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廣州科學城。李劍鋒 攝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廣州科學城視察,提出了“中小企業能辦大事”這一重要論斷。
殷殷囑托,重若千鈞。
四年來,這個脫胎於阡陌桑田的科學之城,牢記囑托,踔厲奮發,培育孵化科技企業近5萬家,集聚“專精特新”企業超過130 家,獲批全國首個“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創新示範區。
四年來,這個崛起於廣州東部的現代新城,枕戈待旦,聞雞起舞,在黨的建設、體製改革、空間提升、科技創新、人才高地、現代產業、開放合作、城市建設、民生福祉、曆史文化十個領域取得了突出成效,力爭以最高標準交出“科學城五年大變化”的時代答卷。
這四年,時代見證了這座科學之城的燦爛蝶變——
1998年12月28日正式奠基啟動的廣州科學城,經曆起步發展期、產業集聚發展期、產城融合發展期之後,於2019年之後進入令人振奮的高速發展新時期;
廣州科學城所在的廣州開發區,擁有國家級企業孵化器,成為廣州乃至廣東科技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產城融合園區的典型範例,成功躋身世界一流科技園區;
在廣州科學城的帶動下,黃埔區地區生產總值從2018年的3465.2億元提升至2021年的4158.37億元,年均增長6.3%;工業實力排名“中國工業百強區”第二,綜合實力進位至全國經開區第二,五項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全國經開區第一;上市企業73家,居全市第一、國家級經開區第一……
這些閃耀著光芒的數字背後,折射的是這座科學之城努力求“變”的堅持不懈和自強自信。
活力之變:
優化體製機製,激發高質量發展巨大活力
活力之變,其密碼在於體製機製之優。
四年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在優化體製機製上狠下功夫,極大程度地激發了高質量發展的活力。
——製定全國首個“專精特新10條”“民營及中小企業 18 條”,獲批全國首個“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創新示範區,近5萬家科技企業在這裏安家,逾130 家“專精特新”企業在這裏集聚,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32家,占全市47%,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12家,占全市75%;
——成立北上廣深首個營商環境改革局、全省首個行政審批局、全國首個民營經濟和企業服務局,創建省級營商環境改革試驗區,推出“一門受理、限時辦結、免申即享”改革舉措,入選廣州市首批十大“最具獲得感”改革案例和“中國改革年度十佳案例”,連續兩年獲評 “全國經開區營商環境指數”第一,蟬聯“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區”;
——創新解決知識產權證券化、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發展難題,入選首批國家級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示範園區,將這裏打造成企業和人才離成功最近的地方。
創新之變:
院士和高層次人才數量翻番,居全市之首
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要實現“創新之變”,需要的是“天工人巧日爭新”。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深諳此理。四年來,在黃埔這片熱土上,流傳著無數科技創新故事,活躍著了無數科技創新英雄。
這裏的科技創新實力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經開區第一。廣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重磅落地,人類細胞譜係大科學研究設施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四五”建設規劃,航空輪胎動力學大科學裝置項目主體竣工,慧眼大設施預研工程投入試運行……全區聚集各類高端研發機構1000多家,省級高水平創新研究院9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9家,國家級科技企業A類孵化器4家,占全市80%;孵化器總數113家,占全市的28%,全市第一。
這裏的院士和高層次人才數量已實現翻番,居全市之首。這裏擁有國際人才自由港、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大灣區首個海歸人才之家……海納百川,廣納賢才;這裏擁有鍾南山、王曉東、施一公等院士逾110名、高層次人才近1300名……大咖雲集,群英薈萃。
動能之變:
現代產業集聚,推動高質量發展之“勢”
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是建設現代產業體係的必由之路。四年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立足黃埔產業基礎,錨定全球前沿產業,以重大項目之“進”,推動高質量發展之“勢”,實現了“動能之變”,並獲評中國高質量發展十大示範縣市。
