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城市規劃大“骨架” 支撐發展能級攀“高峰”
綠意盎然的九龍湖是中新廣州知識城最大的人工湖,作為知識城核心區的精華部分,未來,環九龍湖片區將成為知識城未來的CBD。
4月23日,廣州市黃埔區召開中新廣州知識城高質量發展規劃建設戰略谘詢會(下稱“規劃谘詢會”)。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新加坡墨睿設計事務所董事長劉太格、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會長潘安等多名頂尖城市規劃、建築大師相聚在知識城鳳凰湖畔,共同研討知識城未來的規劃藍圖。
自2010年奠基以來,知識城從8.08平方公裏起步,逐步擴容提質到232平方公裏,由當年的阡陌農田、偏遠郊區,逐步蝶變成為產城融合、職住平衡、交通便捷、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新城。本次戰略谘詢會,進一步指引知識城城市發展方向、強化城市綜合功能、提升城市競爭力。
●灣區時報記者 鄭嘉俊 範敏玲 何瑞琪 通訊員 林惠珊 溫晶晶
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現代化新城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個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知識城發展之快有目共睹,在第一個10年曆經兩次擴容的知識城以令人驚歎的速度蝶變升級。
當天上午,專家一行對知識城進行調研,參觀了知識城國際生物醫藥價值創新園、環九龍湖核心經濟帶、南起步區鳳凰湖規劃建設情況。
“十三年前,我參與了知識城的規劃設計,中途有很多年沒有再來過。這次來,感受到知識城的發展速度非常快,這是我當時做規劃設計時沒有預測到的。”新加坡墨睿設計事務所董事長劉太格是知識城規劃設計的參與者,時隔多年再到知識城,他驚歎於知識城的飛速發展。
當下,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共識,知識城迎來新一輪黃金發展期,有必要以高水平國土空間布局為支撐,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積蓄更強動能。
在當天的規劃谘詢會上,專家紛紛提出,要以“人”為尺度,打造更加宜居宜業的環境。基於知識城科研人才集聚程度,需要進一步分析人群的居住、交往、發展需求,從年輕人友好轉向全齡型友好,讓城區的尺度更加人性化。
知識城內有三山(帽峰山、福和山、油麻山)和兩湖(鳳凰湖和九龍湖),資源稟賦十分優越。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建議,廣州已形成海洋文化的承載地,還可建設以山丘成型的文化依托。知識城著手做“山”的文章,是獨一無二的資源優勢。
據悉,黃埔區將探索協同相鄰四區,聯動知識城及周邊四鎮,共同構建“1+4”產業體係,實現片區高質量發展。這也關乎到產業布局、交通路網等全方位的對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建議,城際軌道建設是培育區域門戶的最好機會,需要做一次比較客觀的評估,謀劃好知識城的功能布局與交通建設的關係。
曆經十多年的發展建設,知識城整體城市格局基本成型。現場的討論角度,已經從大尺度城市開發漸漸轉向小尺度精細化設計,建議知識城可從定位、結構、空間、交通、品質和基礎六個方麵不斷優化提升,以高水平規劃助推高標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環九龍湖打造“一芯兩環一廊兩軸”
中新廣州知識城開發建設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鄭勇在會上介紹,環九龍湖地區的規劃範圍麵積為446公頃,城市建設用地麵積為272公頃,其中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35公頃,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37公頃,居住用地18公頃。根據設想,未來,片區可安排就業人口約6萬-8萬人,居住人口約1.2萬-1.6萬人。
環九龍湖片區將打造成水聚成湖、圍湖築心,活力成環、組團發展的“一芯兩環一廊兩軸”複合功能結構。其中,“一芯”即湖心千年文化島,“兩環”為濱湖風光環、望湖共享環,“一廊”為中央山水金廊,“兩軸”為黃田河生態軸、美玉河活力軸。
在總體規劃理念基礎上,如何塑造特色鮮明、適宜得當的城市界麵?
