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開世界地圖,歐亞大陸東岸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在以蓬勃的姿態展現在世界麵前。
三江彙流、八門入海,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在這裏風雲際會。這片孕育了無數財富傳奇和發展機遇的土地,釋放出源源不斷的發展勢能。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一個國家、兩種製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之下的灣區建設,開世界未有之先例。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指出,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一點兩地”新的戰略定位和曆史使命,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機遇麵前,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廣州胸懷“國之大者”,肩負起新的使命,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繼續在高質量發展方麵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攜手港澳和灣區其他城市,揚帆啟航,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1、動能澎湃,“大平台”蓄力驅動核心引擎
擔起重任,需要一個蓄力的平台。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南沙,就是廣州擔起大灣區核心引擎重任的平台。
“推動橫琴、南沙、深圳等地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落地實施,清理取消港澳企業麵臨的差別化待遇。”12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再次釋放出重磅信號,“灣區之心”南沙又將迎來一次重要機遇。
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麵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麵合作總體方案》一年多來,廣州舉全市之力推進南沙開發開放,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持續釋放發展動力和活力。
如今,成果越來越多:南沙落地了廣州市首筆QDLP基金境外投資,標誌著資金從南沙出境投資實現了新的突破;南沙榮獲全國首張“個人信息保護認證”證書,安全可靠的數據跨境流動更加便捷……矢誌“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麵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台,南沙乘勢而上,闊步前行。
南沙國際金融論壇(IFF)永久會址
站在南沙國際金融論壇(IFF)永久會址極目遠眺,靈山島、明珠灣大橋盡收眼底。今年10月,來自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WTO)等知名機構負責人、IFF的主席團齊聚這裏,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經濟、金融、貿易等議題展開討論。這樣的盛況,時常在南沙這片熱土上演。僅僅過去的3個月,就有國際金融論壇(IFF)2023年全球年會、明珠灣國際氣候投融資大會、第五屆世界媒體峰會三場國際盛會連續在南沙舉行。
國際會議是在世界上打響名頭的“敲門磚”,戰略平台的底氣,更需要富有生命力的產業“脊梁骨”。
中科宇航企業展廳
中科宇航產業化基地日前在南沙落成,宣告國內首個全產業鏈精益化、數字化、智慧化的商業航天產業化基地投產運營,中國航天“第三極”、中國商業航天“第一極”,雛形初現;廣汽豐田五線、南砂晶圓、芯聚能、聯晶智能等重點項目建成投產,融捷電池、沃森生物、巨灣儲能等項目動工建設,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落地,投資額或產出達百億級項目17個,先進製造業和新興產業占比達80%,“芯晨大海”產業布局轉化為實景圖。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隨著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從順利開學到錄取首屆本科生,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從投入使用到國際機器人手術培訓中心落戶於此,一座展現“精明增長、精致城區、嶺南特色、田園風格、中國氣派”的南沙,正在成為人人心向往之的未來之城。
2、自立自強,科創內力催生“大躍升”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世界經濟史看,技術升級和由此推動的產業升級是一個國家從中等收入跨越到高收入經濟體的關鍵與核心。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大任務,明確要“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2021年3月,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組建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推出麵向境外人才的所得稅補貼政策、探索創新科研合作模式……《綱要》發布以來,破除瓶頸,突破製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展順利,依托“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這一重要連接載體,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全球科技高地的進程進一步加快。
廣州素有“創新之城”的美譽,科教資源富集、創新平台聚集、科研人才雲集。《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中,廣州為自己立下了科技創新特色凸顯的三大城市定位:“世界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先行之地、國際科技賦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範之都、全球極具吸引力的高水平開放創新之城。”
大科學裝置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如今,放眼羊城大地,大科學裝置為廣州鍛造創新策源之“芯”。
廣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重大創新平台掛牌成立並入軌運營,“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落地實施,人類細胞譜係、冷泉生態係統建設進展順利,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廣州)香港分部、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總部)加速建設,航空輪胎大科學裝置項目竣工,布局建設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占全省的一半。
