境日”為契機,宣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人享有健康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樹立人民群眾科學的環境與健康促進觀念。社區、學校、醫院、工廠等主要公共場所設立環境與健康促進教育宣傳欄、櫥窗等,積極宣傳實施垃圾分類,提倡簡約綠色生活方式。針對不同人群,編製有針對性的環境與健康促進手冊,宣傳和普及環境與健康促進基本理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分類製定發布環境汙染防護指南、公共場所和室內健康環境指南。深入社區、學校、醫院、商場、工廠等人員密集的場所,經常性對公眾進行防災減災、突發事件應對知識和技能的傳播和培訓,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定期開展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及突發事件的應急演練。
2.逐步建立環境與健康的調查、監測和風險評估製度, 建立大數據分析平台,建立環境汙染事故應急處置體係。加強與群眾健康密切相關的飲用水、空氣、土壤等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開展環境汙染與疾病關係、健康風險預警以及防護幹預研究,加強傷害監測網絡和大數據分析平台建設,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控製環境汙染相關疾病。全麵加強對城鄉飲用水的水質監測和供水安全風險評估,飲用水水質監測網覆蓋城區和農村,根據“三同時”原則,實行新、改、擴建供水工程衛生學評價製度。進一步加強城市空氣汙染(霧霾)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與防護工作,並逐步擴大監測範圍,開展空氣汙染(霧霾)人群健康風險評估,加強健康防護。建立市政水廠出廠水和末梢水水質衛生在線監測係統,建立重點公共場所(如地鐵、交易會場館、國際會議中心、遊泳場所、酒店賓館等)水質衛生質量在線監測係統,建設不少於100個“健康公共場所”。加強空氣質量、氣候地理及人群健康數據庫建設,建立大氣汙染健康風險時空動態評估模型,探索建立互聯網+健康的廣州市空氣汙染對人群健康影響預警係統,量化大氣汙染對人群健康的影響,為構建大氣環境健康風險防範體係提供數據支撐。建立森林和綠地的監測係統。深入推進產業園區等開發建設規劃環評工作,擴大相關群眾參與度,嚴格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強化源頭預防。加強對健康影響尚未明確的環境因素研究、監測、風險評估。
3.加強大氣、水、土壤汙染綜合防治。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推進區域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深化城市群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建立常態化區域協作機製,建立聯合預警機製,全麵實施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嚴格執行企業排放標準,促進全麵達標,以多汙染物協同減排和精細化管理為重點,持續深化常規汙染源治理,強化新型汙染物協同控製。全麵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依法嚴肅整治水源保護區,高標準保護水源涵養區和飲用水源保護地,持續提升飲用水源安全保障水平。強化地表水及其環境的保護。加強“困難立地”改造,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居環境健康為根本,嚴格控製土壤汙染來源,開展農用地和城市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等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建立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調查評估製度,推進受汙染土壤治理與修複,逐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有效保護生態係統和遺傳多樣性。
4.推進共建共享健康環境。加快城市綠化美化建設,持續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果,積極開展城市公園、自然公園、綠道等生態生活空間建設,進一步提升國家“森林城市”品質。保持綠化覆蓋率45%,建設區綠地率39%。加強水岸公園和社區體育公園建設,優化城市綠地布局,完善綠道係統,實現城市內外綠地連接貫通。鼓勵發展屋頂綠化、立體綠化,進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麵積和城市建成區綠地率。合理規劃建設廣場、公園步行道等公共活動空間,充分利用濱水空地、街頭綠地、公共建築周邊空間方便居民文體活動。落實保障與健康相關的公共設施用地需求,完善相關公共服務設施體係、布局和標準,健全保障體係。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組織落實“三個一”環境衛生整治製度,推動實施以環境治理為主的病媒生物綜合預防控製策略。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建設,帶動城鄉人居環境質量的整體提升。到2022年,實現省級以上衛生鎮全覆蓋,到2030年實現國家衛生鎮全覆蓋。推進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將促進健康理念融入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各項政策之中。到2022年,建立不少於300個健康社區、 健康單位,不少於10萬個健康家庭等健康“細胞”。到2030 年,建成一批健康促進區、健康社區(村)示範點,形成健康社區、健康單位、健康家庭建設廣泛開展的良好局麵。加快推進垃圾分類管理,建立完善可行的垃圾分類管理體係。加大城市黑臭河湧整治力度。推動實現村村垃圾集中堆放、集中處理。加快建設農村汙水處理設施,實現達標排放。清潔農村環境,深入推進農村改廁工作。完善農村自來水監管體製,支持城鎮供水設施向農村延伸。提高城鄉一體化供水能力。加強農村飲用水安全檢驗監測工作,完善農村飲用水安全評估標準和辦法,確保農村飲用水安全。加強交通安全設施建設、推動交通安全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道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劃和建設,組織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推進交通安全服務提質增效升級,預防和減少交通安全事故,加強交通安全執法力度,推進實施“文明交通安全計劃”。
5.加強健康環境法規執行力度和消費品市場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環境與健康相關法規的執行力度,強化環境汙染的法律責任。加強對農業投入品、裝飾裝修材料、日用化學品、兒童玩具和其他日用品等的安全性評價和市場督管力度,嚴格相關產品標準,加強綠色安全認證,建立相關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強製報告製度,加強市場召回管理力度。
主辦:廣州開發區管委會 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承辦:廣州市黃埔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備案號: 粵ICP備2022017031號-1
粵公網安備 44011202000021號網站標識碼:4401120001
0
视窗区
0
导航区
0
交互区
0
服务区
0
列表区
0
正文区
开启“阅读”后,点击文字或控件可以阅读其内容;双击文字或控件,则是操作对应的文字或控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