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全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點燃大灣區創新驅動主引擎:該區科技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經開區第一,全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6.14%;推動建設廣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國字號”創新平台,獲科技部、教育部批複建設大灣區首個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
截至目前,該區彙集鍾南山、張伯禮等116名院士,高層次人才總數達1382人、A類外國高端人才1226人,位居廣州市第一、廣東省前列;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3419家,同比增長25%,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2500家,居全市第一;科技服務業累計實現營收首次突破400億元,同比增長14%,躍居全市第一,占全市三成;技術合同成交額超550億元。
●灣區時報 記者 周翼
打造黃埔戰略科技“王牌軍”
近年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堅持“四個麵向”,聚焦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集全區之力全方位保障戰略科技力量落地建設,打造以廣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戰略引領,以人類細胞譜係大科學研究設施、航空輪胎動力學大科學中心、慧眼大設施工程為核心,以高水平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為支撐的“2+3+N”戰略科技創新平台集群,全力推進戰略性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核”,成為同時擁有國家實驗室和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國家經開區,科技創新能級躍升新台階——
廣州實驗室全麵投入運作,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按照“1+9+N”體係布局建設,核心總部已啟動首期4個直屬創新平台建設。
人類細胞譜係大科學設施由鍾南山、徐濤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成功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
航空輪胎動力學大科學中心獲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1億元(全省僅有3個),首台套設備已安裝調試完成,整體工程預計年底完工,填補我國專業航空輪胎綜合性能評價驗證的大型基礎科研設施的空白。
慧眼大設施預研項目首期實驗室正式運行,支撐的國際大科學計劃——“慧眼”計劃已通過科技部專家組論證。
琶洲實驗室(黃埔)徐宗本院士團隊牽頭承擔的鵬城實驗室國家任務“網絡通信的數理基礎”順利通過中期評估。
該區與中山大學、複旦大學簽訂協議共建廣州光電存算芯片創新中心黃埔基地,建設全國唯一12吋光電子集成中試平台。
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係統應用研究院啟動建設零部件研究院,將在科技部支持下推動“國家集成電路零部件技術創新中心”落戶黃埔。
廣納院正爭創國家納米產業創新中心,組建方案已上報國家發展改革委,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基地暨廣納院總部園區順利開園。
黃埔材料院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獲橫向合作經費超6000萬元,實現知識產權作價入股超10億元;張伯禮院士領銜的新黃埔聯創院正積極爭創國家中醫藥裝備技術創新中心。
大灣區空天院已引進8位海外高層次青年專家,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太赫茲國家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主體建設單位之一。
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重防腐粉末塗料技術應用在港珠澳大橋上,達到了嚴酷環境下水下工程120年壽命保障的效果。
中新聯合研究院、中烏研究院等加快推進,發揮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平台作用。
截至2022年底,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聚集各類高端研發機構1000多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9家,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9家,分別占全市、全省一半,新型研發機構集聚度和創新能力處在全國前列。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錨定關鍵核心技術,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大力支持積極創新主體加大研發投入,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高新技術發展“產業鏈”,創新指數穩居全市第一,研發投入強度連續三年分別突破4%、5%、6%,達到6.14%,成為全市首個破6的區域;技術合同成交額超550億元,約占全市四分之一。加快實施中科院STS黃埔專項、“揭榜掛帥”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計劃,前瞻布局基礎前沿研究,持續推動關鍵共性、前沿引領和顛覆性技術實現新突破,湧現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
大院強所科技創新基礎性支撐作用加速顯現,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共投資孵化硬科技企業120餘家,涵蓋生物醫藥、新材料、智能製造和電子信息等諸多領域——
廣納院的5G濾波器項目建成國內首條6吋SAW濾波器芯片中試平台,解決手機用5G通信射頻前端的技術問題。
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係統應用研究院的FDSOI核心技術攻關已納入廣東省“十四五”規劃,獲得省市區重大專項支持,與該區企業粵芯芯片研發計算光刻技術。
大灣區空天院在多源數據融合道路綜合檢測車、高精度PCB外觀缺陷檢測機、CCD對位電磁熱熔機等高新技術係統及設備的合作研發中取得突破性成果。
