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答卷”係列報道②】
漫步在金坑河碧道,水波悠悠,綠草如茵,街坊來來往往好不悠閑;蓮塘村裏,“鏈咖啡”館、“荷塘月色”茶室坐著三三兩兩旅客品茗賞景;長洲島隆平院士港,無人農業機械演示著全自動無人化智慧種植……
這一幅幅有趣的城鄉發展畫麵,正是廣州開發區、黃埔區推進鄉村振興、探索城鄉融合的真實寫照,也是該區在城鄉融合發展領域交出的“五年大變化”美麗答卷。
近年來,該區通過高質量實施“百千萬工程”,全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紮實推進美麗鄉村、綠美黃埔建設,多措並舉發展集體經濟,實現了多個“零”的突破,取得一係列關鍵性進展——
獲得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優秀”等次、“2021年度中國鄉村振興示範區”國字號榮譽;率先突破廣東省同一地塊雙季稻畝產3000斤高產水稻技術攻關,增長率連續兩年全市第一;引進6名農科院士,隆平院士港順利啟動建設,創建創新研究院3個,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建立現代農業發展體係;完成廣州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一張網”試點工作,全區61個經聯社總收入全部達到100萬元以上。
黃埔農業農村實現“五年大變化”,邁上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2023“綠水青山”中國休閑運動挑戰賽暨平崗河水上運動嘉年華在廣州黃埔舉辦。 李劍鋒 攝
政府答題
解析黃埔“五年大變化”發展密碼
5年來,廣州開發區、黃埔區以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在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科技興農、綠美黃埔等方麵摸索出了一條可行之路,交出了一份農村增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亮眼答卷。探究其背後的“發展密碼”,關鍵在於:既要有綠水青山的“顏值”,更要創造金山銀山的“價值”。
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深入學習借鑒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成功經驗,全域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納入統計範圍的行政村100%達到省定美麗宜居標準,鎮龍村、福山村、福洞村獲評“廣東省衛生村”;全力推進逕下、麥村、蓮塘等特色精品村建設,蓮塘村獲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傳統村落”,逕下、麥村、大吉沙島新晉為廣州“網紅”打卡點;按地域規劃布局新鄉村示範帶建設,“蓮重燕來”“水長嶺秀”“納米水鄉”等一批新鄉村示範帶建設初見成效;全方位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獲批創建省級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新龍鎮獲批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和廣東省數字鄉村發展試點,新龍鎮、麥村村獲評省、市休閑農業示範鎮、示範點。
千方百計保障黃埔人民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茶罐子安全。在隆平試驗田開展廣東省水稻高產技術攻關,2021年國家雜交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黃埔示範基地測產通過專家驗收,在廣東省連續兩年實現雙季稻畝產 3000 斤的曆史性突破;建立農業生產規劃“標圖建庫”,深入實施“菜籃子”工程,培育漢華有機蔬菜種植場、莊記菜場、開益生態農業公司評定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蔬菜重要生產基地,“黃埔紅”紅茶、“帝鼎”荔枝成為黃埔農業品牌亮麗名片,深井霸王花、蘿崗甜橙、黃登菠蘿、佛塱耙齒蘿卜等傳統名優農產品實現振興。
守住科技創新的黃埔“家底”,以科技強農興農。科技創新是黃埔最殷實的家底,也是引領其農業發展的強動力。該區將隆平院士港、中國航天現代農業創新中心、浪漫穀·中法永續創意農業產業公園等列為省重點項目,深入推進廣州黃埔現代種業(農作物)產業園和廣州黃埔現代農業裝備與服務產業園建設,高規格組建並實體化運作隆平農業科技黃埔研究院、華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和湖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全麵開展高產田、低鎘水稻、大辣椒新品種培育、茶葉資源圃等現代農業科技項目攻關;同時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產業,建成大吉沙無人農場、極飛超級農場,推出田間“黑科技”,實現耕種管收無人化;高標準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壯大農業發展支柱,現有各級農業龍頭企業68家;並創新建設“一園一品”農業公園5家,擦亮了黃埔休閑旅遊農業品牌。
廣州市黃埔區洋田村的隆平田水稻豐收。李劍鋒 攝
以“綠美”為筆,提升群眾幸福感。聚焦“百千萬工程”工作部署,黃埔區推進“綠美黃埔”建設,打造黃埔公園生態水景、創新公園千畝花海、香雪公園十裏梅林等一批生態友好、環境友好、景觀友好的城市公園。2022年以來,加快打造全域公園城市,通過“百裏路網”、“百個公園”、“千棵古樹”、“青山入城”、“碧水織城”、“園業融城”等行動,創新“公園+”園城融合模式,重塑城市生態肌理,全區464條市政道路、620公裏綠道、41個城市公園與廣場、41個口袋公園、93公裏“連城森鄰道”、117.37公裏碧道貫通連接,將青山、碧水、美園串珠成鏈,逐漸形成人、城、園、業多元融合、和諧共生的新型城市形態,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產業興農鼓起村民“錢袋子”。該區創新打造“三資雲”新模式,構建“1+3+N”農村集體“三資”服務監管新體係,通過線上服務監管體係與線下製度保障同頻共振,同向監管,保障全區330億元農村集體資金安全。全麵提升集體留用地經濟效益,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提升農村土地經濟效益;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特色農業,實現聯農帶農。2022年度,該區農村集體總收入超過40億元,淨收入超過30億元,較2018年分別增長超過70%、90%,重要經濟指標實現“四連漲”,為該區全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共同富裕提供重要支撐
