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赴上海考察並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要求上海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引領我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動力源。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上海無疑發揮了龍頭帶動和示範引領的作用。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廣州何為?這是我們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全麵實施階段。自此以來,大灣區核心引擎成為廣州重要的城市定位之一。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東視察,同馬克龍總統在廣州舉行非正式會晤時指出,現在廣州正在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繼續在高質量發展方麵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這一定位與此前的要求,既一以貫之又與時俱進,對廣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至關重要。
主動對標、積極作為,大灣區核心引擎,要如何引領、有何支撐,廣州也在推進大灣區建設的實踐中,一路行、一路思,奮力增創中國式現代化廣州實踐的關鍵新優勢。
跨國製藥企業總裁粵港澳大灣區廣州行座談會現場
產業帶動力:“鏈”灣區“接”世界
製造業是中國經濟的壓艙石,也是大灣區產業的鮮明底色。12月13日,跨國製藥企業總裁粵港澳大灣區廣州行座談會在國際生物島舉行,30多家全球知名跨國藥企暢談生物醫藥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座談中,跨國藥企代表希望立足灣區、鏈接世界,廣州相關政府部門則表示將助力跨國藥企加速灣區布局,這樣的“雙向奔赴”,足以看出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不僅僅要推動自身產業發展,更要在產業帶動上,彰顯核心引擎的引領力和輻射力。
為何跨國藥企要選擇在廣州鏈接灣區與世界?廣州又將如何助力跨國藥企加速灣區布局?對於廣州在大灣區相當有顯示度的生物醫藥產業來說,答案自然不言而喻。據介紹,廣州現有各類生物醫藥企業6400多家,位居全國第三,廣州也是全國三大醫療中心之一。廣州的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規模還在不斷擴大,2022年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增加值1651.47億元,同比增長8.5%,占GDP比重5.7%。2023年前三季度增加值1241.82億元,1-10月醫藥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7%。
當前,以國際生物島為核心,南沙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和航空樞紐為南北兩極的“一核兩極”高端生物醫藥產業空間布局,更進一步助力廣州打造全球生物醫藥創新與產業發展高地。尤其在生物島上,島內1.83平方公裏集聚530家創新企業,成功引育百濟神州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引領帶動行業發展,也吸引了包括阿斯利康、默克等8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此創建了創新中心或區域總部。
由此可見,跨國藥企之所以對廣州抱有“立足灣區、鏈接世界”的期待,既源於廣州生物醫藥產業的硬實力,也源於穗港澳生物醫藥在資源融合、產業協同的發展更加密切。
當然,不僅僅是生物醫藥產業,作為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廣州也聚焦深化穗港澳合作,不斷增強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與港澳共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係。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是國家重要戰略力量,是製造業重要戰略布局,每個領域全國僅布局1家。日前,全國唯一一個新型儲能領域的國家創新中心落戶廣州,成為廣東首家國家地方共建的製造業創新中心。“廣州汽車產業發達,提供了廣闊的儲能發展應用場景。”廣州恒運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丁翀還表示,廣州還能帶動周邊的佛山、東莞等大灣區城市協同發展。
平台輻射力:打造世界的南沙 謀劃“更多的南沙”
作為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南沙的開發建設不斷突破。從國際金融論壇(IFF)永久會址的驚豔首秀到世界媒體峰會發表“廣州南沙共識”,從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主線已貫通並將通過南中高速與南沙無縫對接,到《南沙深化粵港澳合作條例(草案修改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明確南沙將麵向未來布局深海、深空、深地等新興領域產業集群……腳踏實地的廣州,持續強化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的路徑越發清晰——聚焦“排頭兵、領頭羊、火車頭”定位,把規劃抓在手上、把項目落到地上、把未來融在路上、把百姓記在心上。
當規劃變成現實——南沙科學城發展總體規劃經省政府批複同意並以市政府名義印發實施,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南部組團竣工交付,香港科技大學(廣州)7所省市重點實驗室正式投入運營,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南沙)已入駐辦公;當項目持續推進——南沙全民文化體育綜合體、深茂鐵路、南珠中城際等項目正穩步推進,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為越來越多“灣區居民”提供同質化的港式醫療服務,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也迎來新學年……人們對於南沙的期待,也越來越清晰。正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期待的那樣,港科大(廣州)落地南沙,正是希望它像矽穀的斯坦福一樣,培養高端人才,賦能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如今,廣州也提出將謀劃一批新的重點合作平台,包括積極爭取國家支持,高標準謀劃建設番禺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支持越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創新區,打造國際化、高端化港澳青年雙創中心,謀劃建設廣州海絲城、東部中心等一批引領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新產業平台,廣州還在打造更多南沙這樣的粵港澳重點合作平台。
規則銜接力:高水平互相開放 打造大灣區共同市場
當然,要讓大灣區迸發出更強大的活力,還需要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顯著提升。
對廣州而言,正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率先實施兩批72項與港澳規則銜接事項清單。深化“跨境理財通”等試點,掛牌成立廣州數據交易所,出台57項境外職業資格便利執業認可清單,創新“粵港跨境貨棧”、粵港“跨境一鎖”等投資貿易便利化業務,率先製定支持港澳機構獨立辦展工作指引,出台全國首個RCEP跨境電商專項政策,全麵推行采用簡化版香港公證文書,迭代推出營商環境改革,升級“穗港通”“穗澳通”開辦企業商事登記服務,優化升級商事登記“跨境通”服務平台,為境外投資者提供“足不入境、離岸登記”服務,啟動商事登記“跨境通”(澳門站)服務。
如何進一步推動大灣區市場的深度一體化,從而釋放整個大灣區的生產力。不久前,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布了《灣區共同市場:願景與行動》報告,提出融合的本質是開放,在互相開放的條件下互相融合,尤其強調要在貨物、服務、資本、人員、數據以及科創要素等六大重點領域,推動區域內資源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
以貨物和服務貿易為例,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學術副院長何冬妮指出,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所涉及的改革比貨物貿易更複雜,包括人才體製、教育體製、醫療體製、金融體製等方麵,因此更加依賴於製度型開放,廣州要努力在服務貿易開放方麵拓展新的領域。以廣州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的新能源汽車為例,廣汽埃安、小鵬等都是很有前景的新星,未來,可對標香港的市場準入,推動南沙在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科研和技術服務以及物流、信息傳輸、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領域探索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在注冊資本、營業範圍、資產規模、股權比例、境外高管等方麵,進一步放開限製。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則進一步指出,大灣區如何邁向世界級活力灣區,在“一帶一路”1.0版本中,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由國有企業來參與,2.0版本中的民生經濟建設項目更加“小而美”,要靠民營經濟。從廣州到深圳的珠三角地區,集聚了一大批互聯網、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公司。與此同時,香港的金融資源又能解決民營經濟的融資需求,通過資本要素流動,將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帶一路”2.0版裏擔當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