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時13年,中新廣州知識城闖出一條知識經濟牽引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中新廣州知識城正奮力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 李劍鋒 攝
■編者按
近期,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時隔九年訪華,首站選擇廣東廣州,再次到訪國家級雙邊合作的標杆項目中新廣州知識城。
為何是中新廣州知識城?中新廣州知識城的能量,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分量。
奠基十三年來,知識城從123平方公裏擴容至232平方公裏,規劃人口擴張至100萬人,實有注冊經營主體數超2.45萬家,注冊資本近6248億元。
引進戰略科學家28名,集聚高層次人才超1300名,總量位居全市第一。
近三年固定資產投資、規上工業總產值、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速分別達19.94%、50.92%、32.23%,高質量發展態勢強勁、韌性十足。
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先行區、試驗區、功能區、示範區。2020年獲國務院批複《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下稱《總規》),將其定位為“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
在《總規》的引領下,知識城正不斷提升國家級平台的顯示度、集中度,“灣區創新策源地”加速釋放新動能,“知識創造新高地”跑出發展加速度、“國際人才自由港”迎來人才集聚期,“開放合作示範區”打開國際知名度。
但知識城的使命不止於此。當前,中新關係提升為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夥伴關係。知識城這片具有特殊戰略意義的土地,對其進一步發展的謀劃,不僅要放到特別的曆史時空和國家大局中思考,更應始終在空間上置身全球、在時間上瞄準未來,主動擔起國家戰略使命:
對內,服務新發展格局,帶動全省高質量發展,並成為關鍵核心領域自主創新的“策源地”,成為製度性開放和深層次改革的“新高地”;對外,則成為一麵更具實力和說服力的“窗口”,更好地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詮釋者”。
未來,知識城將以打造中新高質量合作新樣板為目標,攜手新方共同提升科技創新能級、現代產業量級、開放合作層級,推動兩國合作再上新台階。由此,知識城才能真正發揮出打開局麵、占據主動、帶動全局的戰略作用。
這是一場新的跨越,也是一次新的出征。
今日,南方日報推出“聚焦中新廣州知識城”特別報道,通過走訪知識城生產一線,捕捉生活一域,對話智囊一組,全方位呈現知識城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州實踐提供更深層次的標杆和樣板。
統籌:陳思勤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吳雨倫 劉珊 傅鵬 王一晴 陳思勤
知識經濟成色十足
挑起大梁的現代產業集群,是知識城裏的“知識命脈”。
驅車沿著九龍大道行駛,一座座嶄新的樓宇、園區屹立兩旁。13年時間,足夠崛起一座產業新城。從荒地造城到產業集聚、人口激增,這是中新廣州知識城的生命張力使然。
就在幾天前,全球製藥巨頭瑞士龍沙集團將其建企125周年慶典,辦在位於知識城的龍沙生物技術工廠裏。這座於2021年5月投入運營的工廠,2022年產值便已超數億元。
在知識城投資設廠,龍沙生物技術業務全球總裁Jean-Christophe Hyvert坦言,“這讓今天的龍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活力。”
百濟神州、諾誠健華、康方生物、恒瑞醫藥等世界知名生物醫藥項目組成強大“朋友圈”,在知識城蓋起連片廠房,龍頭企業落地一座城,帶來了“產”的集群發展。
今年2月,廣州市一季度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動工,投資百億、產值百億的孚能科技項目在知識城正式開工,將建設年產能30GWh動力電池生產基地,知識城搶灘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步伐正在加快。
曆經13年發展,知識城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力打造“三集群兩高地”,籌建產業項目154個,預計達產產值超5500億元,在國際上打出知名度,引力效應愈發強勁——
在生物醫藥產業方麵,百濟神州廣州生物藥生產基地二期工廠已竣工,三期工廠完工後總產能將達到6.4萬升,未來產能有望達到20萬升,將打造成為亞洲最大的大分子生物製藥基地;康方藥業自研的全球首創新藥開坦尼是全球第一個獲批上市的腫瘤雙免疫雙特異性抗體新藥,也是中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雙特異性抗體新藥,填補了全球腫瘤雙免疫雙抗的空白,也填補中國晚期宮頸癌免疫治療藥物的空白,是廣州市、廣東省乃至中國生物製藥產業上零的突破。
在集成電路方麵,粵芯半導體建成大灣區唯一一條量產12英寸晶圓產線,集聚烯灣科技、深南電路、創維、興森快捷等上下遊企業80多家,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設計—製造—封測—應用”全產業鏈條,達產產值將超700億元,助力廣東打造全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
