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走向縱深五年紀實
踏著春天的腳步出發,連日來,在穗全國人大代表開展集中視察活動,在赴京參加全國兩會前,率先走進橫琴、前海、南沙、中新廣州知識城等粵港澳合作平台載體,感受粵港澳大灣區的澎湃活力。
5年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麵提速,廣州被定位為大灣區核心引擎之一。
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東視察時強調,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寄望廣州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繼續在高質量發展方麵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
關鍵時刻,把脈定向。殷殷囑托,化作磅礴力量,為廣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也開啟了廣州抓緊做實大灣區建設大機遇大文章,持續以深化改革開放激發高質量發展新活力的新征程。
奮進五載 大灣區建設萬象新
在這個被稱作史上最火的春運中,春運帶來的“加速度”,讓人們見證了大灣區煥發的強勁活力。
科學家在這裏奔走相聚。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開始前,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從香港出發,到廣州南沙與合作方洽談共同推進大學科技園的合作事宜,再馬不停蹄地驅車前往深圳參加大會。在這背後,有中國最繁忙的高鐵線路之一廣深港高鐵,有廣深高速、廣深沿江高速等公路通道,連接起粵港澳大灣區最繁華的都市群。尤其是廣深港高鐵,2023年全麵恢複後,每天42.5對列車穿行於廣州深圳東莞和香港等地,催旺大灣區經濟騰飛。
奮鬥者在這裏勇敢追夢。春節前,汕頭人林先生早早買好了從汕頭南站始發的高鐵票,不到2小時就能到廣州。曾經,廣深與潮汕地區之間依靠一條廈深鐵路連接,時速隻有250公裏,全程差不多要4小時。如今廣汕、汕汕兩條高鐵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搭建起一條“快速路”,廣州都市圈牽手汕潮揭都市圈,共同邁入“350時代”。
隨著《南沙方案》加快實施,廣州白雲站、廣汕汕高鐵等一批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成投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本科招生,中新知識城、南沙科學城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設,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掛牌運營……大灣區建設展現出新氣象。
五年時間,在曆史的長河中隻是驚鴻一瞥,卻給廣州這座城市的發展史上留下了非同尋常、濃墨重彩的一頁。
五年來,廣州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穩步推進,先後掛牌成立廣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重大創新平台,落地實施“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推動冷泉生態係統、人類細胞譜係2個大科學裝置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航空輪胎大科學裝置項目竣工,布局建設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占全省一半。
五年來,廣州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穩步推進,廣州國際生物島通過布局眾多高端生物醫藥產業,孵化生力軍企業。
五年來,穗港澳產業協同更加緊密。廣州先後獲批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服務業擴大開放等係列先行先試試點。廣交會四期展館正式投入使用,國際金融論壇永久會址建成投用,廣州期貨交易所掛牌運營,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保險服務中心加快籌建,大灣區跨境理財和資管中心簽約項目21個、金額超過2000億元。
五年來,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加速形成。深入實施“五樂(樂遊、樂學、樂業、樂創、樂居)計劃”,建成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55個,累計落戶港澳台創業項目2100多個,吸引來穗就業創業港澳青年2900多人。在全省率先實施“大灣區職場導師計劃”,聘任36名港澳籍職場導師。全市開設85個港澳子弟班,締結穗港澳姊妹學校387對,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和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正式開學。
五年來,區域協調發展格局有序推進。廣州加強與橫琴、前海戰略互動,出台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和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建設行動方案。加強與港澳交流合作,率先實現穗港跨境移動支付“一碼通行”,試點香港工程建設管理模式等政策創新,深化廣深“雙城聯動”,廣州實驗室、鵬城實驗室在兩地互設基地。
“我們要抓緊做實大灣區建設的大機遇、大文章,以推動南沙開發開放為重點,縱深推進《南沙方案》落地落實,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對標國際自貿港實施自貿區提升戰略,積極探索與港澳規則銜接、機製對接新路徑,以開放倒逼改革,在科技成果轉化、跨境要素流動等領域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廣州市發展改革委主任、市大灣區辦主任李海洲說。