鄭勇介紹,目前形成了“山湖主輔搭配”的城市軸線設計意向,重點突出環湖界麵,適當強調中軸,有效突出城市核心亮點。匹配九龍湖開發建設強度需求,濱湖一線高強度開發,中軸兩側中低強度開發,強調構建中軸與濱湖的空間聯係,為豎線條為主的城市界麵構圖增加橫向元素,使城市形象更加豐富多彩。
城市中軸形態塑造方麵,規劃意向提出,整體形態應鮮明突出且高度一體化,具備完整的、與周邊山水基底和兩側地塊,實現緊密互聯互通的山水走廊,滿足萬人大集聚的空間需求,有效解決節點交通組織,具備重要的景觀價值和特色功能。
保護和弘揚好陂頭嶺遺址文化
曆史文物保護也是環九龍湖片區規劃設計中的重要部分。
位於九龍湖中心的陂頭嶺遺址公園,保存有嶺南地區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封土保存最為完整的高等級越人墓地,遺址本體保護範圍約9900平方米。
本次谘詢會上提到,在構建島城關係設計中,有必要保護和弘揚好陂頭嶺遺址文化。在陂頭嶺遺址公園設計提升構想中,提出通過“退台式”的設計加強對遺址公園保護,通過“天圓地方”的形態特色,強化中國傳統韻味的表達;通過環形坡道,創造起伏的空間體驗,並連續設置多元化的展陳空間,全麵展示陂頭嶺遺址的文化內涵;通過水底隧道往返市民廣場,實現獨特的時空、景觀變化體驗。
目前,九龍湖環湖地塊與九龍湖湖麵存在2至16米的高差。為實現環湖地塊與湖麵景觀的自然銜接,進一步突顯現代化新城的風貌特色,據介紹,對於環湖景觀的整體功能定位,目前暫擬定多功能的人才公園、保持大湖麵,以及多層次的生態綠城,以堤、橋圍合湖麵兩個方向。
知識城形成哪些規劃經驗?
從借鑒新加坡先進的經驗,到融入嶺南文化元素,到引入城市智慧應用……在知識城,能看到不一樣的現代化格局——
綠色建築率達100%,知識城南起步區獲評華南首個國家三星級綠色生態城區。
自動駕駛便民線在路麵跑起來,車路協同的智慧交通“新基建”駛入快車道。
聚焦“知識創新”和“生態宜居”,逐步縮小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比例,提升商業服務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比例,逐步從產業新城轉向綜合性新城。
宜居方麵,借鑒新加坡鄰裏中心體係建設經驗,實現居住區100%公共服務配套。
宜遊方麵,依托優越的山、水、林、田、湖生態,營造“三山相擁,城景交融”的山水新城、公園城市景象。
知識城與世界銀行合作打造綜合性降溫方案,將主要指標納入地塊出讓規劃設計條件,在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建築設計方案報建階段進行微氣候仿真模擬,評估測定降溫效果。這體現出對規劃嚴肅性和約束性的尊重。
專家觀點
知識城過去的建設目的是搞項目,現在發展成一座居住的城市,它要吸引人,就要有更加完善的居住環境。基於此,規劃布局、城市係統應做得更加合理化。新加坡在花園城市方麵有相當多的經驗,可以和知識城分享。
一個城市的建築就像合唱團的團員,團員音色各有特色、相互協調,合唱團的音樂才更好聽。未來,把城市的功能係統、路網、設計做好,建設整體協調的建築群,比打造標誌性的建築作用更大。
——新加坡墨睿設計事務所董事長劉太格
經過十年的建設,知識城的城區功能、企業機構基本發展成型,但建設模式還有待改進。我們既要有享受自然的空間,也要有提供交往的空間,要把園區建設模式轉向城市建設模式。
新城和老城相比,要靠新的供給才能吸引人、留住人,城市的多樣性和多元化越來越重要。精英人才在這裏聚集,城市規劃中要更多地關注人群的生活、發展、體驗、交往等需求,把人的需求分析清楚,從年輕人友好轉向全齡型友好,讓城市的尺度更加人性化。
此外,也要注重保護與開發的平衡,留下的村莊不要碎片化地當作文物保護地,要讓它們和城市發展形成有機整體。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
建築離不開自身地域、文化和所處的時代,要做到人與自然、科技與人文融合,要體現中國式的建築。知識城是一個現代化的花園城市,在規劃建設過程中解決交通便利問題,不追求形式,多點自然感受,讓周圍的環境更加優美。
——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
知識城位於廣州東北部,整體是在非常大的自然環境容量下發展起來的,是一片麵向未來的沃土。從城市的東進戰略來看,知識城恰恰位於城市的東邊,是人城高度融合、環境容量大、多元化交融的地方,也是城市現代要素非常集中的地方,這是知識城的基本地理條件和地理特征。
——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會長潘安
知識城有湖有山,規劃應該充分考慮到自然環境,環九龍湖片區“一芯兩環”的規劃,呼應了周圍環境,結構清晰,在綠色生態方麵值得肯定。從天際線來講,設計可以考慮到從中軸的兩側,建築高度逐漸降低,這是比較有效果的做法。
——廣州市設計院顧問總建築師郭明卓
環九龍湖的基本構建是有山有水的生態網絡,這也是知識城非常重要的資源。環湖軸線是對城市視覺通廊的一種設計,公共設施空間應打造有全天候有魅力的空間體驗。
建議對規劃進一步梳理和優化提升,突出中新合作,借鑒新加坡的城市發展理念,發揮低碳綠色、城市降溫、未來城市、設計標準、管理機製等方麵優勢。
——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築師陳雄
關注原山水格局的保護,集中考慮天際線與開發強度、高度等體量關係。同時,建設開發強度可圍繞站點,依托軌道交通,解決大量的人流聚散,提升商業價值和使用效率。
——廣東省注冊建築師協會副會長冼劍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