大灣區聚集誘導發光高等研究院成功攻克熒光微球領域關鍵技術瓶頸,研發出一係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具備高發光效率的AIE熒光微球,並在新冠病毒檢測的初步應用中展現出高靈敏的信號輸出能力和穩定的發光性能。
黃埔材料院仿生合成橡膠和聚氨酯等高性能彈性體材料的合成與應用技術水平國內領先。
廣東省大灣區華南理工大學聚集誘導發光高等研究院成功攻克熒光微球領域關鍵技術瓶頸。
該區企業創新成果競相湧現——
粵芯半導體是大灣區首家且唯一進入量產的12英寸晶圓製造企業。
廣東聚華印刷顯示公司研發的IGZO噴墨打印OLED折疊顯示屏技術全球領先。
文遠知行發布全國首款L4級自動駕駛輕客。
全區獲批77件創新藥臨床批件,1類創新藥1個,眾生睿創研發的口服抗新冠病毒藥物RAY1216臨床試驗獲國家藥監局批準,Ⅲ期全部受試者入組,有望成為全球首個不需要聯合使用利托那韋治療新冠的3CL蛋白酶抑製劑。
康方藥業有限公司的卡度尼利單抗注射液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創PD-1/CTLA-4雙特異性腫瘤免疫治療藥物,成為全球首個獲批上市的腫瘤免疫治療雙抗。
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器”
近年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初創-高企-瞪羚-獨角獸-百億級高企”科技企業培育鏈條不斷完善,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達3419家,發動1136家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全區高企總數將超2500家,全市第一;認定瞪羚企業(含瞪羚培育)541家,創曆史新高;培育獨角獸等高成長主體,文遠知行等5家企業入選2022年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單,立景創新等80家企業入選2022廣州市獨角獸、未來獨角獸、高精尖企業榜單,全市第一;全區擁有科技企業孵化器113家,國家級孵化器達21家;10家孵化器獲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021年度績效評價優秀(A類),連續九年位列全市第一,全區國家級孵化器參評優良率首創100%。
在高新技術企業的輻射帶動下,該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通過深入貫徹落實IAB產業戰略部署,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世界級創新型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生物醫藥產業領跑全國。目前,該區已聚集生物醫藥企業超3500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467家;上市企業18家,占全市75%;大分子生物製藥規劃產能達50萬升,已建成10萬升,其中百濟神州產能將超過12萬升。2022年,新獲批臨床試驗批件92張,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基於PD-1的雙特異性抗體獲批上市,創新能力突出;醫藥製造、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製造規上工業產值合計453.6億元,同比增長48.3%;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營收規模突破2000億元,獲評中國生物醫藥最佳園區獎,連續4年榮獲國家級“傑出投資促進機構獎”,成為國內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第一梯隊。
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全區集聚人工智能企業超500家,區人工智能入庫企業和機構達181家。86家規上企業營收突破22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101家。在工業機器人等多領域穩居國內第一方陣,億元以上企業有67家,8家企業入選省機器人骨幹企業,15家企業入選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幹企業。
建設原始創新人才“蓄水池”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不斷優化開放創新生態,構建與產業深度融合的“人才鏈”——
通過改革人才發現機製,不拘一格選人才,全國首創采用“資本市場認可、高端研發平台及機構推薦、專家評審”相結合的多元化模式遴選領軍人才,累計認定區領軍人才218人。
通過完善人才政策體係,構建麵向國際頂尖戰略科學家的“海外尖端人才8條”、麵向院士專家的“國際人才自由港10條”、麵向成長期項目的領軍人才政策、麵向初創期項目的創業英才政策、麵向港澳青年的“港澳青創十條”、麵向生物醫藥產業科研人才的“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10條”等“立體化、全方位、全鏈條”的創新人才政策體係,扶持力度全國領先。
在創新高端人才扶持方式方麵,該區通過股權投資方式實現財政資金的滾動支持和循環利用,賦予院士、領軍人才等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為人才鬆綁,讓人才專注於科研,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於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
該區通過做好人才服務,多渠道、多途徑遴選“高精尖缺”科技人才,王迎軍院士新型生物材料醫械院、廖萬清院士東方皮膚病與真菌病防控研究院、陳十一院士廣州十灃科技項目、曹鏞院士廣州光達科技項目、孫玉院士廣州萬協通公司項目等一批院士、高層次人才項目已注冊落地。
國投(廣東)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認繳規模增至150億元,該區已實現基金及管理公司“雙落地”,引進總規模60億元的中科院成果轉化母基金。
該區成立企業家創新創業服務中心,打造“灣頂彙”服務品牌,為企業家提供政策谘詢、項目申報、人才招聘、產學研合作、融資等企業發展過程中全鏈條需要的服務,助力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發展。定期走訪服務企業家,收集企業家在經營中所遇到的各類需求;定期舉辦企業家交流活動,為企業家搭建政策、產業、金融、技術、文化等互動交流平台,促進區內企業資源信息互通;搭建企業家學習平台,為區內企業家量身定製線上網絡課程,課程內容包括商業模式創新、領導力等多門課程。
截至目前,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彙集院士116名,高層次人才總數達1382人、A類外國高端人才1226人。全區持有效工作許可的外籍人才約2800餘人,總數位居廣州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