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結合重點產業布局,推動建設了一批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新型研發機構。截至目前,全市現有各類新型研發機構近80家,居全省第一,其中14家納入省級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建設序列,占全省的70%。
8月2日,高質量發展媒體調研行走進黃埔區,探訪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和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等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聚焦探討科技賦能廣州高質量發展,支撐產業轉型升級,開創“二次創業”新局麵。
打造廣州生物醫藥科研創新“黃埔軍校”
調研的第一站來到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下稱廣州健康院)。廣州健康院由中國科學院、廣東省、廣州市三方共建,於2003年籌建,是中國科學院首個麵向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在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中與地方共建的研究所。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當年,一群有誌青年科學家懷揣理想,從世界各地而來,彙聚廣州健康院。在一間借來的辦公室、在一片農田環繞中,他們白手起家,創新報國,開始追光逐夢的奮鬥之旅。
廣州健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賴良學回憶,2004年,首任院長陳淩入職後,采用國際化的用人機製,迅速聚集了23位在國際上較有影響力、有產業和創業背景的科學家,其中95%以上具有在海外知名科研機構、高校及跨國公司10年以上工作經曆,建設了一支規模較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具有國際水平的創新人才隊伍。
以此為起點,20年裏,廣州健康院不斷引進海外優秀人才,自主培養的科技人才也在領域內嶄露頭角,逐漸成長為研究院中流砥柱。
廣州健康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全力打造成為高端人才“蓄水池”。廣州健康院黨委書記段子淵介紹,借助三方共建平台的優勢,形成國家、中科院、廣東省、廣州市及黃埔區的“五重”人才政策疊加優勢,是該院集聚人才的重要“法寶”。
支持推動新型研發機構發揮自身引才引智磁場作用,是廣州市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建立市區各部門聯動工作機製,對新型研發機構在人才引進與培養各方麵予以政策支持,讓各類高端人才在穗安心科研創新。
高端人才的聚集奠定了廣州健康院的前沿創新基因,在國家重大戰略攻關任務中擔當使命。依托建設省實驗室並參與籌建廣州實驗室,推動廣州實驗室成功掛牌成立;承建人類細胞譜係大科學設施,該設施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的生命科學領域設施,將使我國的人類細胞譜係研究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年來,廣州健康院與本地科研機構“強強聯合”,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的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高地。
“我院可以說是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和健康產業領域的‘黃埔軍校’,我們是廣州實驗室籌建過程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也是孵化出廣州恩寶、恒諾康、華南疫苗、銳博、昭泰等業界知名企業的搖籃。”廣州健康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侯紅明說。
廣州健康院圍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領域重大基礎及關鍵技術問題,多項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生命科學進展,“幹細胞多能性與重編程機理研究”項目獲我國幹細胞領域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研究院研發的多種藥物填補國內空白,其中新型治療白血病1類新藥(商品名:耐力克)打破了慢性髓細胞白血病耐藥患者長期無藥可醫的困境,上市以來銷售額達1.82億元。
廣州健康院憑借在生物醫藥和健康領域的強大科研實力,有力驅動了廣州乃至整個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是廣州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樣本。
據不完全統計,廣州新型研發機構累計孵化801家企業,培育上市企業7家、高新技術企業10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45家。
攻關“卡脖子”技術帶動產業發展
在前往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的路上,調研團遠遠看到了材料院的標誌性建築,一立一臥兩個巨大的“輪胎”在陽光下閃著光。
成立於2020年2月的黃埔材料院,已完成航空輪胎國產化技術全鏈條貫通,實現仿生合成橡膠和數字輪胎軟件兩項從“0”到“1”的原創性技術突破,掌握了41項核心技術。