得益於成片“創新雨林”,廣州“獨角獸”“隱形冠軍”企業拔節生長。目前全市已培育了58家專精特新上市企業、24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585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771家創新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1.3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突破2.1萬家。入選全球獨角獸企業22家,總量居全國第四,增量居全國第一。
政策破壁,促進創新要素流動,廣州科創生態係統氣候已成。廣州被納入內地與香港、澳門科技合作委員會正式成員單位,向港澳有序開放在穗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廣州超算中心打通全國首個將超級算力直達香港的網絡專線,已服務港澳地區用戶近300家。在全國率先實現市級財政科研經費跨境進入香港,累計撥付經費達1.13億元。“廣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三年居第2位,廣州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躍升至第8位,超越東京、巴黎。
3、軟硬聯通,灣區一體化融入“大棋局”
“穗港澳產業協同發展更加緊密。廣州市堅持產業第一、製造業立市,攜手港澳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今年11月,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集中采訪活動上,廣州市大灣區辦專職副主任章旺平表示,廣州市以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統攬,堅持把規劃抓在手上、把項目落到地上、把未來融在路上、把百姓記在心上,攜手港澳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綱要》實施以來,粵港澳三地一道,推進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製“軟”聯通,人文交流“心”聯通,加快推動大灣區市場一體化進程。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支撐,對於促進人員便捷往來、物流降本增效、產業優化布局等具有重要作用。
廣深港高鐵、南沙大橋、南沙港鐵路、廣汕高鐵等開通運營,深中通道加快建設,深江鐵路全線、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萬頃沙至興中段等一批大灣區城際項目陸續開工建設,琶洲港澳客運碼頭投入使用……大灣區對內對外綜合運輸通道不斷暢通。
琶洲港澳客運碼頭填補了廣州中心城區到港澳水上高速客運航線的空白。
“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落地實施,讓港澳私家車可經由港珠澳大橋往來廣東。據統計,今年以來北上港澳單牌車已超百萬輛次,粵港澳三地往來更加便捷。
規則機製的對接聯通是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推進市場一體化的基礎條件。
“灣區通”工程,率先實施72項與港澳規則銜接事項清單;57項境外職業資格便利執業認可清單。“粵港跨境貨棧”、粵港“跨境一鎖”等投資貿易便利化業務,則率先製定支持港澳機構獨立辦展工作指引。全國首個RCEP跨境電商專項政策,全麵推行采用簡化版香港公證文書,迭代推出營商環境改革,升級“穗港通”“穗澳通”開辦企業商事登記服務,優化升級商事登記“跨境通”服務平台,為境外投資者提供“足不入境、離岸登記”服務,啟動商事登記“跨境通”(澳門站)服務,通過“跨境通”累計設立的港澳企業超過100戶。
為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經過3年努力,基本建立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營商環境製度體係,共商共建共享體製機製運作更加順暢,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在全球範圍集聚和配置各類資源要素的能力明顯增強,營商環境國際競爭力居全球前列。
4、同心加速,都市圈“大藍圖”照進現實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書寫民生答卷方能溫暖人心。增進民生福祉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粵港澳大灣區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同源,而“大灣區”以一個整體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自去年起,連續兩年舉辦,首次實現了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舉辦全球性招商大會,持續向世界發出到中國來、到廣東來、到粵港澳大灣區來的熱情邀約。今年年初,廣東省2023年春茗在港澳舉辦,正如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言:“香港與內地全麵恢複通關後,社會氣氛熱鬧,經濟逐步複蘇,正是春回大地、風光明媚的象征”。接下來,粵港澳三地還將攜手舉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這將是香港和澳門首次參與承辦全國運動會,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首次作為一個整體承辦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文化、旅遊、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加深,一個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正在加速成形。
市民體驗VR遊戲。
目前,廣州建成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52個,吸引港澳創業項目1600餘個、2000多名港澳青年來穗創新創業。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和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正式開學,全市開設77個港澳子弟班,締結穗港澳姊妹學校371對,並推動與港澳高校大專(副學位)學曆互認試點工作。
港澳居民住房得到進一步保障,港澳台青年人才公寓、租金補貼工作不斷推進,籌集定向提供給港澳居民的人才公寓1000套。切實解決港澳居民在穗參保等問題,港澳居民在穗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4萬人次。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是都市圈的合作共贏的結果。
近年來,廣州不斷加強與橫琴、前海戰略互動,強化廣深“雙城聯動”,廣州實驗室、鵬城實驗室在兩市互設基地,共建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加強高端醫療器械先進製造業集群合作。
12月20日,廣東省政府網站同一天發布了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規劃期為2023年—2030年,展望至2035年,為五大都市圈明確發展路線圖。
一個省“畫”了五個圈,無論是數量還是發展水平、經濟規模,都鮮有省份能與之匹敵。麵向未來,五大都市圈也將通過都市圈之間的相互開放以及更加廣泛的合作觸角,共同加快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進程,構建全方位區域合作開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