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成立的廣州開發區是改革開放後設立的第一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由2萬元開辦經費起家,發展成為七項指標位列全國前茅的開發區。
作為起步之地,廣州開發區西區三十多年來一直是先進製造業主戰場,兼具傳統產業基礎和新興產業優勢,在9.6平方公裏的土地上,以全區2%的土地麵積貢獻全區10%以上的經濟效益,是支撐廣州製造業倍增計劃的實體產業高地。
如今,西區麵臨著產業業態發展滯後、城市麵貌逐漸陳舊、交通網絡難以滿足需求等一係列發展瓶頸。
近期印發實施的《廣州開發區西區振興規劃》(下稱《規劃》)揭開了西區振興發展的新藍圖;《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全麵推動西區振興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工作方案》(下稱《三年行動計劃》),則成為破解開發區西區發展困局,推動當地重現輝煌的抓手。
其中,《三年行動計劃》具體提出了40條工作措施,力圖通過三年的時間,推動西區一年產值重返千億元,全麵啟動配套升級;兩年新興動能聚集,環境景觀明顯提升;三年重返巔峰狀態,外通內聯顯見成效,建成為“老城市新活力”的典型案例。
為此,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高規格設立“西區振興工作專班”,統籌落實各項措施和重點項目,還配套了《西區振興重點項目表》,逐一細化項目內容,明確責任單位,確保將西區振興落到實處。
西區振興,時不我待。5月18日,該區舉行“擊鼓揚帆再啟航 共築西區新輝煌——西區振興動員大會”,加速推動西區振興三年行動計劃落地,一體謀劃西區產業發展、城市空間、生態環境、基層社會治理。沉寂已久的西區,將迸發出新的活力。
●灣區時報 策劃/黃蓉芳 張成 記者/張成 周翼 鍾飛興 通訊員 李幸子
西區作為廣州開發區的發源地,兼具傳統產業基礎和新興產業優勢,亟待提質升級。圖為開發大道。 資料圖片
錨定實體經濟 以製造業厚植西區沃土
本次推出的《三年行動計劃》從強化產業發展引領、加速交通基礎設施優化、加快環境品質提升、推動政策體係創新、探索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精細化等5個方麵入手,特別是依托西區在地理上處於珠江和東江交彙點,擁有兩江六岸、通江達海的地理優勢,抓住製造業的牛鼻子,強化西區在廣州東部樞紐產業核心集聚區、珠江高質量發展帶、科技創新走廊的引領帶動作用,一體謀劃西區產業發展、城市空間、生態環境、基層社會治理,加快形成一流的先進製造業集聚區和製造業總部經濟區。
黃埔區夏港街道辦主任何瑩介紹,《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的強化產業發展引領,不僅將立足龍頭擴存量,推動寶潔、安利、益海糧油、百事、美讚臣、吉百利等500強企業引領新一輪增資擴產,還會狠抓“快籌建”,加快益海嘉裏華南生產基地、穗港合作創新中心、西區智造科創園等重點項目建設。
同時,完善訂製式審批服務專員工作機製,推動優質項目引進一個、迅速建成投產一個。逐步完善“職能部門+園區管委會+街道辦事處+專業園區+龍頭鏈主企業”五級聯動招商機製。加快建設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創新載體,強化現有企業與創新載體的聯係聯動。
“我們將加強日用化工、食品飲料2大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力度,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3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進。”何瑩表示,將依托廣州黃埔綜合保稅區政策優勢,大力發展國際分撥、國際貿易等保稅產業,培育“3+2+1”產業發展新格局。
位於黃埔綜合保稅區的廣州鴻宇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田國棟表示,作為一家從事加工外貿的企業,該企業最近進入了黃埔綜保區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名單,這一政策有利於企業出口退稅,節省企業運營成本。
