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灣區優勢 推動醫衛建設
11月11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大會舉行平行分論壇。境內外院士學者、來自粵港澳三地的醫療衛生行業代表、生物醫藥產業代表、AI智能科技企業代表圍繞“創新與人才”“高質量與國際化”“應急與公共衛生”“事業與產業融合發展”等主題,進行了廣泛交流。
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大會平行分論壇在南沙灣濱海會議中心舉行。
“創新與人才”平行分論壇:
提升大灣區內人才交流與培訓
在“創新與人才”平行分論壇,香港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 (醫療職係)關慧敏分享了廣納環球人才與培訓醫療專才經驗。作為法定機構,香港醫院管理局為香港市民提供公立醫院及相關醫療服務,並為專科醫生提供培訓,一直以來致力招聘本地及非本地培訓的醫療人才。過去幾年特區政府修訂法例,增加途徑給予非本地培訓醫生到港執業:2018年將有限度注冊執業年期從一年延長至三年,2021年開辟了新途徑即以特別注冊途徑到港執業;2023年則出台優化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招聘準則及流程。關慧敏介紹,除這些外,還有一周至一個月的“短期體驗”、幾個月至一兩年的“中期交流”、每3年續期的“長期服務”等方式,以廣納環球人才為患者服務。
關慧敏透露,目前正在推出“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首批以廣東省為試點,旨在使香港與其他地區建立可持續機製,在醫生、中醫、護士、放射等不同臨床醫護專業進行優勢互補,提升大灣區內的人才交流與培訓,最終惠及患者。
該主題分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李勁鬆帶來的“基因組標簽計劃——打造生命科學的北鬥導航係統”的主題開課,他帶領團隊大力推動類精子幹細胞技術研究與應用,不僅解決了“很多研究無法重複”的尷尬,也突破了實驗動物“卡脖子”困境。
此外,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發明家學會院士、中醫證候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劉良分享了“現代科學促進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內容。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院長陳新則在論壇上建議:“善用大灣區優勢,推動中華醫藥傳承創新”。
“高質量與國際化”平行分論壇:
建議粵港組建醫療信息化“航母”
在“高質量與國際化”平行分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凡凡以《大數據與慢性病臨床防治》為題,介紹如何運用大數據幫助提高慢性疾病的臨床服務。
以腎髒病為例,侯凡凡院士介紹,目前已經構建了中國腎髒病大數據庫,裏麵囊括了34家三甲醫院、1250萬例患者的全息醫療數據,采取數據去隱私、保障安全性、準確性處理後,分級開放數據使用權,按“貢獻者受益”原則實行共享。
在大數據庫基礎上,可以在對疾病的流行規律進行研究探索,也可以推動建立預測模型,推動疾病早診早治。落實到臨床中,侯凡凡舉例介紹,“到今年我們剛好完成了兒童、新生兒急性腎損傷診斷的臨床標準探索。”此外,利用這一大數據庫,國內醫療機構立足13萬例急性腎損傷(AKI)患者臨床數據,通過AI深度學習,建立了AKI院內死亡和透析的動態預測模型,有效進行了風險提醒。
香港醫院管理局資訊科技主管蔡陽則介紹,香港公立醫院由香港醫院管理局統一管理,特色是集中化管控和集中化信息管理,使用統一係統、數據庫和考核標準。由於采用規模化標準化產品,可以實現快速落地,在運維方麵節省大量資源,目前內地一些公立醫院國際院區、民營醫療集團已表示對港式管理感興趣。
據了解,目前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已經實現與香港公立醫院醫療記錄聯通。蔡陽相信,數據將能夠在更多大灣區內的醫院流通。他建議廣東和香港在醫院信息化體係建設上加深聯係,可以考慮借鑒香港特色,組建醫療信息化“航母”,將好的醫療政策通過信息化驅動前線醫護落地實施,同時在醫療科技創新平台充分合作。
“應急與公共衛生”平行分論壇:
在南沙打造國際領先的健康管理機構
在“應急與公共衛生”平行分論壇上,長期關注廣州的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伯明翰大學教授鄭家強,針對老齡化社會慢性疾病和多病共存發病率高的背景下,運用好體檢和相關健康管理,能夠有效助力可持續衛生體係,但我國健康管理尚有很大提高空間。他透露,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伯明翰大學合作,在該院南沙院區籌備建設大灣區老年健康國際研究院,多學科參與,涵蓋基礎、臨床人群和公共衛生研究,重視成果轉化和創新,目標是在5~10年內打造一家立足南沙的國際領先的健康管理機構。
在談到傳染病防控策略時,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局疾病預防及控製中心主任梁亦好表示,澳門與香港、廣東往來密切,因此在傳染病防控工作上的跨境合作尤為重要。目前,三地已經建立起傳染病信息通報機製,以“常態定期通報+突發跨地域傳染病疫情時緊急通報”的形式互通有無。自2003年開始,粵港澳三地每年輪流舉行會議,交流當年各地傳染病流行特點、幹預措施和防控策略。另外,廣東、香港人口基數大,在對各類傳染病的防控工作上都積累了更多的經驗,也因此為澳門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了豐富的培訓機會,如親身參與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等,對三地交流非常有幫助。
論壇上還就傳染病防控策略、疫苗接種策略、健康傳播等話題進行了分享。
“事業與產業融合發展”平行分論壇:
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九十公裏”
“事業與產業融合發展”平行分論壇邀請了來自產業界、醫療界的專家進行探討。
粵港澳大灣區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主任,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袁玉宇從產業角度分享了醫工融合創新與成果轉化的實踐。他說,大灣區有非常好的臨床資源、產業資源,但是在高端領域的產業轉化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他指出,醫療器械產業發展存在多個瓶頸,如人才結構相對單一、產業轉化效能不高、政策不確定性高、臨床知識產權權屬和轉化管理機製不明確。
袁玉宇說,粵港澳大灣區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就是希望建立由市場導向滿足臨床需求、以產業為主體、科研院所作為支撐的創業融合體,“主要目標就是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九十公裏’”。
“為什麼我們不說最後一公裏?因為想要一個科研成果,變成一個能夠應用的創業產品,意味著要走很漫長的道路。”袁玉宇說,高校裏的一個創新成果最後要轉化成臨床上的運用,需要經曆“四個轉化”,即技術轉化、注冊轉化、生產轉化和市場轉化,這一長串鏈條可能需要花3年、5年甚至8年時間。
袁玉宇認為,科技創新驅動需要建立完整的創新及人才生態。這個生態包括基礎研究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創新型企業家。科研人員的研究工作不直接產生產業效益,需要轉型為科技產業人才,或者實現由價值的科技成果轉化,才能對產業發展做出貢獻。創新企業家是產學研合作的核心鏈接,科技型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載體。
廣州艾利彼醫院管理中心GAHA主任、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莊一強則分享了以智慧醫療為導向,促進醫院事業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他說,中國的醫院經曆了院係調整、規模擴張和智慧醫院建設三次“洗牌”。在智慧醫院建設上,根據2023年智慧醫院HIC500強分布榜單,廣東處於國內第一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