百姓閱卷
綠水青山也可以成為村民的幸福靠山
在“黃埔紅”嶺頭紅茶創意園,茶農們正在將剛摘下的茶樹嫩芽加緊製成紅茶。這一幕對嶺頭村村民胡路鈞來講似曾相識,“從小就跟著媽媽摘茶葉,現在看到黃埔發展速度快,茶園重新紅火起來,還是決定回來繼續幹。”
胡路鈞在外從事雕塑行業30多年,最終還是回到了家鄉,見證了“黃埔紅”的重生。
在紅茶園旁邊,長嶺國家登山健身步道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登山打卡。村道旁,兩名婦女正在賣“長嶺”檸檬茶。
“看到黃麻的巨變後,我們就從城裏辭職回到村裏售賣檸檬茶,有不錯的收入,也照顧了家庭。”她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幸福就在茶園裏,在長嶺國家登山健身步道上,在長嶺黃麻村民和遊人的心裏。”長嶺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莫豔華說,建步道之初,他們主要考慮群眾的接受度和幸福滿意度,現在看來是實現了。
依托“黃埔紅”紅茶創意園和國家登山健身步道引流,已基本建成的“黃埔紅”紅茶文化中心將實現“吃喝玩遊購娛”全方位文旅體驗,預計每年將接待遊客7.3萬—15萬人次。此外,休閑文旅產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不少青年人才返鄉興業,在林下、在溪邊,處處可見營地、文創、青少年研學產業。
如今,靠著美麗環境,長嶺村民生活得風生水起,綠水青山也成為廣大村民的幸福靠山。
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人。這幾年,黃埔鄉村有了新變化,與胡路鈞一般,許多外出務工的“鄉雁”選擇歸巢,大批湧現的鄉村振興人才為鄉村發展賦予了新的動能。
逕下村就是其中之一。
“一開始,我真的不相信逕下能建成美麗鄉村。”逕下村村民馮文俊說。與他抱有一樣想法的人並不在少數,畢竟那時的村裏道路坑窪不平,村民靠著傳統的農作收入,年輕人都想往外跑。
2020年初,逕下村被納入黃埔區鄉村振興示範點,開啟美麗鄉村建設。村路修葺一新、基礎設施完善、花海稻田成片。此後,知識城集團子公司總部駐逕下村,發動和組織村民種植水稻、自主經營,創造提升個體經濟收入,300多名當地村民選擇回到鄉村,逕下村集體收入從原來26萬元增加至280萬元,增長了近10倍。“納米水鄉”新鄉村示範帶村集體2022年總收入為超過九千萬元。
“人好像一瞬間就多了起來,我從沒在逕下見過這麼多人。”講起這些變化,馮文俊仍舊很驚訝。昔日偏僻的舊村落一下子變成了景色如畫的旅遊景點,據統計,2023年截至9月,逕下村接待的遊客超22萬人次。“如今全新的逕下,不僅建成了美麗鄉村,還讓一戶又一戶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專家把脈
發揮山水林田自然資源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陳翠蘭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農村研究所副研究員
近年來,廣州開發區、黃埔區按照省、市統一部署,全麵推進綠美黃埔建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造福農民群眾,促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振興再上新台階。得益於優良的山水自然生態、紅色文化和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等資源優勢,該區積極打造逕下村特色精品村,建設了長達10公裏的納米水鄉新鄉村示範帶,成為人居環境宜居的美麗鄉村,將富於黃埔特色的鄉村產業發展與美麗鄉村、綠道碧道、鄉村旅遊等有機結合,展現了該區鄉村建設的新麵貌、新高度和新風采,樹立了新時代鄉村建設的新標杆。
隆平院士港。 李劍鋒 攝未來,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繼續著力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提升鎮村建設水平,深化區域協調合作,在落實“百千萬工程”上主動擔當、勇挑大梁。
一是繼續推進新鄉村示範帶建設。充分發揮黃埔山水林田自然稟賦資源,持續鞏固幹淨整潔村、美麗宜居村和特色精品村建設,以及新鄉村示範帶建設成果,通過示範引領帶動,連點成線、連線成帶、連帶成片,推動黃埔全域綠美。
二是強化鄉村風貌管控。回應人民群眾對美麗鄉村環境的向往,引導村莊立足城鄉一體,突出以人為本,秉持鄉情風韻,構建鄉村風貌與山水格局、城市風貌相協調,彰顯黃埔地域特色和曆史底蘊的活力新鄉村。
三是大力發展鄉村休閑農業。通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積極發展麵向都市的鄉村休閑農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綠美環境需求,讓鄉村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魅力家園,成為市民流連忘返的鄉村旅遊目的地和精神原鄉,培育生態旅遊、曆史文化傳承、綜合研學等精品“打卡點”,使鄉村建設內涵更加豐富。
四是積極探索鄉村管護運營新機製。加大體製機製創新力度,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和美鄉村運營維護,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治理,形成政府、市場、村集體和村民多方共贏,切實推進鄉村建設到鄉村運營,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
促進農業全麵升級,農村全麵進步,農民全麵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充分反映了黨和國家對鄉村建設規律的深刻洞見,體現了人民群眾對建設美麗家園,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景與企盼,也是新時代賦予廣州開發區、黃埔區新的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