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春作首,百業農為先。清明節前後,正值春耕搶種。在廣州大吉沙隆平國際現代農業水稻公園裏,百畝稻田耕種管收全過程無人機械化操作,讓我們大開眼界。我們親身體驗和操作了一個個智慧化、數字化、無人化的耕作設備,為它們的高效便捷讚歎,更為“種田人”已不是從前人們心目中的“莊稼漢”而感到欣喜。從會種地到“慧”種地,我們看到“禾下乘涼夢”越走越近,科技支撐糧食安全的底氣越來越足。
大吉沙島是廣州市唯一不通車、不通橋、出行靠渡船、且島上有住民的江心小島。在江對麵繁忙的港口和繁華的城市映襯下,這裏顯得格外寧靜。但隨著隆平國際現代農業水稻公園2020年4月開園,這裏漸漸成了廣州現代都市裏一塊獨特的鄉村振興“試驗田”。
2021年2月,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團隊在這裏開始打造“無人農場”,這也讓島上的農業發展走上了科技快車道。
俯瞰廣州大吉沙島,稻田裏生機盎然(資料圖片)受訪者供圖
插秧效率提高六十倍
為了近距離感受智慧農業的魅力,廣州日報采訪小分隊在清明節前後,趁著春耕時節,幾次登島深入調研。
從黃埔烏湧碼頭乘船,大概五分鍾左右到達大吉沙島。這裏珠水環抱,空氣清新,與一江之隔的繁華都市相比,原生態的田園風光顯得格外舒適寧靜。在隆平國際現代農業水稻公園工作人員帶領下,穿過坐落在島上碼頭的村落,一片廣闊的稻田映入眼簾。
第一次來到“無人農場”時,負責該項目運營的華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技術人員覃興謀和黎觀炯正在田邊調試設備準備播種。
指著白色車頭、帶有10個綠色排種器的無人駕駛水稻直播機,黎觀炯告訴記者:“這台直播機通過北鬥導航精準定位,提前設定好路線,然後把經過浸種和催芽的稻種放進排種器,就可以進行無人作業了。”據介紹,這種無人駕駛水稻直播機采用的是“同步開溝起壟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直播機在田麵同步開出蓄水溝和播種溝,播種溝位於兩條蓄水溝之間的壟台上,排種器將稻種有序地播在壟台上的播種溝中,增加了稻種入土深度,減少了倒伏。
記者(右)體驗操作植保無人機
調試好設備之後,覃興謀按下開關,直播機便緩緩地駛入田間,按照設定的路線筆直地行駛著,到達起始播種位置後,車後懸掛的排種器便開始作業,將一粒粒種子播種到泥土裏。行駛到稻田的另一頭,它便自動調頭,繼續作業。“以往人工插秧,一個人一天最多插1畝地。換成無人駕駛水稻精量直播機,無須人員操作,一天能播種60多畝地。從人工成本來計算,按傳統的方式1畝地要近200元,現在采用機械化直播一畝地隻需要不到30元。”覃興謀告訴記者。
耕種管收全過程無人化
談及目前大吉沙智慧農場的建設,覃興謀自豪地告訴記者:“現在已實現耕種管收全過程無人機械化技術突破,我們現在有無人駕駛旋耕機、無人駕駛水稻直播機、變量施肥無人機、無人駕駛收割機等設備,馬上還會建設一個遠程操控車間,未來可以實現全流程無人化。”
當了解到播種幾天後還會進行無人植保機噴灑農藥作業,記者便提出能否在他們的指導下實操體驗的請求。覃興謀爽快地答應。
裝入農藥、設定線路、按鍵啟動,八畝稻田,半個小時完成作業。如果純人工的話,這個工作量需要16個人來完成。就這樣,作為農業“小白”的記者親身感受到了田間黑科技的高效,也實實在在體會到智慧農業正在如何一步步解決“無人種田、不會種田、種不好田”的問題。
無人水稻直播機
除了科技感十足的“無人農場”,坐落在整片稻田中央的大吉糧倉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記者在糧倉二樓的“兩藏館”中留意到我國的水稻年產量從隋唐時期畝產78公斤到2000年畝產700公斤,花費了1400年左右。但從700公斤到如今雙季年畝產突破1500公斤隻花了20多年的時間。實現如此突飛猛進的原因之一,就是“兩藏館”名稱中指代的“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
談及在廣州大吉沙智慧農場的工作,技術人員黎觀炯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而隆平國際現代農業水稻公園從開園以來一直踐行著這一戰略。2021年,大吉沙160畝試驗田被確定為第三代雜交水稻示範點,是廣東省唯一納入全國28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示範點的項目;2022年10月,大吉沙隆平稻香園首次種植再生稻試驗獲得成功。
“無人農場”解鎖智慧農田,“隆平稻香園”開展高產攻關實驗……在大吉沙的稻香深處,袁隆平主題雕塑“禾下夢”深情注視著這片田野。大片的稻田阡陌縱橫、綿延不絕,炊煙嫋嫋的村舍點綴其間,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鄉村振興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