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關注
黃埔這座“城”
繼續火炎焱燚
今天《光明日報·紅船專刊》要聞5版“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專題整版報道《知識經濟賦能一座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崛起啟示錄》。
《光明日報》
↓ 報道全文 ↓
知識經濟賦能一座城 ——中新廣州知識城崛起啟示錄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北部、廣州東北端,屹立著一座現代化新城。這裏,龍頭企業、科創企業加速集聚,半導體、生物醫藥等高科技產業園區錯落鋪展,各大實驗室、研發平台競相超趕。它就是中新廣州知識城。 △中新廣州知識城 李劍鋒/攝 2008年,中國廣東省與新加坡提出共同打造知識城項目的構想。2010年6月30日,中新廣州知識城奠基,被賦予引領廣東省乃至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特別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使命。如今,中新廣州知識城實有注冊市場主體數超2.45萬家,注冊資本近6248億元。其發展速度之快、創新能力之強、產業集聚度之高,著實令人驚歎。 中新廣州知識城以發展知識經濟為主線,會聚了大量高端人才,形成獨具特色的知識密集型產業生態。日前,記者走進中新廣州知識城,探尋其一路走來的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密碼。 產業鏈: 聚焦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中新廣州知識城的能量,決定了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分量。錨定知識密集型經濟發展戰略,知識城加速培育壯大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為這裏插上了騰飛萬裏的翅膀。 近日,全球製藥巨頭瑞士龍沙集團在位於知識城的龍沙生物技術工廠裏舉辦建企125周年慶典。2021年5月投入運營的龍沙生物技術工廠,2022年產值便已達數億元。 △瑞士龍沙在中新廣州知識城設廠 同樣活力迸發的,是從拿地到投產僅用18個月的康方生物。目前,康方生物開發了超過30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候選藥物,包括6個雙特異性抗體藥物,成為我國在研管線最豐富的創新抗體藥物研發企業之一。 目前知識城正在推進產能達60萬升、規模亞洲第一的大分子生物製藥基地建設,打造全球頂尖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以康方生物開坦尼、百濟神州替雷利珠單抗注射液(百澤安)等為代表,一批世界級創新藥正在知識城加速落地生產、出海上市,搶占國際生物醫藥發展製高點。 集成電路產業也是知識城發展的一個重點。這裏,落戶了廣東省目前唯一量產的12英寸芯片生產商粵芯半導體。在僅用18個月實現量產後,粵芯半導體全麵啟動三期建設,並牽引帶動興森快捷、深南電路等上下遊80多家企業到知識城集聚發展,預計2035年總產值超3000億元。 在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方麵,知識城聯合百度Apollo啟動運營全球首個自動駕駛服務平台,落地中國最大規模的智能網聯應用;創造了從全麵動工到首車下線僅10個月紀錄的小鵬汽車智造基地已正式投產,預計年產能可達12萬輛。 2020年8月,國務院批複同意《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賦予中新廣州知識城建設“知識創造新高地、國際人才自由港、灣區創新策源地、開放合作示範區”的國家使命。 廣州市黃埔區委副書記陳智勇表示,《規劃》實施以來,知識城緊緊錨定知識密集型產業前沿,大力打造“三集群兩高地”,推動產業鏈“鏈主”企業牽頭組建體係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知識創造新高地”跑出發展加速度。 人才鏈: 建成“國際人才自由港” 在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智能感知創新研發中心副研究員溫明星看來,加入中新廣州知識城是一個明智決定,因為在這裏他隻需安心創業。 一年前,他來到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的智能感知創新研發中心工作,如今,他所在項目組研發的智能感知設備已在智慧機場應用中引人矚目——該設備借助多元傳感器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及雲平台技術,實現了對機坪牽引作業的全方位感知,能夠有效提高飛機牽引作業任務的安全性和效率。 溫明星介紹,目前項目組已成功授權多項相關技術專利,並實現一定額度的技術服務收入,“知識城非常重視知識產權保護,這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尊重”。 同樣被知識城的創業環境、人才政策所吸引的,還有新果農業科技總裁、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分子學博士鮑晟傑。今年3月,他慕名來到知識城,目標是用小種子撬動大市場。 鮑晟傑表示,“我們致力於種苗研發,憑借全球首創技術突破草莓對低溫生長環境的要求以實現反季節種植,目標是讓群眾在夏季吃上優質草莓”。 “把人才是第一資源和創新是第一動力集成在一塊、聯動在一起、協同在一起,這是知識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路徑。”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院長王廷惠表示。 作為全國唯一獲國務院批複開展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的區域,知識城推出20項知識產權改革首創清單,尊重知識、崇尚創新的氛圍不斷完善、日益濃厚。目前,知識城專利申請、授權及PCT國際申請等創新指標連續6年保持兩位數以上高速增長。 △粵港澳大灣區(黃埔)知識產權青創中心 李劍鋒/攝 同時,知識城在聚才政策上精準發力,出台“國際人才自由港10條”等攬才政策,在廣東省首創10億元人才引導基金,開設全國首個海外人才創新創業“零跑動”服務中心。依托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國際人才自由港等人才服務平台,全球高端知識型人才不斷向知識城會聚,超過100名戰略科學家、1300名高層次人才在這裏安家落戶。 創新鏈: 攻克核心難題,聚力轉型升級 走進中新廣州知識城的科技創新高地——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科技感與“國際範”撲麵而來。這裏,來自中國、新加坡兩國的教授和企業開展聯合研發,共同為行業難題提供更優質的技術解決方案。 △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實驗室 李劍鋒/攝 目前,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累計引進產業化項目70餘項,累計申請專利超150件,集聚海內外高層次創新人才近500名。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理事、院長朱敏表示,研究院逐步形成了長期、中期、短期三種發展模式,力爭在行業領域解決“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19年落戶知識城的廣州博依特科技堅持自主創新。“造紙、玻璃、水泥等傳統流程型製造業能耗很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大。我們所做的,就是以工業互聯網及人工智能技術,來幫助這類傳統製造業實現生產模式變革。”廣州博依特科技CEO李繼庚說。 2018年11月,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廣州)在中新廣州知識城正式開通,成為全國五個頂級節點之一。目前已接入二級節點38個,接入企業節點10940家,覆蓋了26個行業,支撐著整個華南地區的工業互聯網發展。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研究所廣州運營中心品牌市場負責人王宇鵬表示,以知識城輻射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標識應用體係將助推工業互聯網整體發展,實現跨地域、跨行業、跨企業的信息查詢與共享,提升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 近年來,知識城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航空輪胎動力學大科學裝置高加速試驗台投入使用,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開辟氮化镓、碳化矽芯片研發新賽道,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科學中心拔地而起,41個科研平台、60個重點實驗室正在納米、信息技術、新材料等前沿領域開展核心技術攻關…… 知識經濟賦能一座城。中新廣州知識城的發展,為新時代知識賦能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 △知識城新貌 方俊豪攝 (光明日報記者 唐一歌 吳春燕) 一座城的華麗蝶變 【記者手記】 13年前,記者來到剛剛奠基的中新廣州知識城,舉目遠望,幾處低矮破舊的民房散落在黃土上,人煙稀少。13年後,記者再次來到這裏,發現這片土地已由原來僅8平方公裏的農田,蝶變為占地232平方公裏的知識經濟新高地。 高樓拔地而起,學校醫院隨之建立,寬闊大道四通八達,這裏正以讓人驚異的速度發展變化著——知識城作為全國唯一經國務院批準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綜合改革試驗的區域,正以知識經濟為引領驅動創新發展,實現華麗蝶變。 如今,知識城正不斷提升國家級平台的顯示度、集中度,“灣區創新策源地”加速釋放新動能,“知識創造新高地”跑出發展加速度,“國際人才自由港”迎來人才集聚期,“開放合作示範區”打開國際知名度。 △知識城新貌 方俊豪攝 記者行走其間,聆聽專家、企業家代表的聲音: “知識城的魅力除了來自它輻射的廣闊腹地與市場空間,也來自其完善的產業鏈以及良好的創新環境和人才資源。” “知識城可發揮中新雙邊合作平台的角色優勢,加強與深圳、香港等地區的合作,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 “知識城要打好知識產權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推動知識城成為中新合作的新典範。” …… 記者了解到,僅過去兩年,知識城依托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國際人才自由港等人才服務平台,不斷會聚全球高端知識型人才,吸引了超過100名戰略科學家、1300名高層次人才安家落戶。 黃埔潮湧,聚勢之城。這塊曾經並不起眼的土地,如今已成為向大灣區不斷輸入智慧和技術的“知識之城”,為大灣區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動能”。 (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唐一歌) 砥礪奮進 堅持半導體技術自主創新 講述人: 廣州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執行主任 劉誌宏 2019年,在新加坡求學和工作近15年後,我回到國內,加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郝躍院士領銜的寬禁帶半導體團隊。一年後,我來到中新廣州知識城,協助籌劃和建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 作為一種寬禁帶半導體材料,氮化镓在射頻、電力電子、光電子等應用領域比矽、砷化镓等材料具有明顯性能優勢,也是國際上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的競爭熱點之一。西安電子大學的寬禁帶半導體團隊在這一領域有20餘年的研究經曆,在氮化镓的裝備、材料、器件到係統的基礎研究方麵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廣州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承擔著氮化镓工程化技術的創新研究和產業化的重要任務,重點圍繞氮化镓射頻、電力電子器件,進行創新型技術研發和產業化。 矽基氮化镓射頻器件和集成電路兼具功率高、效率高、易集成、耐高溫、抗輻照和加工製造低成本的優點,在下一代移動通信終端、工業互聯網、車聯網、局域網等通信係統應用領域具有很大潛力,也是容易被“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之一。我們團隊在實驗室裏成功開發基於矽基氮化镓的微波、毫米波和太赫茲器件關鍵材料技術和工藝製備技術,獲得國際領先成果,正在轉移到廣州創新中心的中試線,進行小規模量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讓我十分振奮。作為一線科研工作者,今後我將繼續腳踏實地、砥礪奮進,為加快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知識城新貌 方俊豪攝 (光明日報記者吳春燕、唐一歌采訪整理) 黃埔潮湧,聚勢之城 一起期待這座 環山繞水、生態宜居、 智慧服務、創新驅動、開放合作的 “山水創新之城” 繼續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