黃埔材料院科研人員單承標介紹,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輪胎產銷國,但航空輪胎卻長期依賴租用國外產品,按起降次數繳費。
據介紹,為了破解航空輪胎“卡脖子”困境,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提出了仿生合成的解決路徑,協同攻關仿生橡膠合成技術等核心技術難題。其中,黃埔材料院承擔了航空輪胎動力學大裝置建設等核心任務,並負責將衍生的先進技術外溢到以民航輪胎、特種工程輪胎和新能源汽車輪胎為代表的高端輪胎產品中,在廣州進行產業轉化,形成聚集效應。
目前,航空輪胎動力學大裝置已建成投入使用,該裝置主要用於航空輪胎和飛機起落係統的性能研究與綜合驗證,是航空工業大型基礎科研設施,包含航空輪胎高加速試驗台、道麵環境模擬試驗台、飛機起落架擺振試驗台和落震試驗台等研究飛機起降動力學的核心設施,也是攻克航空輪胎等關鍵核心技術的國之重器。
黃埔輪胎(廣州)技術有限公司則承載將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的技術成果進行產業化的使命。以“Whampoa”為商標的自有品牌新能源汽車輪胎、特種輪胎產品,已實現銷售收入4000餘萬元,預計2023年銷售額可突破3億元。
為了進一步推進產業化成效,黃埔材料院引進了“賽馬製”。“以市場認可作為項目和團隊考核的標準。”該院人力資源部部長羅誌明表示。去年“賽馬”第一名的團隊與上市企業合資成立了廣州飛雪芯材有限公司,相關知識產權轉化金額達3000萬元。“揭榜掛帥”則是發揮院內力量承接企業技術難題的機製。芯片化學材料中心團隊“揭榜”光刻膠相關項目產業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難題,聯合成立了廣州德聚埔材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
目前,黃埔材料院已形成“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芯片化學材料中心+先進材料與器件研發”的“1+1+X”成果轉化架構。負責撲翼飛行器項目的科研人員張通說:“我院非常重視與企業方的合作,重視研發方向與市場的契合度。通過技術委托、成立聯合實驗室、合資成立產業化公司等方式,充分貼近產業端需求,推動科技成果‘技術—產品—商品’的落地轉化。”目前,黃埔材料院已孵化企業17家,累計獲得外部投資超10億元。
錨定國際一流產業創新策源地
踏入位於中新廣州知識城納米穀的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3樓辦公區,一首名為《理想是百年的文章》的詩映入眼簾。
短短100字的詩,傳達了大灣區協同院的辦院初心和理念,即構建全球化協同創新體係,打造國際一流的“原始創新策源中心、新興產業培育中心、創新人才培養中心”。
大灣區協同院由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政府、廣州高新區、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共同發起設立,圍繞醫療器械、生物醫藥、智能製造、光電、材料等重點領域,構建全球化技術研發、產業培育、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體係。
大灣區協同院副院長劉玉峰向調研團詳細介紹了“納米金屬透明電極”“活細胞超靈敏超分辨顯微鏡”“智能呼氣分析精準診斷平台”“用於病理診斷的激光發射顯微鏡”“跨物種基因工程廣譜低毒抗腫瘤藥物”等世界首創成果,其中4項成果入選國家“十三五”科技成就展重點項目。
劉玉峰透露,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已經掛牌運行,致力於構建“科教平台+投資基金+創新園區”顛覆性技術創新體係,采取“管育接轉教”五位一體發展模式,在廣州培育和聚集顛覆性技術、培養創新人才,打造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樣板。
“顛覆性技術是顛覆了某一領域主流產品和發展格局的技術,是改變遊戲規則的戰略性技術,是大國競爭的關鍵變量。在廣州培育和聚集顛覆性技術,將為廣州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劉玉峰說。
大灣區協同院副院長兼首席運營官袁瑩介紹,大灣區協同院形成了多種項目發展模式,引進源自世界一流大學的基礎研究成果,自建多學科的工程技術力量接續研發、加速產業化,累計實施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項目35項(其中國際項目占比接近50%),涵蓋先進製造、醫療設備、生物醫藥、新材料、柔性電子等領域。研發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技術8項,培育出超視計、精智未來、博鑫醫療、金竟科技等一批硬科技明星企業。
從前沿技術到工藝精湛的產品,調研團看到了一家既有全球領先的顛覆性技術創新能力,又能緊貼市場和應用的新型研發機構。
“在前沿技術遴選上,我們組織全球的一流科學家設立國際協同實驗室,依托‘專家之眼’做決策;但對於中試放大階段及以後階段的項目,我們更注重‘市場之手’。”劉玉峰說。
據介紹,大灣區協同院一方麵從產業的維度對項目的產業化價值進行評估,另一方麵,組建投資基金,聯合社會資本,采取市場化決策並領投、研究院予以配套資助的方式決策項目和支持項目。“我們與廣州產投集團、知識城集團等聯合組建了一期規模5億元的創新基金,並與高瓴、真格、聯想之星、複星、啟迪之星、正軒等知名風投基金聯合支持成果產業化。”劉玉峰說。
截至2022年12月,大灣區協同院累計創辦和孵化高科技企業13家,其中多家企業獲得了大額社會融資,得到資本市場認可。“納米金屬透明電極”“活細胞超靈敏超分辨顯微鏡”等多項具備國際領先或者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成果已實現規模化生產和應用。
通過構建“政府資金+國資引導的成果轉化基金+社會資本”的多元投入模式,支持新型研發機構開展“沿途下蛋”“就地轉化”,廣州逐漸摸索出一條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