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連接珠海和澳門的拱北口岸已是人潮湧動,每天約有20萬人通過邊檢往來珠澳,喧鬧的人流為經濟恢複帶來蓬勃生機。
龐大的人員流通量需要強大的檢測能力和完善的數據庫作為支撐。廣州金域醫學集團與駐澳南粵集團合作共建了南粵·金域澳門醫學實驗室,在澳日均檢測量達5000人次。
這是粵港澳醫療科技領域合作的縮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兩年以來,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5G等數字經濟技術正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逐漸成為驅動大灣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三個極點,廣佛、深港和珠澳紛紛圍繞重大生產力布局,加快創新平台和物理載體建設,為粵港澳三地發展新經濟騰挪空間。近兩年來,國際量子研究院、金磚國家未來網絡研究院中國分院等機構紛紛落戶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質推進和落地項目達138個。
正處於“二次創業”的珠海積極融入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如今,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橫琴設立分部,總投資約20億元的橫琴先進智能計算平台已完成一期建設,算力達116億億次/秒,實現跨境光纖互聯、資源共享,為逾百家珠澳科技企業、高校和研發機構提供算力服務。
極點帶動,軸帶支撐,這是規劃綱要的明確要求。當下,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為基礎的現代交通運輸網絡正將一個個創新節點聯通。從衛星俯瞰大灣區熱力圖,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正逐步點亮。“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的大灣區軌道交通新格局正從圖紙變成現實。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廣州正推進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試驗區,以及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沙科學城等重大平台建設。廣州市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陳建榮說:“‘一區三城’空間布局正是廣州深度參與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勢資源不斷向此彙聚。”
科創走廊崛起大灣區為港澳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日前,《廣州穗港智造合作區建設實施方案》正式印發。這塊麵積達56.39平方公裏的合作區,將與香港及國際規則體係全麵接軌,劍指千億級智能製造產業集群,支持香港在優勢領域“再工業化”。
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副主席林至穎說,香港在工業設計、科教資源、金融、國際化營商環境等方麵具有優勢,而珠三角地區的優勢在製造業。穗港智造合作區的推出,可以讓香港借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東風,探索離岸“再工業化”新模式。
從“港人港稅”“澳人澳稅”,到跨境撥付財政科研資金,再到逐步擴大的“互聯互通”資本市場,一係列影響粵港澳三地聯動創新的體製機製障礙不斷被破除。
數據顯示,2019-2020年粵港科技創新聯合資助項目共立項19項,廣東省級財政經費資助1900萬元。在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重大合作平台,新注冊港資企業1.3萬家、澳資企業3280家。
機電科班出身的香港人梁子斌在佛山創辦彙盈訊科,依托佛山完備的產業鏈為企業提供從原型設計到批量生產的全流程解決方案。在他看來,資本、信息等創新要素持續湧入大灣區,本地營商環境、居住條件越來越好,未來大灣區必大有作為。
廣東省港澳辦副主任鄭建民表示,將全力當好三地政府的聯絡員,優化完善合作機製,認真籌備舉辦粵港、粵澳合作聯席會議,支持搭建民間交流合作平台,積極支持建設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港澳青年實習計劃,為港澳青年提供實現人生價值的新舞台。
“粵港澳在科技合作上各具優勢,大有可為,建議進一步打破彼此間在製度和文化上的差異,讓科技要素更加自由和暢快地進行流通,真正形成協同創新,從而更好地攜手共建廣深港澳科創走廊。”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