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海神廟簡介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位於今黃埔區廟頭社區,該地古屬扶胥鎮,南海神廟之建,始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隋代舊址暫不可考。保存至今的南海神廟,屢廢屢興,曆代均有修葺。1983年,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接管南海神廟,鑒於該廟年久失修,大殿拆除,碑刻多遭破壞,於1986年重修,1991年竣工。這次修葺,重修了儀門、複廊、浴日亭,重建大殿、後殿、禮亭和碑亭,並重立古碑20餘方。南海神廟是古代嶺南地區最重要的皇家祭祀海神的場所,是民俗活動波羅誕的重要場所,也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史跡。2011年,以南海神廟為重要活動場所的民間信俗“波羅誕”被列入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2013年,南海神廟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南海神廟及古碼頭遺址作為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二、南海神廟的曆史地位
(一) 南海神廟的價值概述
1.曆史價值
南海神廟是古代中國四大海神廟之一,是自隋始建至今國內留存最大的一座官祀海神廟,也是嶺南建築發展的曆史見證。南海神廟及碼頭遺址整體作為海港遺存,見證了古代中國經海路與外國繁榮的往來貿易活動,表現了我國古代先民對海洋開發、利用的重視。曆史上關於南海神廟的許多文獻、碑記和曆史傳說,是深厚的海洋曆史文化的具體表現,是史話和文學的寶庫。
2.藝術價值
南海神廟曾有過唐、宋、元、明、清碑記七十多塊,有“南方碑林”之稱。南海神廟遺留下來的對聯、匾額、詩詞、題詠無數,這些文學藝術作品,不僅描繪了南海神廟景觀的變遷,更揭示著嶺南地區詩詞藝術的發展脈絡。南海神廟建築,空間格局富有特色,建築藝術風格多樣,是嶺南地區不可多得的藝術殿堂。“扶胥浴日”曾作為羊城八景之一,是廣州城市景觀的優秀代表。
3.科學價值
南海神廟主體建築沉澱了部分周代“一門四塾”的建築古製,可謂中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是考據中國建築製度演變的珍貴資料。南海神廟在建築技術上適應了嶺南炎熱多雨、潮濕、台風多的氣候,是嶺南地區傳統建築的優秀案例。南海神廟建築技術揉合了漢族和古越族的建築特色,是嶺南建築藝術的瑰寶。
4.社會經濟價值
南海神廟有著一千四百餘年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展示和傳播嶺南文化及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南海神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之一,是海上絲綢之路遺產保護申報項目中的重要內容。南海神廟傳承了千年的廟會習俗,“波羅誕”正誕日的祭海儀式聚集了五子朝王、人龍參拜蓮花燈、波羅雞民俗表演等活動,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南海神廟是廣州市及黃埔區重要的旅遊景點,對於廣州市、黃埔區的文化、旅遊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有利於該地區的旅遊事業的發展。
(二)南海神廟的三大重要價值
1.南海神廟及古碼頭古遺址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見證。
一是從考古發掘來看,南海神廟及古碼頭古遺址和周邊相關遺跡是唐代扶胥港、碼頭及曆史的證明。作為海港遺存,南海神廟及古碼頭見證了中國經海路與外國繁榮的往來貿易活動。2005年12月,廣州市考古隊在南海神廟西南側發掘出一個由碼頭、道路和小橋構成的明代碼頭遺址,據碼頭遺址的石料選材、構築特征以及出土遺物,考古專家初步推斷其建造年代不晚於明代。後考古專家又在南海神廟頭門石階外、“海不揚波”石牌坊前的地坪下麵,發掘出古代碼頭道路遺址,遺址分為埠頭和道路兩個部分。建造年代分早晚兩期,上層的花崗岩石鋪的碼頭和道路係清代所建,早期道路還在其下,可能屬明朝所建,廣府式的埠頭步級保存比較完整,踏階用長條石安砌,做工非常美觀,顯示出皇家氣派。這些考古發現,為南海神廟曆史上的繁盛提供了有力證據。
二是曆代碑刻內容印證了曆史上廣州“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的繁盛程度。如唐“南海神廣利王廟碑”碑文中首次出現“海事”一詞,“大宋新修南海廣利王廟之碑”記載了當時廣州海上貿易概況及促進海上貿易的措施;“六侯之記碑”記載了南朝梁普通七年(526年)印度名僧達摩從海路來廣州的史實,“萬裏波澄”碑更印證了當時海洋貿易的繁盛。
三是達奚司空這一民間傳說亦從側麵說明古代海外交往的繁榮。據說一位名叫達奚的外國人因迷戀廟中秀麗的景致,流連忘返,因而誤了返程的海船,隻能望江悲泣,希望故土船回來接他。又傳說達奚在扶胥登岸,見到南海神廟雄偉非常,遂進廟拜謁。南海王祝融見其身具神通,就極力挽留他在廟中協助管理風雲。他盡忠職守,後立化於海邊。這一傳說可以從《道光廣東通誌》卷二一○《六侯之記》之記載得到印證:“達奚司空:慶曆中,阮遵有記雲:普通菩提達磨,由南天竺國與二弟航海而至;達奚,乃季弟也。經過廟,款謁王,王留共治,達奚立化廟門之東。”如今,立於廟內的達奚司空塑像(民間稱為“番鬼望波羅”)便是我國古代與海外各國友好交往、通商貿易的寫照。
