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公共衛生服務體係是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的重要體現,是貫徹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的重要支撐。1950-2010年,我國平均期望壽命提升了26.6歲,其中,公共衛生服務貢獻率超過77.9%。近年來,我市公共衛生服務體係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傳染病預防控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職業病防治、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病媒生物防製等體係機製建設踏上了新台階,慢性病防控職能有效擴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日趨完善。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建設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健康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我市公共衛生服務體係機製建設麵臨新形勢、新挑戰,如新冠肺炎疫情所暴露出來的疾控體係不完善、公共衛生服務資源配置不合理、基層網底支撐相對薄弱、資金投入機製尚未健全、人才隊伍建設不穩定、科技創新動力和科技成果轉化不足、以及法律法規有待完善等。實施公共衛生服務體係優化行動,有助於進一步提高衛生健康服務水平,不斷滿足市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提升市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行動目標:
建成國內領先,與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公共衛生安全保障要求相適應,與未來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公共衛生綜合服務體係。 到2022年,疾病預防控製體係全麵改革提升,醫防融合、聯防聯控機製全麵建立,公共衛生服務體係和應急救治體係加快建設,醫療衛生資源布局更加優化,醫療衛生機構的公共衛生服務履職能力得到強化,人才隊伍結構更加合理,人才培養和激勵機製更加完善,研究型科研團隊建設完成,重點學科建設多樣化發展。衛生執法體係初步健全,衛生健康綜合執法水平全省領先。突發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實驗室檢測能力、疾病防控能力和職業病防治能力明顯提高,病媒生物防製長效機製不斷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軟硬件建設、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到2030年,建立完善的疾病預防控製體製機製和高效的醫防融合、多部門協作的疾病防控工作模式,公共衛生服務體係和應急救治體係更加完善,建成國內一流的疾病預防控製實驗室,人才隊伍充滿活力,科研創新能力及成果轉化能力大幅提升,突發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實驗室檢測能力及疾病防控能力達到國際一流水平,職業病防治能力實現現代化,粵港澳健康灣區的核心地位得到鞏固和提升。衛生健康監督綜合執法體係不斷完善,衛生健康綜合執法水平全國領先。
行動措施:
1.完善公共衛生服務機製建設。推進醫防融合,完善疾控機構、醫療機構、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三位一體”的疾病預防控製機製。強化疾控機構地位,扭轉重“醫”輕“防”和公共衛生邊緣化局麵,充分發揮疾控機構在公共衛生服務和重大傳染病防控中的主力軍作用。健全衛生監督行政執法體係,充分發揮衛生監督隊伍在疾病預防控製中的執法職能。堅持公益性原則,進一步提高醫療機構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履職能力,完善工作指標體係和業務指導、考核等監督評價機製,強化疾控機構對醫療機構開展公共衛生服務的指導、培訓和考核,加大對醫療機構開展公共衛生服務的支持力度,建立醫療機構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製。推動體醫融合,加強非醫療健康幹預,建立和完善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新模式。
2.提升公共衛生檢測服務核心能力。對標國際準則大力加強實驗室管理體係建設,打造市區一體化的公共衛生實驗室檢測平台,建成全國領先的智能化實驗室管理體係。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建立以健康危害因素監測為核心,涵蓋病原微生物檢測、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檢測、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人體生物監測等領域的國內一流監測檢測一體化重點實驗室,建設動物及生物3級安全實驗室,建立先進的生物樣本庫,建立與粵港澳大灣區疾病防控需要相適應的多重病原體檢測技術平台及重點傳染病預警平台。結合我市實際,參考國家地市級標準,製定並實施我市區級疾控中心檢測能力建設標準;統籌規劃,整合資源,探索建立若幹各有側重、優勢互補的區域檢測中心。(市衛生健康委牽頭,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公共衛生專職機構人才隊伍建設。按照“保數量,優結構,穩增長,強質量”原則,紮實推進市、區兩級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在落實《國家衛生計生委關於印發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崗位設置管理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衛疾控發〔2015〕88號)要求,充實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力量的基礎上,根據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需要,優化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提升高級職稱比例,暢通職稱晉升渠道。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個允許”重要指示和深化醫改精神,優化創新公共衛生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管理機製,鼓勵多勞多得,優績優酬,探索建立公共衛生人員績效工資動態調整機製,逐步建立保障與激勵相結合的運行新機製,充分調動公共衛生人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和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辦法機製和優惠政策,拓寬人員培訓渠道,鼓勵在職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持續提升專業實力。將普及防疫知識、處置突發疫情作為全科醫生、鄉村醫生培養培訓的必修內容,並加強考核,促進基層尤其是農村地區醫療衛生人員公共衛生服務和疫病防控能力。
