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嶺南文化灣區論壇現場。
首屆嶺南文化灣區論壇“灣區之夜——嶺南文化大賞”。
嶺南文化源遠流長,文化黃埔生機勃勃。8月1日,以“傳承嶺南文化,永續城市記憶”為主題的首屆嶺南文化灣區論壇在廣州市黃埔區舉行。論壇分為一個主論壇和四個分論壇,近300位文化界和藝術界的大咖相聚一堂,通過主題演講、圓桌對話、專家獻策等形式,縱論如何傳承嶺南文化、賡續城市記憶,暢談文化高質量發展廣東如何先行,解碼大灣區如何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解讀文化強省戰略的縣域樣本,並深入探討從黃埔文化到文化黃埔的四大實現路徑。當天的論壇現場還展出了內容豐富的嶺南非遺展,並舉辦了一場精彩紛呈的“灣區之夜——嶺南文化大賞”晚會。
路徑一:
留住鄉愁,激活舊村改造中的文化價值
城中村是廣州在城市高速發展中遺留下的時代印記,不僅是大多數外來務工人員初到廣州的溫馨小屋,其背後的村落、祠堂等更是保存了一代代廣州人、黃埔人的文化記憶。
鄉愁是中國人對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長眷戀,城市記憶是城市發展中帛琉下來的曆史文化和社會價值的集合,而曆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的文化的靈魂,是重要的傳承載體,如何在城中村改造中留住鄉愁,讓城市增加記憶。
“黃埔是廣州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組成區域,是海絲文化、嶺南文化、紅色文化和工業文化核心的文化根脈。” 廣州市城市更新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董事長駱建雲發言中分享了黃埔融德裏的改造案例。“沙步村改造保留和改造了具有價值的傳統風貌建築。傳承傳統嶺南水係空間,打造出了古建築群的聚集地,對於黃埔的舊村改造起到了示範的作用。”
在當天的論壇中,黃埔的文衝幸福裏和南崗融德裏舊村改造項目中的文化元素數度被提及。其中,文衝幸福裏項目是通過引入企業參加舊村改造,對範圍內的古村落的建築群,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繕和修複,讓村民記憶中的風水塘、大榕樹、陸氏大宗祠、文衝碉樓,還有文鳳陸公祠等得以完整的保留下來。讓曆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實現有序傳承。
在全麵推進城鎮改造的大背景下,黃埔在全省首創建立文化遺產檢察官製度,實現了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黃埔區人民檢察院第五檢察部副主任、一級檢察官李雨航就是一名文化遺產檢察官,他說:“曆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項係統性的工作,不能單靠行政機關單打獨鬥,需要行政機關與檢察機關攜手形成保護合力,才能真正踐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民記住鄉愁。”
“黃埔城中村改造涉及的不可移動文物占298處,占全區數量近70%。黃埔區以舊村改造為契機,加強保護、規範管理、多方參與,讓沉寂在城中村的曆史文化遺產活起來!”黃埔區文化遺產監督保育工作站站長呂雪以“全國首個文化遺產監督保育工作站”為例介紹了黃埔區留住鄉愁的創新模式——工作站自成立以來出動14356人次、對黃埔區454處文物實施每周2—3次無間斷、全方位的巡查,多方攜手打造高質量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黃埔模式”。
黃埔區文化遺產監督保育工作站非遺負責人李伯雲講述了一個用文化彌合曾經械鬥的兩個村子的文化故事——黃埔非遺項目“榕逕約會景”的來曆。他特別強調說:“維護共同的價值觀是文化遺產的一個主要的功能,舊村改造帶來的巨大的利益再分配和利益衝突,就可以依靠文化來彌合。”
