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金花古廟位於長洲社區白鶴崗山下。始建年代待考,曆經兩次重建,多次重修。第一次重建是在清道光九年(1829),之後曆經兩次重修,第一次重修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第二次重修是在鹹豐七年(1857)。第二次重建是在清光緒二年(1876),2008年、2009年、2014年、2019年重修、包括廟內裝飾、廟前池塘、牌坊、廣場、金花塑像等處。
古廟坐北朝南。一間兩進、總麵闊5.5米,總進深14.65米,建築麵積80.58平方米。硬山頂,鑊耳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滴水剪邊、木雕封簷板。青磚石腳。左右為街巷,後為民居。前為廣場、有石牌坊、高約20米、寬約10米、三門、上書“金花古廟”。
古廟兩進一天井。一進麵闊一間5.5米,深兩間5.3米,共十一架、建築麵積29.15平方米。前廊簷牆承重。墀頭有三層磚雕,上下是植物花紋,中間為人物像。牆上端有彩繪,飾山水人物壁畫。大門為花崗岩石門夾、凹鬥門,石門額陽刻“金花古廟”4個字,上款“光緒二年歲次丙子春月”,下款“信紳,曾貫雄……仝敬”。石門聯陽刻“南對獅塘扶赤子,北聯鶴嶺佑蒼生”,落款“光緒丙子春三月朔曾貫驍敬書(印章)”。地麵花崗岩石。中間有天井。後廊明間設中門,門頂上設木格框。兩側簷牆開拱門,連通天井兩廊,地麵鋪階磚。
長洲金花廟二進為金花殿,專門供奉金花娘娘,兩側有十二奶娘(又稱“十二婆祖”“十二延女”)附祀神像,分別是:栽花夫人杜氏、送花夫人蔣氏、保胎夫人陳氏瀨花夫人林氏、養育夫人鄧氏、保痘夫人胡氏、梳洗夫人張氏、教食夫人劉氏、教飲夫人梁氏、教行夫人黃氏、腰抱夫人萬氏、大笑姑婆祝氏。以前,金花誕時期,廟前掛有大燈籠,四周懸掛者紅白兩色彩帶和花朵,供求子者采摘。求男摘白花求女摘紅花。“花”,指胎兒,白花指男孩,紅花指女孩。求子者先隨手抓一把香,然後在每一位奶娘神像前插一炷香,一邊參拜,一邊祈禱,口中念叨:“祈子金花、得白花,三年兩朵,離離成果。”直到手裏的香插完。如果最後一炷香輪到那位奶娘神像手裏抱著孩子,就預兆得子,便用紅繩係住。如果這位奶娘手裏沒抱孩子就無需再求,等來年繼續拜金花求子。
後殿麵闊一間5.5米,深兩間7米,共十三架,建築麵積38.5平方米。前簷四架卷棚頂。兩次間前築牆,牆開陶瓷格窗。兩廊前簷石柱陰刻對聯“普見人間歌聖母,福從天上降麟兒”,落款“光緒丙子孟秋穀旦曾貫雄敬書”。後部設有神龕,中間供奉金花娘娘,兩側供奉十二位奶娘,前擺有香爐,水泥地麵。後殿前天井兩邊四架卷棚廊,廊頂有博古架飾,內飾灰雕。左廊牆嵌碑3方,右廊牆嵌重建金花古廟樂助碑。天井花崗岩石地麵。
2008年12月,黃埔區長洲街金花古廟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6月,黃埔區“金花娘娘的傳說”被列入廣州市第二批非遺名錄。2009年,黃埔區、街、社區投人65萬元對黃埔長洲金花古廟及周邊環境進行修複和改造,並於當年農曆四月十七日在長洲金花古廟前恢複舉辦金花誕會。每年的農曆四月十七為金花誕,長洲金花古廟都會熱鬧一番。
傳說典故:清末,金花娘娘的故事廣泛流傳於珠江三角洲及香港、澳門地區。傳說內容基本定型:金花是一個生活廣州西關的民間女子。明洪武七年(1374)。廣州巡按的夫人臨盆難產,更換多名生婆均未能生產。巡按大人累極小憩,夢見一老翁說“請金花姑娘來,可保母子平安”巡按大人立即派人在廣州城內四處查尋,共尋得名叫金花的民間女子十餘人,這到後堂、最後一位是十四歲的姑娘,剛進人後堂,巡按夫人即平安產下一男嬰。巡按大喜,認為此金花姑娘是仙女下凡,對金花叩謝。這事很快就傳遍廣州城,許多婦女臨產都來找金花姑娘祈求庇佑,保生貴子。但不幸的是,大家把金花當成“活菩薩”競無人敢與她成親。隨著年歲漸長,金花姑娘變得終日鬱鬱不樂,最後竟投湖自盡死後屍體浮出,多日不腐,且發出異香,埋葬後不久,湖中又浮出一個酷似金花的香木小像,當地居民將其迎接回來,建祠祀奉,尊之為“金花保子惠福夫人”。該詢稱為仙湖今西湖該名金花廟並將金花的生日,即每年的農曆四月十七日定為“花誕”。
除以上主要的流傳版本外,民間關於金花娘娘還有一些傳說,如說金花姑娘是一位有錢人家的侍女,主人家生了一個兒子,特別愛哭,但隻要金花姑娘抱抱,小孩馬上就不哭,特別乖巧,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好多人家自家的孩子都來找金花姑娘抱抱金花姑娘抱過的小孩都變得聽話,漸漸地金花姑娘就成為專門關愛婦女兒童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