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今東行 潛龍濟灣區
西江潛地行,潤澤大灣區。1月30日,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以下簡稱“珠三角工程”)通水活動在廣州南沙舉行,標誌著該工程實現全線正式通水,進入初期運行階段。
1月30日上午11時許,伴隨著建設者代表與周邊民眾的歡呼,位於佛山順德鯉魚洲島上的西江取水閘口緩緩升起,珠三角工程鯉魚洲、高新沙、羅田三大泵站同步啟動運轉,新鮮清澈的西江水經由深埋地下的輸水隧洞,流入高新沙、羅田、公明等沿線水庫。
鯉魚洲泵站
珠三角工程輸水線路全長113.2公裏,總投資約354億元,年供水量達17.08億立方米。該工程通水將改變廣州市南沙區及深圳市、東莞市單一供水格局,實現西水東濟、空間均衡,大大提高供水保障率,並為香港、廣州番禺、佛山順德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超3200萬人受益,進一步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生態安全。
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
廣東的水資源分布現狀如何?廣東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廣東水資源相對豐富,但不同區域、不同流域,水資源分布不均衡也比較嚴重。如東江,是支撐珠三角東部片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水源,以不足全省18%的水資源,支撐全省28%人口的用水和48%的GDP,水資源開發利用率一度高達38.3%(水資源開發利用率40%為國際公認警戒線)。而西江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隻有1.3%。通過建設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從西江引水到珠三角東部地區,可以解決這一供需矛盾,全麵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
產業的發展,城市的建設,離不開水這一基礎性資源。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南沙位於珠江虎門水道西岸,為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彙集之處,河流水係發達,水域麵積廣闊。但水係發達,並不意味著可用水資源豐富。南沙目前主要水源為沙灣水道的地表水,水源單一,取水口密集,易受鹹潮上溯影響,存在缺水隱患。每當鹹潮來臨,居民生活、工業生產以至農業灌溉都會受到影響。珠三角工程設計年供水量達17.08億立方米,其中南沙5.31億立方米、東莞3.3億立方米、深圳8.47億立方米,新建的高新沙水庫還為南沙提供了應急水源,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為什麼選擇引西江之水?廣東粵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總經理杜燦陽告訴記者,作為珠江水係中最長的河流,西江水量充沛,水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形象地說西江的水量大約是黃河的5倍,珠三角工程通水後,今年就可以開始退還東江生態用水。”杜燦陽說。
工程創下三個世界之最
據了解,珠三角工程是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國家水網骨幹工程,也是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的重大水利基礎設施。該工程由一條幹線、兩條分幹線、一條支線、三座泵站和四座調蓄水庫組成。輸水線路全長113.2公裏,幹線西起西江幹流佛山順德鯉魚洲,途經廣州南沙、東莞,東邊到羅田水庫,長90.3公裏;從羅田水庫向深圳、東莞延伸兩條分幹線,分別為11.9公裏、3.6公裏;從高新沙水庫往南沙黃閣水廠供水的南沙支線長7.4公裏。
據了解,該工程最大的特點是輸水隧洞全部深埋地下,穿越珠江三角洲密集城市群,可以說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地下“潛龍”,深度在地麵以下40到60米。為了建這個隧洞,全線共建設37座超深垂直工作井,投入了48台盾構機挖隧洞。建設過程中,建設者攻克了長距離深埋盾構施工、高水壓預應力襯砌設計施工、大流量寬揚程變速水泵研發、從獅子洋岸邊水平定向勘探取芯等難題,創造了3個世界之最:世界上上輸水壓力最高的盾構隧洞、世界上最長的預應力襯砌輸水隧洞、世界上流量最大的長距離有壓調水工程。
深入地下建設“水地鐵”
為何不能直接在地上開挖明渠運河或直接架設地上管線來引水呢?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嚴振瑞告訴記者,輸水隧洞深埋地下最大的好處是節約土地資源。珠三角地區河網密布、建築密集、路網交錯,地下斷層紛繁、地質多變,對工程建設考驗極強、要求極高。為做到“少征地、少拆遷、少擾民”,工程將輸水管道共穿越4處高鐵、8處地鐵、12處高速公路、16處江河湖海,沿途建設37座超深垂直工作井,永久征地僅為2600畝,與傳統明渠輸水方式相比較,節約了近2萬畝土地,為未來發展地鐵、通信、電力、管廊等市政建設預留淺層地下空間。
深埋隧洞輸水方式,通俗地說就是在地下建設隧洞,其內設置管道用於輸水。“我們在施工中也遇到了不少意外的困難,譬如在施工過程中生產了1400餘萬立方米的渣土,我們之前的計算是存放這些渣土就要350多公頃土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沿線建立了7座渣土處理工廠,對渣土進行回收利用,解決了這一問題。”嚴振瑞說。
這條淡水“地鐵”效率有多高呢?杜燦陽打了個比方:“假如投擲一顆乒乓球進入工程起始點和水流一起前進,我們的設計流速為2米每秒,一小時大約走7公裏。走到羅田水庫約90公裏,這顆乒乓球做了一次珠江由西到東之旅,需要13個小時。”
珠三角工程輸水管線全部位於地下深處,日常檢修維護該怎麼做?杜燦陽告訴記者,粵海集團已經做好了預案。他們還在實驗可在水下作業的機器人,以便對輸水管線進行日常清理、檢修。
水利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近年來,廣東牢牢抓住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機遇,兩手發力、適度超前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水利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去年廣東全省水利建設投資曆史性突破千億元。廣東省水利廳表示,未來將加速推動珠三角工程完工投產和環北廣東、粵東二期等重大工程建設,增強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步伐,在實施“百千萬工程”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中幹出水利新業績,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中展現水利新作為。
主辦:廣州開發區管委會 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承辦:廣州市黃埔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備案號: 粵ICP備2022017031號-1
粵公網安備 44011202000021號網站標識碼:4401120001
0
视窗区
0
导航区
0
交互区
0
服务区
0
列表区
0
正文区
开启“阅读”后,点击文字或控件可以阅读其内容;双击文字或控件,则是操作对应的文字或控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