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棟建築 百年記錄
北京路古道、第十甫路、鎮海樓、中山紀念堂……在廣州,一街一巷都承載著曆史,一磚一瓦都寫滿了故事。
廣州塔、海心橋、廣州大劇院、廣州文化館新館……一座座新建築拔地而起,詮釋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理念。
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這些建築,就像凝固的音樂、時代的印章,記錄著這跨越近半個世紀的偉大曆程,組成一幅波瀾壯闊的史詩畫卷。
3月24日上午,“羊城嬗變·廣州百年百棟建築看變遷”粵港澳攝影家拍攝活動采風開鏡儀式在廣報中心舉行。該活動旨在通過粵港澳三地攝影家的多元視角和影像語言,記錄廣州百年老建築、新地標的變化,生動反映時代麵貌更迭和羊城發展變遷。活動作品將於今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號角已經吹響,新時代為攝影人提出新的使命、新的要求。“我們願意用手中的鏡頭、用影像的語言,記錄和展現這個偉大的時代,更期待在往後的日子有更多的合作與交流的機會。”他說。年底集結成畫冊,並在廣州和香港舉行主題攝影展。
本次活動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香港中聯辦宣文部、澳門中聯辦宣文部指導,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主辦,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承辦,香港文聯、澳門攝影學會、適馬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支持,香港大公文彙傳媒集團協辦。來自廣東省新聞辦、香港中聯辦廣東聯絡部、澳門中聯辦宣文部、廣州市委宣傳部,以及香港澳門相關機構和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的負責人出席采風開鏡儀式。
攝影家們在廣報中心樓頂進行攝影創作
活動演繹出大灣區人文優勢
廣東省新聞辦副主任鄧鴻致辭表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2017年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時,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近年來,在粵港澳三地和有關部門積極推動下,大灣區建設熱潮澎湃、精彩不斷。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已超13萬億元人民幣,綜合實力持續增強,正朝著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既定目標加速前進。
作為中國開放水平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牢牢把握多重利好疊加的戰略機遇,合力推動硬聯通更加順暢、軟聯通更加高效、心聯通更加緊密。
“粵港澳三地攝影家傾情參與,圍繞‘廣州嬗變·廣州百年百棟建築看變遷’主題,再次演繹出大灣區文脈相親、語言相通、地緣相近的人文優勢和創作潛力。”他說。
在粵劇博物館拍攝。
拍攝粵劇戲服。
以照片光影傳遞灣區聲音
活動主辦方廣州市委宣傳部表示,廣州是首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2019年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廣州重大使命任務,去年的“南沙方案”又為廣州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廣州與香港、澳門同處粵港澳大灣區,人緣相親、地緣相近,同根同源、唇齒相依,交流交往交融條件得天獨厚。
當前,廣州正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全麵強化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加強高水平治理,創造高品質生活,推動城市不斷煥發強大生機活力。期待通過照片的“光”和“影”讓市民了解建築的“變”與“不變”,感受城市的發展變遷,體味今天的幸福生活,從而講好中國故事、灣區故事、廣東故事、廣州故事,詮釋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廣州路徑,向世界傳播好灣區聲音、中國聲音。
拍攝口岸人流。
在琶洲港澳口岸拍攝。
用三組數字詮釋活動亮點
“從流花展館到琶洲會展中心,見證著中國經濟騰飛的非凡進程;從環市東CBD到珠江新城CBD,見證著城市天際線的持續刷新;從廣州火車站和新白雲機場,見證著一代代眼中有光心裏有夢的奮鬥者東南飛……”儀式上,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相關負責人用三組數字介紹了活動的籌備情況:“100+” “30+”和“2+”。
三組數字分別指的是活動先期挑選的廣州百棟老建築和新地標,此程采風邀請的30位粵港澳攝影家,和今年年末在廣州和香港舉辦的兩場主題攝影展,以及活動未來帶動的更多文化成果。
“優秀繁榮的文化,對粵港澳大灣區來說,既是明媚亮色,也是醇厚而堅實的基底。”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相關負責人期待,這場曆時十個月的行攝創作活動,不僅可以回溯改革開放45周年一路走來的發展奇跡,更可以在未來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在特色建築前拍攝。
讓手中鏡頭記錄偉大時代
“穗港兩地,同根、同源、同語言。”作為攝影家代表,香港文聯理事、中攝協香港會員分會主席陳炳忠說道,攝影家們來到英雄花盛開的廣州城,就有如回到家中的感覺,親切而溫馨。這場活動能讓攝影家們更有係列地、更方便地、更近距離地親近廣州。
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號角已經吹響,新時代為攝影人提出新的使命、新的要求。“我們願意用手中的鏡頭、用影像的語言,記錄和展現這個偉大的時代,更期待在往後的日子有更多的合作與交流的機會。”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