“我們傳承嶺南文化的媒介是什麼?那些蘊含了嶺南文化精髓和城市記憶的文獻是重要一環。”廣東省廣府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冷東認為,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尋根”。“如果能讓散落在歐美等國家清代黃埔珍稀海事檔案回歸‘娘家黃埔’,將成為黃埔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文獻建設成果,成為廣州千年商都的一張名片,擦亮黃埔海絲文化品牌。”
路徑二:
科技賦能,培育黃埔流量文化IP
傳承嶺南文化,重點在於保護和發展;賡續城市記憶,重點在於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創造培育流量文化IP的前提,而打造流量文化IP,科技加持很重要。
“打造流量IP,需要科技賦能。”廣州勵豐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曲柳在發言中建議,可以挖掘黃埔的一些文化資產並進行數字化,形成更多的文化主題的消費場景,也可以將海絲博物館、外貿博物館等文博類資源整合起來,打造文化總部中心,創新展演方式,一方麵是線下在場的體驗,一方麵是線上元宇宙的感受。
“要堅持以IP為核心,讓文化藝術走進日常,真正體現在衣食住行裏麵。”奧飛娛樂股份有限公司IP商業化總經理倉可認為,可借助科技的手段重新解鎖文物展覽,幫助傳統文化的藏品實現圖譜化或者故事化的清晰的表達;並可以借助web3.0、數字互聯網的發展,通過和年輕人共創的方式,利用年輕人的靈感,讓傳統文化以虛擬人物或者數字藏品的形式從博物館走上線上線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此外,IP也可以幫助文旅產業和地方文化的融合,發展出更加新興的形式,比如全景演出、智能餐廳、科技酒店、智慧零售等等,豐富整體的文旅產品的體係。
“數字文創是新嶺南文化的重要體現。”對於新嶺南文化,廣東改革研究專家、廣東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陳池有自己的理解,他以黃埔為例,認為可通過數字文創打造黃埔的文化引擎,開發黃埔曆史文化內核,從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民主革命策源地的高度挖掘黃埔曆史文化內核,擦亮曆史文化名片。同時以黃埔曆史文化內核塑造IP ,通過數字文創裂變出IP洐生產業鏈,推動大文化產業的大發展,成為黃埔新的經濟增長點。
“都說文化和旅遊產業迎來了黃金時期,那黃埔的文旅產業如何破局?如何深度推進文旅融合?如何不負詩與遠方的期待?”廣東省文化學會會長、中國晚報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周建平分析,黃埔應增加文旅消費的體驗價值,鍛造高品質“文化打卡地”。黃埔的南海神廟、黃埔軍校、逕下村、大吉沙……都已具備了成為文化IP的潛質。
“研發投入不僅要在科技上,在文化產業上也要‘舍得投’。”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陳耀認為廣東文化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加大創研投入,著力提升文化產業創新能力。這一點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副院長羅麗深有體會,作為文藝“粵軍”的一份子,她堅信要講好新時代廣東故事,必須有破圈跨界的藝術創新勇氣和魄力,創造出立足廣東實踐的精品力作。
路徑三:
文化出海,賦能黃埔智造打造國際品牌
“講好國際傳播‘世界語’的前提,是對黃埔文化的深入研究與解讀。”在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廣東中心主任丁莎她看來,無論是擁有“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南海神廟、“將帥搖籃”黃埔軍校,還是作為新中國改革開放的首批“實踐樣本”,黃埔區都展現出一脈相承的“開創者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黃埔始終保持經濟蓬勃發展背後的文化基因。
具體而言,黃埔文化可以通過哪些途徑走出國門、擁抱世界?
