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南海神祠在長洲下莊,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麵闊11米,總進深16米,硬山頂,人字封火山牆,陶瓷平脊,綠琉璃筒瓦,外牆貼彩釉磚。該祠始建於元至順元年(1330)清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1997年重建。
長洲南海神祠供奉洪聖王(即南海神)可看作是南海神的行宮。珠江三角洲一帶水鄉所建南海神祠或洪聖廟(宮)甚多,供奉的都是南海神洪聖王。星羅棋布的南海神祠和對南海神的崇拜形成了蔚為大觀的“洪聖文化”,就像沿海一帶流行的“媽祖文化”一樣。
建成六百多年來,長洲南海神祠的香火一直很旺。昔日除當地人外,附近的漁民,走水路的中外商人以及出海的海員,都會前來參拜,祈求海不揚波,平安大吉。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善信鑒光捐贈“洪聖大王寶印”玉石印鑒一方。這方玉印至今保存完好,仍在祠中收藏,成為祠中一寶。
據祠中立於清道光二十年《修下南海神祠碑記》記載,建祠伊始,鄉人取洪福與勸世人為善之意,成立“福善堂”,作為神祠的管理機構。為資助神祠香油,福善堂曾向神祠捐贈大量田地作為廟產,祠中立於道光二十年的《福善堂贈田碑記》是這樣記載的:“南海神祠之東,沙鷺江之西,潮田一百五十畝,已築墾成田,乃本堂嚐產,各姓耆老讚成奉獻為廟產,以資香油之用,更名為朝聖。鄉間之東北,江心有沙,已成鶴立之勢,吾鄉願向清廷課稅,日後成田,為吾鄉所有,贈為廟產,以資寶誕及祭祀之用。道光十九年,由魚遊鶴立草埗,已成潮田,本堂出資,築墾成圍三百畝,名為洪聖沙,清廷給予沙照。本堂有值理,專管廟事收支。如有舞弊行為,虧空公款,親而及疏,拍賣家產抵償。鄉之立例,以警後世。”
長洲南海神祠留給後人的,除了對“洪聖文化”的傳承之外,便是祠中碑刻保存下來的珍貴的曆史文化信息。
傳說典故:長洲下莊白兔崗下有座洪聖廟,始建於元至順初年。相傳,珠江口的獅子和大虎、小虎經常興風作浪,水禍連綿。長洲漁民和島上居民便到南海神廟虔誠叩請洪聖大王坐鎮長洲,剿除妖魔。洪聖大王駕臨長洲後,在白兔崗下,保護居民安居樂業。珠江口的獅子和大虎、小虎獲悉後,糾集蝦兵蟹將乘潮汐而來。在眾多水怪的圍攻下,洪聖大王亦有點招架不住。此時,一位長者提醒洪聖大王:“若得天下軍師諸葛亮輔助,必可勝矣。”洪聖大王連忙點頭稱善,馬上到仙界恭請諸葛亮為長洲降妖。剛巧勇武超群的天神華光正前去拜訪孔明,聽到長洲有難,便自動請纓作先鋒。洪聖大王得到孔明和華光一文一武的輔助,將獅子和大虎、小虎打回珠江口去。而那些前來興波助瀾的蟹將,便被華光摔到對麵魚珠用泥土壓成蟹山,那些蝦兵遊勇亦被洪聖大王掏出的海沙翻蓋在南岸,成為沙路這樣,江麵上便出現洪聖沙、大吉沙和長尾沙島嶼,岸上出現蟹山。觀音菩薩聞訊後,向長洲灑幾滴甘露。從此,長洲五穀豐登,花香果碩,樹木蔥蘢,居民安居樂業。人們為了紀念洪聖大王、孔明、華光、觀音菩薩為長洲除妖降魔的功績,便在白兔崗腳興建洪聖廟、孔明廟和觀音廟,在洪福市修建華光廟,將珠江的一個小島作為洪聖廟的田產,稱洪聖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