通過三年行動,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還將在西區推動政策體係創新,與香港科技研發等先進產業加快融合發展,加快產業承接步伐,助力香港打造離岸“再工業化”新空間。特別是深化穗港合作體製機製,攜手香港相關機構共同履行開展穗港合作的重要職責,推動關鍵環節改革與開放,形成與香港創新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兩地規則無縫銜接,與香港共同打造製造業總部經濟區。
據介紹,《三年行動計劃》已梳理近期實施的增資擴產項目20個、重點籌建項目12個,總投資106億元,力爭到2025年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倍增、“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倍增、上市企業數量倍增,西區產值突破1200億元。
破解交通困境 西區人居環境將大提升
最受群眾關注的是該行動計劃將在加速交通基礎設施優化方麵用力,著力破解西區發展的交通瓶頸。
據介紹,《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加緊實施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14個,總投資173億元加快交通內外網絡循環,全麵強化互聯互通——
對外連通項目包括:東向加快東江隧道、港前-東暉路延長線建設,強化與深圳市、東莞市、新塘東部樞紐對接;南向加快推動開發區通道、廣珠澳城際高鐵盡快開工;西向推動地鐵5號線全麵開通,加快臨江大道東延線、港前路建設,暢通與珠江新城連接;北向加快東鵬大道南延線建設,強化與科學城、知識城三城聯動。
優化交通內網循環,加快建設夏園大橋、墩頭基大橋等跨河通道;建成益海嘉裏周邊市政道路、隔牆路連接黃埔東路立交;建成東暉路與保盈南路互通工程。全麵開展“三線”整治和地下管網係統改造,加快解決停車難問題和企業員工住宿問題。
“我從畢業就到西區工作,後來又在西區生活,對這裏感情非常深厚。”1995年就到廣州開發區工作的李誌偉現在每天早上都要花一個多小時開車從西區到科學城上班,對道路交通的改善期盼已久。他說,西區最早建設的夏港大道是廣州第一條高標準的市政道路,現在西區振興從道路建設開始,仿佛回到了西區初生的黃金時代。“我對西區振興充滿信心!”
在《三年行動計劃》中,對西區環境品質的改善不僅是道路,還有諸如推動轄區高壓線下地、分步促成港口碼頭轉型升級;整合濱江空間、貫通臨江岸線;建設口袋公園、打造特色主題小廣場;推動江河兩岸綠化提升等一係列城市麵貌的提升工程。未來的開發區西區將能看到一體化設計的扶胥古運河(珠江—墩頭湧—西滘湧—東滘湧—東江)濱水景觀。
此外,還將探索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精細化。持續開展“美麗家園”行動,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在城市精細化管理中的引領作用。全速推進港澳居民(廣州)健康服務中心建設,以“診所+港醫+港藥”一體化服務模式打造大灣區醫療衛生事業深度交流融合樣板。推動開發區醫院西區院區提質升級,加速建成國家級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
在看到《三年行動計劃》後,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院長李明波表示,西區振興計劃強調的產城一體,通過規劃使人民群眾可以在15分鍾內滿足包括工作、家庭、商店、娛樂、教育和醫療,這也將釋放出西區的全新活力。
■規劃亮點
形成東開放、中服務、西智造三大產業片區,構造“一廊一帶”
西區振興新藍圖亮點紛呈
培育三大新興產業、打造西基智造創新島、新增水上航線20分鍾直達珠江新城……近日,廣州開發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委托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編製了《廣州開發區西區振興規劃》(下稱《規劃》),揭開了西區振興發展的新藍圖。
