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開發區自2016年承擔“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使命以來,堅持以企業需求為引領、問題為導向,刀刃向內開展集中審批改革,將企業工程建設項目從立項到驗收全鏈條8個部門38個行政許可和備案服務事項統一劃轉由區行政審批局實施,率先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有效解決窗口“隻掛號不看病”“體外循環”、群眾辦事多頭跑等問題。5年來,改革初步形成“集成(Integrated)、智能(Intelligent)、創新(Innovation)、夥伴關係(Partnership)”的“3I&P審批服務體係”,通過推出惠企改革政策、製度40餘項,惠及企業1.15萬家次,減免企業籌建費用超過5000萬元,率先實現企業項目“拿地即動工”,為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打造樣板標杆。
集成化審批服務,破解項目審批“萬裏長征圖”
利用集中審批體製、機製創新優勢,對企業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流程統籌梳理、優化,實現項目審批時間最短、材料最簡。探索並聯、合並等審批方式,推出規劃和施工許可、規劃與人防、環評與排汙許可、市政與綠化等事項聯辦,壓縮企業籌建整個流程審批時間。推行“帶規劃方案”出讓用地模式,利用企業簽訂土地合同前的“空窗期”進行方案設計、審批,實現企業拿地即可基礎施工。通過整體流程優化和各項製度創新,最終將企業從簽訂土地合同至開工原本需要110個工作日的流程縮短到“拿地即動工”;企業取得工程整體施工許可證的審批時間縮短到最少13個工作日;企業所需提交材料壓減率達62%。
智能化審批服務,數據科技為審批提速、提質賦能
適應“數字政府”建設的新要求,積極推動工程審批服務數據化發展,用科技助力審批再提速,服務再提質。全國首推“秒批”“智能秒批”,用智能化手段實現“即來即辦、即來即批”;落實“互聯網+政務服務”,全麵推行電子證照共享運用;建設全區政務數據資源共享管理平台,真正做到“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上線“行政審批全流程陽光查係統”,將企業投資工程建設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審批全環節、全流程對當事人公開,大膽接受公眾全方位、無死角監督。
創新化審批服務,推動改革形成示範引領效應
通過“分析需求、碰撞思想、形成規範、探索實踐、創新製度、優化升級”的不斷深入改革實踐過程,逐步形成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創新製度體係,示範引領推動區域營商環境優化。總結改革實踐經驗,推出工業項目提容零成本、“帶規劃方案”模式出讓用地、施工圖集中審查、技術審查和行政審批相分離、智能秒批、“十大免費服務”等40餘項創新製度,得到國家、省、市複製推廣近20次。形成“來了就辦、一次搞掂”“承諾製信任審批”“訂製式審批服務”“秒批”等係列改革品牌,打造出“流程最優、材料最簡、成本最低、時間最短”的審批樣板,為全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製度改革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經驗,為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新思路、釋放新活力。
夥伴型審批服務,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建立服務型政府
提出政企“合夥人”的服務理念,推出訂製式審批、承諾製信任審批、簡易低風險項目“即來即辦”等係列舉措提高服務水平、解決企業亟需問題,為進一步深化行政體製改革、推動轉變政府職能,助力建設高效型、服務型政府添磚加瓦。創立“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審批服務中心”,推出訂製式審批服務,審批部門主動研判項目可能遇到的政策和技術問題,訂製個性化報批流程,提供多專業的技術統籌、政策統籌和流程統籌,解決企業不熟悉籌建報批環節問題及多專業技術問題;推行承諾製信任審批,疫情期間以“一份材料”“一天時間”“一份決定”的全信任審批模式,助力26個疫情防控物資生產企業迅速複工複產,推動行政管理從“重審批、輕監管”轉向“寬審批、嚴監管”,加速推進“放管服”改革創新。
主辦:廣州開發區管委會 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承辦:廣州市黃埔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備案號: 粵ICP備2022017031號-1
粵公網安備 44011202000021號網站標識碼:4401120001
0
视窗区
0
导航区
0
交互区
0
服务区
0
列表区
0
正文区
开启“阅读”后,点击文字或控件可以阅读其内容;双击文字或控件,则是操作对应的文字或控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