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州全麵加強非遺係統性保護,積極推動廣州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數據顯示,廣州市已認定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16項(含擴展項目),其中人類非遺代表作2項、國家級項目21項、省級項目95項,國家級、省級、市級項目總量均居全省首位。
8月22日,“高質量發展媒體調研行”走進黃埔區南海神廟、廣州海事博物館,以一線的視角聚焦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活化與利用,感受海絲文化的獨特魅力,繼續探討如何讓文化“軟實力”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
●灣區時報 黃岸
繼續推動“波羅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
廣州是一座因海而興、向海圖強的海洋城市。本期調研行的首站,來到見證了中國古代海上交通貿易輝煌曆史的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古廟始建於隋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是古代帝王祭海的場所,也是我國四大海神廟中唯一留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廟。
宋代詩人楊萬裏在《題南海東廟》寫道:“南來若不到東廟,西宮未睹建章宮。”詩中將南海神廟比作長安建章宮,道出了南海神廟的雄偉輝煌及其當時在廣州的重要地位。據介紹,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從西漢時期就已經開始形成,尤其是到了唐代,廣州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南海神廟位於“扶胥之口,黃木之灣”,出海航船或來自遠方的航船都經過廟前的古碼頭,商船經過這裏都會上岸祭祀南海神,祈求庇佑。南海神廟從此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使節商旅朝拜的聖地,見證了中國古代海上交通貿易的輝煌曆史。
而對於廣州市民來說,“遊波羅”更是首屈一指的文化盛事。南海神誕也稱為“波羅誕”,是廣州乃至珠三角地區最古老、最盛大、最具影響力的千年廟會。2011年,“波羅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今年3月,為期三天的第16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落下帷幕。接待遊客近22萬人次。其中,“正誕日”恰逢周末,客流量超14萬人次,“五子朝王”儀式、“扶胥號”龍船朝王等活動,更是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南海神廟遊賞。
“我們將不斷擦亮南海神廟、黃埔軍校等國保級曆史文化遺產品牌,推動波羅誕、香雪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運用好考古新成果溯源嶺南文明,全麵打響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品牌,以文化‘軟實力’帶動產業‘硬實力’。”黃埔區文化廣電旅遊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劉銳霞表示。
讓更多青少年感受博物館魅力
立於南海神廟的南海神廣利王廟碑,碑文裏的“海事”一詞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注意。據有關專家學者考證,目前漢語“海事”(航海技術、客運、貨運等事)一詞,最早就出自此碑。而在距離南海神廟不遠的地方,廣州海事博物館便坐落於此。
正值暑期,博物館裏遊人如織,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參觀。博物館裏舉行“七海揚帆——唐宋時期的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西出陽關——新疆文物精品展”展覽,孩子們的注意力被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吸引。
“媽媽,你看,原來那時候的點心就已經這麼精致。”一名小朋友指著展覽裏考古發現的唐朝點心興奮地說。正在舉行的“西出陽關——新疆文物精品展”由廣州海事博物館攜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共同舉辦。該展覽彙聚了先秦至宋元時期新疆各地區的136件(組)精美文物,呈現西域文化與中原文明交融下千年不輟的繁盛與壯闊。
廣州海事博物館黨支部書記王芳表示,新疆是古代陸地絲綢之路的要衝,廣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二者均承載著絲路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
據悉,該展覽分為“絲路雛形”“絲路華章”“絲路梵音”三個章節,涵蓋先秦至宋元時期新疆精美的絲綢毛紡織品、多民族語言文字的簡牘文書、美輪美奐的雕塑壁畫,以及金銀珠寶、彩陶、青銅等國家寶藏。
針對這次展覽,海事博物館還舉行了遊學活動,組織廣州的學生前往新疆實地感受。王芳介紹,今年暑假,海事博物館通過舉辦研學團、講座、體驗活動等,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參加。截至目前約有上萬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