四是從現代國際交流來看,2006年7月18日,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號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經過9個半月的艱苦航行,終於抵達廣州,之後全體船員和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王後西爾維婭一行拜謁了南海神廟,受到了廣州市政府的熱烈歡迎,這是瑞典商船“哥德堡”號與廣州時隔261年的重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又一曆史例證。
2.南海神廟保留了自唐代到清代曆代碑刻,被譽為“南方碑林”,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和曆史價值。
南海神廟現存各類碑刻共47塊,其中,唐代碑刻1塊、宋代碑刻3塊、元代碑刻3塊、明代碑刻17塊、清代碑刻4塊、複製碑刻10塊、現代名人撰寫古詩碑刻9塊,被譽為“南方碑林”, 現存碑刻主要有以下內容:一是曆代加封南海神的文牒,如宋代《中書門下牒》、明代《明太祖禦碑》;二是祭告重大政治事件的碑文,如宋代《大宋新修南海神廣利王廟碑》;三是關於重修南海神廟和按例祭祀南海神的碑文,如唐代《南海神廣利王廟碑》;四是封建帝王祀福酬神類的碑文;五是關於南海神顯威事跡或傳說的碑文,如宋代《尚書省牒》;六是古代詩文碑,如明代陳獻章《浴日亭追次東坡韻詩碑》、薛綱詩碑、王相詩碑等;七是皇帝禦書碑,如清聖祖禦書“萬裏波澄”碑;八是有關南海神廟廟產及管理事務的碑刻,如清代《番禺縣諭示碑》;九是與南海神廟有關的捐助人物事跡碑刻,如明代《番禺令江公均田德政記》;十是現代詩碑,在儀門東廊。其中重要的碑刻有:
“南海神廣利王廟碑”,立於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是南海神廟內現存曆史最早的碑刻,碑文由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撰寫,記述了孔子第38代孫、時任嶺南節度使孔戣連續三年親自祭祀南海神並修葺廟宇的情況。碑文中用紅色標出的“海事”一詞,據日本曆史學家鬆章浦考證,最早在中文中出現就在此碑,可見南海神廟與我國古代航海曆史的緊密聯係。
“大宋新修廣利王廟碑”是宋代在廣州開啟設立專門管理對外貿易機構——市舶司的曆史實物證明,也是我國古代維護自身海權的直接證據和生動象征。
明代陳獻章《浴日亭追次東坡韻詩》碑是一塊獨特的茅龍書法藝術碑刻,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明清兩代的禦祭碑是記錄兩朝皇帝祭祀南海神的祭祀紀事碑,對研究南海神廟的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除此之外,曆代文人雅士對南海神廟的歌詠詩文不斷湧現。其中,北宋紹聖年(1094—1097)初,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被貶至嶺南惠州途中,在廣州期間到南海神廟遊覽,登上章丘崗觀看“扶胥浴日”,詩興大發,寫下了《南海浴日亭》一詩。此後,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留下不少步東坡坡的詩詞。較著名的有陸萬鍾、陳獻章、董篤行、李紱等人的十餘首詩詞。現浴日亭內仍保留了蘇東坡的“南海浴日亭”(複製)、陳獻章的“浴日亭追次東坡韻”等2方詩碑。
這些碑刻是研究唐宋以來廣州中外交通貿易史的珍貴資料,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和曆史價值。
3.南海神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波羅誕”極其重要的文化空間。
官方和民間對南海神的重視及頻繁祭祀活動催生了古老的民間盛會—“波羅誕”。波羅誕即南海神誕,是廣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波羅誕”從宋代起就形成了一個有規模的廟會,當時的盛況可以在南宋詩人劉克莊的《即事》詩其一、其二中窺見端倪:“香火萬家市,煙花二月時。居人空巷出,去賽海神祠。東廟小兒隊,南風大賈舟。不知今廣市,何似古揚州。”明代以後,南海神廟更成為廟會勝地,“波羅誕”活動盛極一時。波羅誕蘊含的民俗文化是嶺南文化、嶺南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清嘉慶年間崔弼的《波羅外記》記載,南海神誕期(農曆二月十一至十三)俗稱“波羅誕”,內容有“萬眾同歡”、“海上狂歡”、“四鄉會景”、“商鋪市集”等活動。其中“四鄉會景”就是“五子朝王”。傳說南海神有5個兒子,分別為“大案”、“原案”、“始案”、“長案”和“祖案”。五子神像分別由南海神廟附近的鄉民在村中供奉,供奉的鄉村號稱波羅廟十五鄉。從明代開始,“五案”在“波羅誕”正誕之日,都由十五鄉鄉民抬到南海神廟中庭,向南海神祝壽,稱“五子朝王”,也稱“祭海神”,逢一年一小祭,三年一中祭,五年一大祭。“五子朝王”時,各案由鄉民抬起巡遊,標旗引路,羅傘蓋頂,十八般武器護衛,鼓樂齊鳴,盛裝巡遊的隊伍浩浩蕩蕩從各鄉會集南海神廟進行祭祀活動。祭祀完畢,各案由各鄉抬回。神像返回,各鄉自設祭壇,老幼雲集迎接神像,有的鄉村還舞龍舞獅助興。
波羅誕始於對南海神的崇拜,又在其後凝結了民眾的審美和習俗,成為嶺南民俗的重要代表。作為承載波羅誕廟會的場所,南海神廟既是波羅誕極為重要的文化空間,亦是波羅誕存在與發展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