平台牽引 粵港澳合作步步高
橫琴、前海、南沙、河套,是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的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是服務港澳、拓展港澳發展空間、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麵合作的重要載體。
五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多項重磅政策文件,著眼全局做好頂層設計,念茲在茲的,就有南沙的開放發展。
隨著《南沙方案》的印發,南沙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廣州已出台貫徹落實《南沙方案》的實施方案和12項重大政策、252項重大事項和60項重大項目3張清單,形成推進《南沙方案》落實落地的施工圖、責任書、時間表。
今年年初,國家出台支持南沙放寬市場準入與加強監管體製改革,廣州明確要積極參與製定並推動實施海陸空全空間無人體係技術標準,建設大灣區無人體係產業孵化基地,推動設立省級實體化運作的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中心。
既是重大平台,更要引領示範。廣州主動將南沙放在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中思考謀劃,爭取南沙總體發展規劃早日獲批,推動製訂南沙金融改革開放方案。深化落實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對標自貿港實施更多製度型開放。集中力量建設南沙灣、慶盛樞紐、南沙樞紐等3個先行啟動區,取得更多實質性突破。
在平台的規劃發展和建設中,廣州注重通過提升平台承載力,增強平台輻射力帶動全域發展,因此更盼望打造“更多的南沙”。在《規劃綱要》的謀劃中,中新廣州知識城要打造成大灣區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台。
走進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灣頂”的中新廣州知識城,以“知識”命名,自誕生之初,就將“創新”二字刻進了基因。如今,這片232平方公裏的土地,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正成為日漸活躍於國際舞台的“知識中心”。
其中,生物醫藥產業是知識城產業戰略布局的重要引擎。走進知識城北部的國際生物醫藥價值創新園,百濟神州、諾誠健華、恒瑞醫藥、康方生物等國內外龍頭企業在園區內蓋起連片廠房,世界知名實驗室、研發平台在7.98平方公裏的園區內錯落鋪展,目前,該園區已引進40多個全球領先的生物醫藥項目,形成強大“朋友圈”,高端生物醫藥製造企業的集聚效應正在顯現,也吸引著更多生物醫藥龍頭企業、科創企業加速聚集。
“效率高、速度快,服務好!”在廣東恒瑞醫療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希和眼中,中新廣州知識城一流的政策和營商環境,讓企業受益頗多。他介紹,恒瑞醫藥廣州知識城產業化基地項目從2021年封頂到2022年12月開始投產,建設和投入使用的時間快到“罕見”。“中新國際知識城‘信任籌建’的政策,非常實用,部分重點項目通過開發區審議後,可以允許企業在項目開工的同時申辦手續,加快了企業建設進度。知識城開發辦在項目建設過程協調各部門比如用電、用水、報批、驗收各環節給予全流程的支持。”劉希和表示。
不斷提升的創新策源能力、正在形成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要素更為集中、鏈條更為完善的產業創新生態係統,紛至遝來的全球科創人才,讓中新廣州知識城“三集群兩高地”建設加速推進,籌建產業項目154個,預計達產產值5942億元。
中新廣州知識城的巨變,有效帶動了粵港澳大灣區產學研的深度融合,不斷構建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係,成為推動區域科創合作的重要引擎。
在粵港澳全麵合作不斷走深走實的背景下,中新廣州知識城與香港、澳門等地區密切合作,共同推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知識城通過建設創新載體、搭建合作平台、開展人才交流等舉措,加強了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與交流,推動了區域產業的協同發展。特別是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印發《關於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和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建設的行動方案》後,中新廣州知識城全力支持兩個合作區建設,發揮自身優勢,在共建科技創新平台、體製機製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打造科技創新人才高地、推進知識產權綜合改革等方麵推進與橫琴、前海的科技協同創新,攜手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穗港澳協同合作,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軟”“硬”聯通 市場一體化再提速
這個春節,穗港澳人流往來格外密切,北上與南下的“雙向奔赴”,造就了大灣區的獨特年味。
春節前夕,不少港澳同胞選擇到廣州一德路、萬菱廣場置辦年貨。在這裏,以一德路海味街為原點輻射,形形色色的批發市場馳名粵港澳,形成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年味。甚至有人說,如果鄉愁有味道,那一定是“大灣區的一德路”。
春節期間,火的不僅是港珠澳大橋、深港口岸,作為大灣區新通道,連接起廣州中心城區和香港的客運碼頭——琶洲港澳客運碼頭,同樣迎來了春運首秀,越來越多國內外旅客選擇從這裏出入境。1月底,一艘載有209名旅客的臨時包船“金珠湖”號緩緩駛出琶洲港澳客運碼頭,前往香港中國客運碼頭,隨後搭乘郵輪前往三亞。據悉,春節假期期間,選擇從琶洲港澳客運碼頭出入境的旅客破6000人次,2月14日出入境旅客達898人次,創下近期單日新高。
