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共話大灣區大未來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讀懂灣區”毫無疑問是世界感知中國、了解中國、讀懂中國的重要窗口。2023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召開期間,“粵港澳深度融合:打造世界一流灣區”研討會、“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之灣區實踐”專題會議先後舉行。站在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兩場會議的與會嘉賓,分享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所思,暢談建設“一流灣區”所想,以成功實踐經驗為借鑒,為繼續優化大灣區營商環境建言獻策,共話灣區未來。
“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之灣區實踐”專題會議現場
規則互通:以全局思維推動區域融合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譚耀宗認為,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在各方麵製度的互聯互通有了長足進步。不過,他亦指出,“大灣區中的互聯互通隻是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將我們的規則和世界規則對接,甚至大灣區的規則要引領世界的規則。”這其中,他認為香港在許多方麵可以有所擔當。
香港的“擔當”之一就是“要發揮香港國際化特點,協助粵港澳大灣區成為行業規則引領者”。譚耀宗指出,香港在醫療、知識產權等方麵都與國際接軌,香港將會和大灣區其他城市一起協商和研究如何進行行業規則對接,從而走向世界。“據我所知,現在醫療係統已經開始了‘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的合作,全國13間醫院將參與。當中除一間位於北京外,其餘全部來自大灣區城市。未來,該份標準有助於大灣區醫療標準與國際銜接。”他希望,香港能幫更多行業探索對規則進行優化和創新,讓大灣區的標準能走向世界。
譚耀宗認為,還要發揮好香港聯通國際的作用,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他表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可以用西方社會易理解的語言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發展和理念。“因此,我們可以推出更多的便利遊客到大灣區旅遊的措施,如加快推進‘一程多站’式旅遊模式實施,增加對國際遊客的吸引力。”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誌偉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一定要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去探索體製機製和製度創新。“一定要以全局思維去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區域融合;一定要以全球新的格局、新的視野加速提升大灣區整體對外開放水平;一定要結合國家戰略的眼光去加快促進大灣區高端要素聚集;一定要以新發展理念的前瞻思維長遠謀劃大灣區現代產業體係。”
產業發展:戰略性產業是整個灣區的骨幹
如何繼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華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辦公室主任李浩然認為,在專業服務、社會民生等方麵,首先要融合起來。他舉例說,香港、澳門和內地采用了三個不同的建築標準。“對橋梁壽命的要求,香港的要求是120年,澳門沒有特定要求,內地的要求是100年,但是港珠澳大橋最後采用的是120年的標準,通過擇優原則,選出了一個最好的標準作為整座橋梁的標準。”
“融合不是最終的目標,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融合之後,建成世界一流的、有競爭力的灣區。”李浩然說。為此,李浩然把目光聚焦到世界其他三大灣區上。他分析說,其他三大灣區均有自己領先於世界的產業,比如紐約灣區的金融業、製造業和教育產業,舊金山灣區的高新科技,東京灣區的工業製造。他認為,其他三大灣區發展的共同特征——擁有核心城市、有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區域規劃集中、產業的升級帶來戰略性行業的成功、最後產業性行業成功讓其成了國際級的灣區。
李浩然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非常完整,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但是如何能讓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一個國際級的、有競爭力的、有高度能量的灣區,戰略性產業才是支撐起整個灣區的骨幹。“核心在於看粵港澳大灣區裏有沒有屬於自己的戰略性產業。所謂的‘戰略性產業’,第一本身要很強,第二產業在全世界有很大需求,全世界每個市場都離不開,擁有全球支配力。”
如今,從數據層麵來說,粵港澳大灣區表現挺好的:集裝箱碼頭領域勢頭強勁、工業產業鏈很完整、人口很多、土地麵積很大。但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全球支配能力目前還比較弱,“我們有條件,但是我們還沒達到能支配全球的水平,我們需要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
營商環境:構建大灣區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係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主任王開前表示,過去一段時間,大灣區營商環境建設取得了重要成效。一方麵國家不斷加大對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建設。同時,大灣區的內地9個城市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推進營商環境改革創新,開展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廣州2023年專門發布了《廣州市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標杆城市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首次將要素環境納入改革,推動了資源要素按照產業導向配置,並出台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營商環境建設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改進過程。”盡管大灣區營商環境建設已經取得了重要的成績,王開前認為在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下,大灣區仍然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和提升。
具體而言,在市場的互聯互通中,需要進一步加強大灣區各城市間協同協作,減少地區和領域間的城市化競爭,促進各要素更加便捷高效的流動。在便利企業投資信譽中,需要加快“數字灣區”的建設,為大灣區企業開辦融資稅務政策兌現等提供全鏈條的數字化服務。在規製規則方麵,需要對標國際高標準的規則和標準,推動大灣區規則規製的有效銜接,持續加大法規製度的供給,優化法律服務水平。在國際化方麵,需要不斷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進一步推進高水平的國際經濟合作平台建設。
王開前認為,要在更高水平的開放中,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建設。其中,他提到,要對標營商環境建設要求,以大數據為支撐,建立營商環境監測評估體係,探索圍繞灣區發展目標,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係,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大數據監測評估製度,落實監測機製,開展實況監測,構建數據模型,及時評估發現灣區營商環境運行中取得的成績和需要改進之處,為粵港澳大灣區協調發展提供更加精準的判斷和更有效的應對,在動態變化中不斷推進灣區協調協作,實現大灣區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