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灣區共同市場 實現高水平互相開放
製造業是中國經濟的壓艙石,也是大灣區產業的鮮明底色,對推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起到關鍵作用。11月30日到12月1日,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主辦的廣州論壇2023年年會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粵港澳大灣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會議期間,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布了《灣區共同市場:願景與行動》報告,提出要形成大灣區共同市場,關鍵在於實現高水平的互相開放。據報告發布人介紹,報告希望推動大灣區市場的深度一體化,從而釋放整個大灣區的生產力。
廣州論壇2023年年會現場
粵港澳大灣區應著力打造“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台”
會議期間,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布了《灣區共同市場:願景與行動》報告。根據報告,要形成大灣區共同市場,關鍵在於實現高水平的互相開放。“報告的初稿約20萬字,為了讓報告更易讀,我們濃縮成30條建議。”報告發布人、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學術副院長何冬妮說,之所以提出共同市場的概念,目的是推動大灣區市場的深度一體化,從而釋放整個大灣區的生產力。報告指出,融合的本質是開放,隻有在互相開放的條件下,才能互相融合。
如何實現相互融合?報告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應著力打造“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台”。這一點,也是近年來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持續呼籲的一個“新概念”。據他觀察,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台成功案例有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等。這些經濟平台的一個共同點就是,不管國家層麵發生多麼大的危機,這樣的平台仍能夠實現很好的發展,從而吸引大量資本、技術和人才。報告據此提出,要打造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台,重點是推進三大開放係統建設。首先,需要一大批能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大學和研究院;其次,需要一大批具有轉化能力的企業;三是需要有專業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機構。
鄭永年認為,基礎科研、應用技術和金融還是賦能傳統“三駕馬車”的重要動力。他說,麵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傳統意義上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固然很重要,但是動力不足、“油不夠了”,要重新啟動,就要實現“提檔升級”。對此,他認為要通過基礎科研、應用技術和金融賦能傳統的“三駕馬車”。他解釋,基礎科研一般由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應用技術的轉化往往是資本或者商業驅動,是資本密集型,金融的支持同樣重要。大灣區的基礎科研能力非常強,例如,僅在香港就有5所世界前100名的大學,3所前50名的大學,科研規則、標準都相當高。而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其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同樣很強,廣東用了不到20年就成為世界製造業基地,供應鏈產業鏈都非常齊全,所以可以在大灣區實現技術產業化的分工。
大灣區共同市場著眼於區域內資源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
具體來看,報告建議,大灣區可借鑒歐盟打造區域共同市場的做法和經驗,以六大高效便捷流動為重點,包括貨物、服務、資本、人員、數據以及科創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動。以經濟運行規則銜接機製對接為保障,形成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當然,報告也強調,大灣區的共同市場絕非照搬歐盟。“歐盟是一個‘超主權國家’的模式,是在關稅同盟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而大灣區城市同屬一個主權國家,著眼點在區域內的資源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從而釋放整個灣區的生產力。”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還針對這些重點領域如何開放進行“支招”,如通過推進貨物檢驗檢疫規則和標準的對接融合、加快消除阻礙貨物自由流通的技術性壁壘,推動貨物高效便捷流動;通過加快科研基礎設施開放共享、實施大灣區科技創新企業夥伴計劃、成立大灣區科創基金、探索實行大灣區技術移民計劃等促進科創要素高效便捷流通。“如果大灣區‘9+2’城市單打獨鬥,這些就很難實現,但如果大灣區真正融合起來,未來10至20年就很可能成為亞太乃至世界的經濟中心,這便是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共同市場的意義所在。”何冬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