從東進節點到融灣頂點
《規劃》構建南北強聯係,東西強互通的區域交通格局,依托5號線東延對接東莞地鐵1號線,打造“三橫四縱”的交通路網骨架,加快東部快線建設暢聯灣區,實現東進、南拓的“流量”交彙。
西區將延續廣州珠江沿岸的城市活力集聚,鏈接“黃金內灣”的開放創新,構築“一廊一帶三片”的空間骨架。
一廊:串聯開發大道沿線的創新要素,打造自然、城市、人文景觀交融的振興複合走廊。
一帶:貫通10公裏臨江大道,打造麵向灣區的濱水活力帶。
三片:立足“萬億製造”,協同科學城、知識城兩大國家級園區,麵向2類關鍵企業現實需求,形成跨境合作示範區、西區振興活力城、灣區智造創新島三大產業片區。
從製造工廠到產業社區
《規劃》對標國際灣區振興經驗,麵向10萬人群的多元生活需求,打造三類卓越共享的4.0產業社區。
營造江城互動的振興複合活力社區——依托振興複合廊道,布局灣區智造路演中心、國際科學家產業俱樂部,沿線組織各類創新展示和文化活動,塑造出激動人心的活力創新軸線。以兩座振興產業大廈為高潮,點亮西區的振興地標。沿江植入層層退台的灣區公共建築群,結合改革開放展覽館、全球合作論壇、穗港碼頭等重大設施,成為黃金內灣的璀璨鑽石。
營造產城融合的跨境示範開放社區——圍繞京東等龍頭電商企業,結合全球藝術品交易中心、國際傳媒港,構建國際電商“生態圈”,塑造東江水岸上連續開放的空間序列。
營造青年築夢的西基智造創新社區——以金博地塊為觸媒,遠期結合煤碼頭搬遷工作,打造“科技與人文”共生的創意水岸。
從藍綠空間到綠美西區
《規劃》構築“一廊通江,一環向海”的綠美格局,形成有機融合的三生空間。
以龍頭山為基,串聯扶胥河、龜山,打造10公裏橫滘河碧道。以振興複合走廊為帶,以空中廊橋、共享創新空間串聯沿線開放場所。以珠江、東江為脈,演繹曆史與現代交融的三段濱江綠美風光。
沿珠江-東江展現創新活力、沿橫滘河傳承海絲文化記憶、沿墩頭湧暢享全民綠美生活。
讓森林進入城市,結合閑置用地和邊角地“見縫插綠”,塑造全域綠美公園網絡。麵向灣區企業家、穗港青年等關鍵人群需求,建設15分鍾品質共享生活圈,引導灣區一流設施“家門口配套”。
分期開展三大行動
《規劃》開展產業振興、交通振興、品質振興三大行動,分期實施。
近期,以2個地鐵站綜合開發為引爆點項目,盤活到期土地、實施品質提升。借鑒深圳前海1.5級開發創新土地供應模式,以租賃方式為企業提供產業用地,鼓勵以私有公共空間建設提供共享開放空間。
中期,結合河口改造、產業招商,激活產業空間。
遠期,撬動老港、老廠盤活,觸發土地能級釋放的連鎖反應,實現西區振興藍圖的一次成型。
未來,西區將以“世界一流濱水活力的卓越智城”的昂揚姿態,崛起灣區新坐標,在大灣區建設浪潮中乘風破浪再出發。
■專家訪談
從百年世界曆史經驗看城市的衰敗與重生
近日,《三年行動計劃》出台,正式啟動西區振興。本報記者對話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院長李明波,從城市發展的角度解讀《三年行動計劃》將為西區振興帶來哪些重大影響。
問:西區本是廣州開發區的起步之地,如今該地區發展麵臨瓶頸。您如何看近期推出的《三年行動計劃》?
李明波:從過去一百多年的世界曆史經驗看,一些城市崛起了,與之伴隨的是另外一些城市衰落了。為什麼城市的發展會出現這樣的兩極差異?
我想根本的原因在於,城市發展的核心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城市治理的前提,沒有可持續發展所有的治理問題都會惡化,甚至發展成為危機。現在,中國的“城”越來越大,但是“市”越來越小。有城無市,大城小市,都是普遍現象。城市是由“城”和“市”兩部分組成,“城”是結構和物理空間,“市”是經濟交易和社會生活空間。但現在的城市治理構架下,“城”越來越大,而“市”的空間被嚴重壓縮,甚至被治理掉了。
曾幾何時,西區承載著廣州城市發展的諸多榮耀。這些年來,西區的產業後勁不足、用地低效,被廣州其他區域的高質量發展甩在身後,甚至逐漸“邊緣化”。每當人們提及廣州開發區西區,大家不約而同對其印象約等於美國汽車城底特律衰敗的街區和老破舊的工廠。
令人欣喜的是,《三年行動計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那就是“市”得到了高度重視,老城區有望煥發出新活力。
問:如何避免老西區陷入美國底特律那樣的城市衰落?您認為《三年行動計劃》有哪些亮點?
