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港澳台同胞來當“鄉村CEO”
隨著廣州全力推動“百千萬工程”各方麵工作高標準起步,如何彙聚各方力量積極參與,是當前的重要任務之一。率先舉辦鄉村CEO學堂,加快打造一支與產業需求相適應、與鄉村發展相協調的經營人才隊伍成為破題之道。
近日,廣州開展麵向“三胞”(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的第二期鄉村CEO培訓,該課堂希望培育一批情係桑梓、造福鄉裏且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三胞”鄉村CEO,讓他們在廣州“築夢鄉野”。45名“三胞”鄉村CEO學員走進了廣州的多個鄉村。其間,記者獨家跟隨他們訪鄉村、拜名師、聽經驗,解析在這個特別的課堂中,“三胞”當鄉村CEO,能為廣州“百千萬工程”帶來怎樣的想象空間?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走進鄉村:
創新創業要把目光投向廣大鄉村
“馬嶺觀花植物園投資居然有6億元,力度真大!”來自中國香港的創業青年陳潤富是鄉村CEO學堂的一員。課堂期間,他每天都在朋友圈分享著在廣州的“鄉村見聞”。作為廣州市增城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夢工場主任,他既自己創業,也幫助更廣大的港澳青年來穗創業,如今,他也把目光投向更廣大的鄉村地區。
“我從事服務青年創新創業工作已經4年了,感覺鄉村振興對我們大多港澳青年來說還是一個很新的領域。這次課程,讓我對鄉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陳潤富說,鄉村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這也跟他現在服務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可持續發展的工作定位不謀而合,尤其是港澳台僑青年參與鄉村振興,他們可以透過不一樣的視角為這項工作激發出新的火花。
花都塱頭村是一座有著6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至今仍係統地保留了嶺南特色的古建築群和“耕讀傳家”的文化體係。不久前,古村迎來了一位“新朋友”——今年4月才開放的春陽台藝文中心。在這裏,學員們通過投影、數字媒體等各種裝置了解塱頭村的傳統文化。來自中國台灣的學員李嘉琪坦言,這樣規模的藝術中心在廣州市都少見,能在塱頭村這樣一個相對遠離市中心的村落見到如此大的藝文中心,“是一個很好的嚐試”。
慈幼(廣州)教育谘詢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誌文常年奔走在穗港兩地。2018年起,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感召之下,張誌文在廣州建立了團隊,在白雲區永平教育片區開展公益項目,免費給當地的一些學生提供殘障康複相關領域的知識科普。“參加鄉村CEO學堂能讓我更加了解當前鄉村振興的政策,讓我們了解未來可以做什麼,怎麼融入進來,把我們的想法融入國家發展當中。”
課堂聚焦新產業賦能鄉村:
要打破信息差與當地觀念相融合
在為期4天的課程中,尤為注重產業在實際操作中如何賦能鄉村振興,如數字供應鏈、文化旅遊、基金園區、科技創新等可以怎樣在鄉村發揮功能,學員們不僅聽專家介紹,更走進鄉村觀摩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探討如何盤活縣、鎮、村資源。
“這次的課程非常注重對數字技術的運用,因為數字技術能把鄉村從原本的城鄉生態體係中鏈接進一個更大的市場,我認為這也是鄉村發展的必由之路。”導師之一的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僑鄉治理與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劉義強說。不過,在他看來,鄉村CEO更大的價值不僅是在於一個人的“單打獨鬥”,而是背後有一個團隊、一套機製對此進行支撐。“我們希望學員們通過培訓,找到隊伍、找到導師,也找到項目,最終能形成一個可以長期交流互動的有效載體。”
走進增城的蓮花出水農科小鎮,不少學員都對智慧豬舍、黑米種植印象深刻。“通過打造新的農產品品類,帶動周邊農村提升收入,既是一種技術創新,也是一種模式創新,為我們拓展了新的思路。”學員陳潤富感歎。課程導師、廣州鄉村振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毛傑介紹,蓮花出水農科小鎮希望借鑒工業園區的經驗做法,通過“基金+園區”的創新模式,投資打造一係列重點農業科技產業項目。“就是希望培訓之後學員們回到各自崗位,能夠真正運用所學,貢獻廣州‘百千萬工程’。”
參與了閩台鄉建鄉創多個項目的學堂導師鄭敏慶向學員們介紹了他曾參與的福建泉州晉江潘山村改造經驗。他說,團隊聚焦村中的三大特色產品——木雕、布袋戲和胡蘿卜,進行IP設計,同時將村裏的一座廢棄幼兒園改造成綜合生活館,希望能吸引年輕人返鄉,讓年輕人“回得來、留得住、能消費”。他認為,“三胞”助力鄉村振興,一要注意打破信息差,例如如何讓村民理解更前沿的新技術,二要將港澳台團隊的觀念與當地觀念進行融合。
據悉,此次廣州市“百千萬工程”鄉村CEO學堂,讓學員們走進了增城、花都、南沙等地,就是希望讓他們實地了解廣州鄉村發展、了解“百千萬工程”新機遇,並通過理論講授、現場教學、研討共創、案例教學等方式,幫助“三胞”將來能深度參與“百千萬工程”,推動在城鄉協調發展、擴大市場合作、推動科技創新、增進文化交流和培養引進人才等方麵深化合作,帶動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更好流動配置,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凝聚“三胞”力量、做出“三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