4.推動科研創新與成果轉化平台建設。依托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進一步協同國內外公共衛生優質技術資源,創新管理機製,實施“一類保障、二類管理”模式,彙集和培育公共衛生高水平人才,開展疾病流行與健康風險研究,探索創新與實踐,為政府製定健康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持續支持“病原快速檢測實驗室”廣州市醫學重點學科建設,市疾控中心推進建設“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與相關危險因素”廣州市醫學重點學科,建立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基因-環境交互作用研究平台,加大培育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環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方向的學科建設,促進學科多樣化融合發展,打造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平台。加大對基層公共衛生機構科研能力提升的支持力度,培養實用型專家人才。積極應用信息化技術,推進疾病預防控製數據與醫療數據融合,建立全生命周期動態健康檔案,開展大數據深度挖掘和分析,建立基於醫療健康數據的疾病預警預測體係。探索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開展健康因素實時監測、疾病防控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現場工作數據的自動采集和實時傳輸。
5.推進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體係和能力建設。完善公共衛生應急指揮機製,加強衛生健康部門和應急管理部門協同聯動,構建統一指揮、權責匹配、權威高效的公共衛生大應急管理指揮體係,提升全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依托市市紅十字會醫院和市急救醫療指揮中心,加快推進市應急醫院和市緊急醫學救援指揮中心建設,提高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指揮協調能力。加強各級衛生應急隊伍規範化建設,完善人員及裝備配置,強化隊伍運維管理,加強演練培訓,形成平急兼備、協同響應、反應靈敏、作風過硬的衛生應急力量。加強與民間專業隊伍、誌願者隊伍和軍民融合共建與合作,充分發揮各方麵救援力量作用。高標準建設市衛生應急指揮決策信息係統,強化衛生應急指揮決策的信息化支撐,統籌重大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工作。完善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預案、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應急預案和事後評估機製,建立公眾輿情監測預警體係,強化各部門及區域間的協作機製,提高衛生應急管理的法製化、規範化水平。
6.持續推進殘疾預防工作。建立健全殘疾預防工作經費投入長效機製。推進殘疾篩查、診斷、報告、綜合幹預服務工作。開展健康教育,倡導全民樹立“終生預防殘疾”的理念。將符合條件的殘疾人醫療康複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
7.加強婦幼健康服務機構建設。每個區應有一個政府舉辦的婦幼健康服務機構,到2025年所有的婦幼健康服務機構達到二級及以上水平。各區政府要加快推進區級婦幼健康服務機構新建、遷建等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等級評審標準推動區婦幼健康服務機構達標建設。增強履行區域婦幼健康公共衛生職能的能力。提高婦幼健康服務機構薪酬待遇,促進婦幼健康人才隊伍穩定,支持人才引進,強化培養力度。堅持保健與臨床相結合的婦幼衛生方針,加強市、區婦幼健康服務機構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公共衛生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婦女保健、兒童保健等特色專科服務能力。
8.健全職業病防治體製機製。建立健全市、區、鎮街三級職業病防治監管體係,強化用人單位落實職業病防治主體責任能力。結合廣州汽車製造、修造船、化工、電子製造等產業特點,引導支柱產業骨幹企業職業健康工作轉型升級。穩步推進職業病監測、體檢、診斷、救治“四位一體”的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係建設,使職業病防治保障能力得到顯著增強,持續提升重點職業病和新發職業病的監測、評估預警能力和救治水平。將職業健康宣傳工作納入公共衛生健康宣傳體係,全方位提升勞動者職業健康素養和職業健康保護意識。
9.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係建設。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製”原則,加大財政投入,優化資源配置,補齊人員短板。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對標北京和上海,研究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業務用房建設標準,大力發展基層住院服務,充分發揮民營醫院社會服務功能,全麵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加強全科醫生培養管理,建立健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分級診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與慢性病預防控製相融合的新型疾病防控體係。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全麵整合免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服務鏈條,完善市民健康服務,完善績效評價和財政核撥補助機製,逐步提高人均補助經費標準。建立健全家庭簽約服務配套製度建設,完善簽約服務的方式、內容、技術支撐及激勵機製,提高簽約服務效率和簽約居民的獲得感。開展基層衛生服務提升工程和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
10.健全愛國衛生工作管理機製。建立健全市、區、街(鎮)、社區(村)四級愛國衛生隊伍,推進網格化管理模式。落實街(鎮)愛國衛生行政管理職能和登革熱等媒介傳染病疫情防控主體責任。完善公共區域病媒防製基礎設施建設,將病媒生物防製列為基本公共服務內容。加強基層病媒生物防製力量和隊伍建設,鼓勵街(鎮)購買病媒生物防製有償服務,探索建立針對消殺服務公司的第三方監管評價機製。建立基於網絡平台的病媒生物密度監測信息報告和預警係統。創新愛國衛生運動的方式方法,推動從環境衛生治理向全麵社會健康管理轉變,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