“廣東音樂與嶺南畫派、粵劇一樣是嶺南文化的大名片,其在北美、東南亞等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都是相當大的。”黃埔文化(廣州)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黎學軍認為,可以以南海神廟作為一個物理載體,將世界各國民族音樂彙聚在一起,定期舉辦音樂盛典,將廣東音樂推向世界舞台。
“黃埔有80家上市企業,很多企業的‘出海’,伴隨的就是黃埔文化的‘出海’。”廣州開發區全球招商總監、黃埔海外新聞官賀勵平以一個“老外”的視角,回顧了粵語、廣東點心、嶺南藝術品等嶺南文化從近代至今的強大海外影響力,提出中國傳統藝術手工藝術和中國文化複興可以向路易威登、愛馬仕等歐洲奢侈品品牌學習,鼓勵年輕人了解、學習傳統手藝。
億航智能設備(廣州)有限公司空中新媒體事業部總經理王雅君從科技創新的角度,探討了新科技如何賦能嶺南文化建設。她以無人機編隊飛行表演為例,指出無人機編隊飛行已在中國成為各大節慶常用的一種慶祝的表演方式,但在國外還並不常見。可以將嶺南文化元素融入進去,通過這樣一種非常新穎的方式進行傳統文化輸出,從而吸引到很多年輕人的欣賞和喜愛。通過此類創新的文化傳播方式給文化傳播帶來流量,實現在新時代“下南洋”、“下西洋”。
“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也需要重視文化交流,就是‘走出去’,傳播是很重要的。”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許鴻飛認為,真正好的文藝作品“走出去”其實並不難,但要重視作品情感內核,提升作品新鮮感,打好藝術家這張牌。
“文化是明天的經濟,文化繁榮既是經濟繁榮的表現,又對未來的經濟繁榮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廣東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史研究院副院長顧澗清認為,廣州是我國古代海上絲路發祥地、我國近現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當代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嶺南文化的中心地,廣州的“四地”文化資源是廣州文化創作活動的“富礦”,隻要圍繞這“四地”內容生產和創新,就一定能創造出巨大的價值。
路徑四:
擁抱流量,以新時代新風貌吸引年輕人
如何讓年輕人更好地了解嶺南文化,自覺加入到嶺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來,不僅需要提升年輕人的文化自覺,也同樣需要從嶺南文化自身的角度出發,主動擁抱新時代,以新時代新風貌吸引年輕人。
“遊戲企業在擁抱年輕流量方麵有著天然的優勢。”廣州玩勝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對外事務副總裁李榮芳從遊戲行業的角度來分析,年輕人是遊戲市場中最為活躍和熱衷的用戶群體,可以考慮在遊戲中加入人們熟知的黃埔文化元素,比如加入黃埔港、黃埔軍校這些實景。對於熟悉這些實景的遊戲玩家可能在遊戲的過程中更有著代入感,對於不熟悉這些文化場景或者文化背景的玩家可以促使他們線下探索和打卡的興趣。
著名粵劇名家吳非凡已經在黃埔開設少兒粵劇班。她說:“粵劇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善於創新的劇種,現在的粵劇頭飾都使用了非常先進的材料,國內其他劇種都來找粵劇師傅定製頭飾。”在談到去年爆紅年輕觀眾圈子的粵劇電影《白蛇傳-情》的時候,她高興地說:“青年人並不是不喜歡傳統文化,電影和嗶哩嗶哩這些新的平台帶給了青年人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
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黃埔區政協原副主席龍莆堯說,黃埔的曆史文化又厚重又精彩——是對外開放地,革命策源地,人文薈萃地。講好黃埔曆史文化的故事,就是讓年輕人從這幾個角度來看自己的文化和曆史。
廣東廣播電視台珠江頻道時事評論員饒原生則對南海神廟“遊波羅娶老婆”在年輕人中翻紅進行了分析。他說:“這說法很俗,我們以為它不會傳播,可是事實上恰恰相反,波羅誕的時候,很多高素質的美女都在那裏聚集,玩相親遊戲!”饒原生總結道,傳統文化的內容,用現代手段做好包裝,年輕人就會喜歡,所以還是要往這方麵努力。
對於傳統文化如何向年輕人推廣,“龍舟龍頭、龍尾製作技藝”非遺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偉潮在黃埔開辦了麵向小學生的第二課堂,走進校園教小學生雕刻龍頭龍尾。他說:“我從小非常熱愛龍舟文化,就得益於當時村裏的龍舟文化氛圍。如果沒有兒時的熏陶,就沒有我作為傳承人的今天。”也正因為如此,張偉潮希望通過利用現代化的通信技術開展傳統文化的推廣和普及活動,為居民搭建和豐富參與分為更廣的社區活動的非遺體驗平台,激發社區居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得少年者得未來,得年輕人肯定得天下!”剛在黃埔區開了廣州第一家覔書店的深圳市友誼書城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栗旭崗用一句話總結了怎麼讓文化走近青年——“要從手上走到心裏,年輕人的流量在哪裏,全都在手機上,在手機裏的一個個APP上,所以文化要從移動端想辦法。”
文/黃蓉芳、張成、黃三笑、徐潔芹、孫旭東、鄭嘉俊、王嘉敏、林曉彥、範敏玲、焦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