在這裏,“萬頃空間”業已形成。在這塊484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山海相連,通江達海。由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廣州國際生物島、臨港商務區“四區四中心”構建的高質量產業空間布局,實現了全區省級以上平台全覆蓋,形成承載高端產業的“萬頃空間”。
在這裏,“萬億製造”業已布局。粵芯半導體、百濟神州、諾誠健華、華星光電、小鵬汽車等600多個優質項目相繼落戶,這裏已成為華南地區投資最密集的地區,榮獲“2019年度全球傑出投資促進機構大獎”;汽車、電子、能源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和生物醫藥、化工、食品飲料、電氣機械四大“五百億級”產業集群已經形成,這裏已成為大灣區先進製造業重要基地。
開放之變:
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成企業投資首選地
中新合作、國際對接、灣區協同……四年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率先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製,銳意開拓,全麵擴大開放,達成了“開放之變”。
這場“開放之變”的背後,是中新合作的升級。中新廣州知識城上升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中新一期圓滿收官、二期乘勢騰飛;
這場“開放之變”的背後,是國際合作朋友圈日益增大。經貿聯係遍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區域全麵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貨物進出口“快車道”開通,黃埔區-歐洲海鐵聯運通道開啟,黃埔入選國家第三輪中歐區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地區;
這場“開放之變”的背後,是灣區戰略夥伴越來越多。國家藥監局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審評檢查中心廣州工作處重磅入駐,深交所廣州服務基地(開發區)揭牌運營,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大灣區勞動爭議研究機構、穗港澳出入境大樓相繼落地……
這場“開放之變”的背後,是2021年廣州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26.5億美元,穩居全國經開區第一,進出口總額居全國開發區第三,成為全球企業投資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
品質之變:
產城有機融合,建生產生活生態現代新城
對於城市建設而言,“長安大道連狹邪,青牛白馬七香車”的繁華與“清晨林鳥爭鳴,喚醒一枕春夢”的幽靜,似乎總難兩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卻破解了這個難題。
四年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一直著力推動產業化和城市化的有機融合,解決現代產業集聚與傳統城市形態提升的銜接難題,實現了城市“品質之變”。
作為一座現代化新城,“大道連狹邪”,原本是應有之義。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做法是引高鐵城際“入區”,依托高快速路網和軌道交通建設,構建完善的“9高12快4通道”對外道路體係,積極融入灣區“1小時生活圈”;
如何能做到“清晨林鳥爭鳴”呢?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堅持分片分類分步推進城市更新,統籌做好曆史風貌、曆史建築和古樹名木保護,文衝廣州幸福裏、長洲深井古村如今都已成曆史文脈傳承活化典型樣本;而在城鄉融合發展上,黃埔區已獲批創建省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逕下村成為網紅打卡點,蓮塘村入選住建部“中國傳統村落”。
生活之變:
改善民生福祉,提升百姓獲得感、幸福感
172條新建道路、87所新辦學校、12家新建改擴建醫院、360公裏新建綠道……四年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改善民生福祉,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滿足感持續提升,完成了“生活之變”,並榮膺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8年以來,該區共投入180億元發展教育,公辦義務教育學位占比87.44%,85.03%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享受公辦學位;
從南到北實現三甲醫院全覆蓋,實現了17個街鎮全覆蓋建成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養老機構醫養結合覆蓋率達100%,實現“10—15分鍾養老服務圈”;
完成全區700餘處古樹、古村、古井等十類古遺存摸查工作,完成全區346個自然村村史編纂,成為全省首個實現自然村村史編修全覆蓋的區(縣),廣州海事博物館、“四麵向香雪人才廣場”成黃埔文化新標識……
以人民為中心進行城鄉建設與管理,在全市率先試點建設“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台,打造金牌網格員隊伍,夯實基層社會治理根基,活力和秩序共生,形成良性互動社會治理共同體,打造幸福城市樣板。
文/黃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