李明波:我認為《三年行動計劃》有兩大亮點。
第一大亮點就是從“市”入手,通過打造優質的人居環境,進而達到吸引人才和人口聚集的效應。
我們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城市是人住的地方,人口是城市的基礎。任何地方,如果人口一旦萎縮,大城市肯定萎縮。城市是優質資本、優質技術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和活動平台。人才指標比其他所有的指標更為重要。資本來了,人才不來,那資本可能是套利來的。人口也是生產力。今天,在世界範圍內,城市和人口之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西區如何能讓老城市煥發新活力?《三年行動計劃》打造了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城市生活環境,包括10公裏生態愜意的濱河碧道,8公裏的生態翠環,還珠江於市民,為老西區的居民提供足夠的親水空間。縱觀世界範圍內的人才集聚高點,普遍都擁有一個足夠的親水空間,無論是紐約、東京、倫敦,還是上海、新加坡、中國香港,類似的親水空間都極大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質。
第二大亮點是《三年行動計劃》強調以人為本,產城一體,人是城市發展的核心。
過去我們很多的城市規劃過於強調技術因素,例如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監控,而忽視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感受,也因此無法預見城市發展的方向。過去二十年裏,智慧城市是城市規劃和設計的主導模式。但是在尋求技術解決方案的過程中,它往往忽視了人的重要性。城市生活中的長時間通勤讓人筋疲力盡,交通也對能源消耗、空氣汙染、健康等帶來極大挑戰。
巴黎城市規劃師卡洛斯·莫雷諾是“15分鍾城市”概念的初創者,他強調“15分鍾城市”。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城市規劃新理念,希望通過規劃使每個人都能在15分鍾的步行或騎車範圍內即可滿足日常生活一切之需,包括工作、家庭、商店、娛樂、教育和醫療。《三年行動計劃》強調的產城一體,讓我看到了“15分鍾城市”理念在中國落地的可能性。
問:《三年行動計劃》希望用三年時間實現西區的振興,讓產業、企業、就業都能重新向西區聚集。您認為黃埔區還需要關注哪些方麵?
李明波:這個問題很好,城市從衰敗走向新生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容易被忽視,那就是城市的“宜育”問題。
亞洲的城市化模式,往往意味著低生育率,城市規模越大意味著城市的生育率越低。當前,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人口結構也在發展重大而顯著變化,如何製定出更加合理政策促進城市“宜育”,也成為中國各個城市規劃和發展戰略共同麵臨的挑戰。
因此,我們在製定城市規劃和發展時,必須要增加一個新內容,如何通過城市規劃提高城市育齡人口的生育意願,這也是關乎未來城市衰落與重生的關鍵因素。
西區小檔案
西區地處珠江、東江兩江交彙處,占地麵積9.6平方公裏,是廣州開發區的發源地,於1984年正式開發。2024年,迎來西區建設40周年。
西區以全區2%的土地麵積,貢獻全區10%以上的經濟效益,是支撐廣州製造業倍增計劃的實體產業高地。截至2022年末,該地區規上工業總產值939億元,創近五年以來最高值,占黃埔區工業總產值11%。綜保區進出口總值275億元,同比增長近65%,增速位列全市綜保區第一。
據統計,目前西區集聚企業超過3500家,2022年規模以上企業近590家,形成了精細化工,食品飲料兩大支柱產業集群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集群。以寶潔、安利、百事、美讚臣等為代表的世界500強在西區累計投資企業77家,經貿關係涉及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32個國家和地區。西區所在的夏港街也是黃埔區跨國企業500強最集中的街道。
■專家寄語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規劃一所所長何冬華:
對標國際成功經驗推動規劃落地
西區的振興之旅,不僅是一場麵向區域新競合格局的自我革新,也是老開發區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要了解西區、振興西區,既要從曆史的眼光看西區,更要從發展的眼光看西區,找準西區未來發展的關鍵。
隨著“黃金內灣”的機遇崛起、廣州南拓東進骨架的不斷延伸,西區也將趁勢開啟灣區時代的振興篇章。對標世界一流濱水智城,廣州開發區人應當拿出當年“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攜手廣州東部樞紐中心,全麵擴大開放,彰顯老開發區的沉穩氣質和改革開放先行地的卓越氣魄,爭當“黃金內灣”上灣的橋頭堡。