人流、物流、資金流奔流不息,粵港澳大灣區日益交融的新氣象,得益於五年來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的顯著提升。五年來,廣州深入推進規則銜接機製對接“軟聯通”,率先實施兩批72項與港澳規則銜接事項清單,出台57項境外職業資格便利執業認可清單,全國首位大灣區律師在穗正式執業,在內地城市中率先製定支持港澳機構獨立辦展工作指引,出台全國首個RCEP跨境電商專項政策,全麵推行采用簡化版香港公證文書,優化升級商事登記“跨境通”服務平台。深入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加快推進,T3航站樓基礎工程完工,旅客吞吐量連續4年全國第一;琶洲港澳客運碼頭投入運營、開辟跨境水上新通道,廣州港深水航道拓寬工程、南沙港區四期自動化碼頭、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等投入使用,廣州港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均居全球前列;廣州白雲站建成投用,廣深港高鐵、南沙港鐵路、穗深城際、廣清城際一期等建成開通。
正是聚焦這些痛點堵點加力突破,讓“製度之異”變成“製度之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這裏也正日益成為全球最有前景的增長極之一。正如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所言,“麵對挑戰,我們靠的就是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用改革的辦法,從小切口入手,實現大變化。”他透露,接下來,深圳的“一簽多行”正探討重開,廣州也有望實施這一政策,讓口岸通關效率再上一層樓。
而當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南沙方案》、廣州期貨交易所、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南沙放寬市場準入15條等一批重大政策、改革舉措、開放平台相繼落地,也必將為廣州帶來新一輪改革開放紅利。
對廣州而言,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已經走過砥礪奮進的5年,麵向未來,我們要再加力、再深耕——聚焦重大平台示範引領建設,縱深推進南沙深化麵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麵合作。推動南沙製度型開放取得更多實質性突破;聚焦深化創新驅動發展,攜手共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促進創新要素更順暢地跨境流動;聚焦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係,攜手港澳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釋放消費潛力;聚焦規則銜接機製對接,有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建設,率先實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型開放拓展,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聚焦民生領域深度融合,持續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聚焦拓展經濟縱深聯係,全力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縱深推進新時期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助力大灣區加快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五年以來成果累累
科創合作——
向港澳有序開放在穗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廣州超算中心打通全國首個將超級算力直達香港的網絡專線,已服務港澳地區用戶近300家。推出大灣區首個綜合性人才政策“廣聚英才計劃”、首個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落地細則。“廣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多年位居第二,廣州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躍升至第八。
產業協同——
廣藥集團澳門青洲工廠實現試生產,香港賽馬會從化馬場(二期)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廣州穗港智造合作區、穗港科技合作園、穗澳創新園等重大平台建設加快推進,穗港澳產業合作持續深化。
環境優化——
加強港澳生活保障,揭牌成立港澳居民(廣州)健康服務中心,切實解決港澳居民在穗參保等問題,港澳居民在穗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4萬人次。攜手港澳共建人文灣區,推進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範區、嶺南文化中心區、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開展海絲博覽會等各類文化交流活動。
區域協調——
推進廣佛全域同城化,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加快建設。深入推動廣清一體化,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人才城鄉自由流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改革有序推進。推進建設廣州都市圈,強化與東莞、中山、珠海、湛江等城市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