■廣州開發區創業史
兩萬元到千億製造大區
廣州開發區對自身30多年發展經驗曾以三句話總結:“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長、因創新而強”。自誕生之日,敢闖敢拚的改革基因便深入廣州開發區的骨髓,開荒劈路、韌性生長,它為下一步的轉型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改革而生階段(1984年)
1984年4月26日,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次籌備工作會議召開,選址、規劃、報批等各項工作迅速展開。
開發區最早的規劃方案之一,包括現在黃埔區的大沙地和文衝船廠、石化廠、黃埔電廠等大型國企,麵積58平方公裏。最終確定的規劃範圍,北麵以橫滘河為界,南至珠江和東江交彙處,包括珠江中的大蠔洲島,麵積9.6平方公裏,即現在的西區,相對封閉、易於監管。
經過緊鑼密鼓的規劃報批和吹沙填土工作,1984年12月28日,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奠基成立,3000多名中外賓客到場祝賀。廣州開發區近40年的輝煌曆程由此拉開序幕。
開放而長階段(1984年-2002年)
在1984-1992年的起步階段,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首先引入了寶潔、箭牌等一批技術檔次高、投資規模大的龍頭性外商投資項目,積累資本、人才和經驗。
1992年春,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後,改革開放進入新一輪高潮。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逐步開拓發展空間,從最初的西區開始,擴容到了東區、永和經濟區,並且成功設立了廣州保稅區、廣州出口加工區。
從1998年到2002年,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別與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州出口加工區、廣州保稅區合署辦公,實行全國獨一無二的“四區合一”型管理體製,統稱“廣州開發區”,開始步入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
這一階段,廣州開發區走向歐美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服務業,引進資金密集型大型外資項目,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最密集的區域之一。
創新而強階段(2005年至今)
2005年,經國務院批準,在廣州開發區基礎上,整合周邊農村地區,設立蘿崗區。2010年,廣州開發區與新加坡合作共建的中新廣州知識城奠基,廣州開發區全力打造“兩城一島”(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廣州國際生物島)三大戰略性發展平台。
2015年,新黃埔區掛牌成立,整合原黃埔和蘿崗兩區優勢資源,與廣州開發區深度融合發展,全區麵積484.17平方公裏。2022年,該區GDP突破4300億元,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超8800億元,綜合實力穩居全國經開區第二、工業百強區前三。
成立之初的多個第一
廣州開發區的發展曆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奮鬥史、創業史。開發區成立之初的多個第一,深刻詮釋了廣州開發區先輩們敢闖敢試、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創業精神。
廣州開發區的第一筆辦公經費為2萬元。
廣州開發區購置的第一批財產,是10張辦公桌,每張單價是37元,劣質木頭做的、俗稱“一頭沉”的辦公桌;第一筆開支是370元。當時小組隻有9個人,預多一張桌子是準備給後來者用。廣州開發區就是這麼開張的。
廣州開發區是廣州市第一個印製並使用名片的單位。
廣州開發區還沒有正式奠基,就已開始著手招商。由於開發區是新鮮事物,引起了港商極大的興趣,眾多的客商前來洽談。廣州開發區第一次赴港招商簽訂的第一批項目有7個,全部是港資項目。
廣州開發區曆史上第一個簽約動工的項目,是香港南海洋行投資、位於開發大道與誌城大道交界處的雲海加油站。
1985年2月14日,廣州開發區在《羊城晚報》上刊登招聘啟事,首開廣州先河麵向全社會招聘人才,前後招聘兩批共約180人。開發區建區初期調人進來很難,不能靠組織的調配,隻能靠“誌願軍”,所以才引發了向全社會公開招聘的做法。
廣州開發區在全國率先實行了土地有償出讓製度,開辟了土地轉讓和成片開發的先河,被各地競相仿效,最終推動國家從法律層麵放開了對土地轉讓使用的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