在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方麵,知識城聯合百度Apollo啟動運營全球首個自動駕駛服務平台,落地中國最大規模的智能網聯應用,小鵬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智造基地開始試生產,預計年產能可達12萬輛。
一個數據值得細品:知識城在全市率先將研發投入強度提高至6%以上。這已遠高於深圳、上海兩座科創城市。
誠然,高新產業紛至遝來,繞不開科技創新,這讓知識城不僅有產業,還有“知識”。
百濟神州、康方生物等創新藥企分別推出一批世界級“拳頭”產品,填補中國本土創新藥出海等多個領域空白;5G濾波器建成國內首條6寸一體化IDM產線,年產能可達10億顆,解決濾波器“卡脖子”問題;航空輪胎動力學大科學裝置、世界氣象中心大灣區分中心、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恩士迅大灣區新技術交付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轉化平台在知識城建成落地……
近年來,知識城以百濟生物、粵芯半導體、小鵬汽車等百大產業龍頭項目為牽引,加速培育壯大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中國納米科技能力最強的產業化高地、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最高地,引領廣東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升級。
知識城如何擦亮“知識經濟”底色?從其全力打造的三大產業集群,大抵能窺見一條知識密集型的產業發展之路。
全球人才心之所向
城市競爭力來自創造力,而創造力的前提,是對“人”有足夠的吸引力。
“尊重人才”“城市氛圍和新加坡越來越像”“找到‘家’的感覺”,如今走訪知識城,越來越多的創新創業者如此評價。
“完全沒有‘水土不服’,幾乎是無縫對接。”在知識城工作約一年,來恩生物醫藥首席執行官彭曉明驚訝於這裏與新加坡工作氛圍的相似,甚至他在兩地的辦公點附近,都有一家叫做“Launchpad”的創新創業空間。
熟悉的環境讓彭曉明快速融入知識城,全心全意專研用TCR-T細胞療法治療肝癌,建設創新藥物研發及生產基地項目也穩步推進。
從新加坡到知識城,創新創業“無縫銜接”這一直觀感受的背後,是知識城以人才創新創造的“無形資產”——知識產權為主線,全方麵優化發展軟硬環境。
在聚才政策上精準發力,知識城出台“國際人才自由港10條”等攬才政策達20項,全省首創10億元人才引導基金。
在成才平台上精準布局,全國首個海歸小鎮鳳凰穀海歸中心、全市首批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世界500強企業家俱樂部等高端聚才平台,總有一處匹配前來尋覓機遇的創新創業者。
在留才生態上精準服務,國際人才自由港是不少全球人才對知識城的“第一印象”,全國首個海外人才創新創業“零跑動”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讓人才從生活到工作都少操心、安心創新創業。
今年3月,新果農業科技總裁、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分子學博士鮑晟傑慕名來到知識城,他的挑戰目標是用一顆種子撬動百億市場。
“目前中國夏季草莓市場是空白狀態,預計有200億元的體量。”鮑晟傑表示,該公司擁有世界領先的種苗研發技術與團隊,運用全球首創技術,基於先進的基因組學種植所研發出的耐高溫短日照夏季草莓等新型品種已推廣至新加坡許多酒店及餐飲集團,未來將在中國建立全球最先進的分子育種平台與基於基因組學的精細種植數據庫,並拓展到蔬菜、園藝作物、牧草等多個作物類別。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知識產權保護一直是行業難題,而鮑晟傑放心來到知識城,是對這裏知識產權保護體係的信任。
作為全國唯一獲國務院批複開展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的區域,中新廣州知識城在全國全省推出20項知識產權改革首創清單,聚集專利導航、保護、創造、服務、轉化等知識產權服務企業300多家。
尊重創新就是尊重人才。解決了人才的後顧之憂,每一位創新創業者愈發敢想敢做,都朝著全球一流大步邁進,智力成果越發豐碩。目前,知識城專利申請、授權及PCT國際申請等創新指標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以上高速增長。
引人留人,也在創新創造中培育人才。
“企業出題,學校答題,我們以項目製的方式培養人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從思說,他們已經建立了校企聯合實驗室14個,除了知識城的企業,更有來自大灣區各地的企業,目前就有10多位畢業生直接落戶黃埔工作,實現學校到企業的無縫對接。
信心比黃金更寶貴,隨著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有機銜接,全球人才越來越堅信,知識城就是離成功最近的地方。
“國際範”寫在大地上
“莫比烏斯環”橫跨九龍大道、一顆11億克拉“知識鑽”、拔地而起的“三葉草”……在知識城,目之所及,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城市麵貌日新月異。
中新廣州知識城之變,是場對未來智慧城市的探索實驗。自奠基以來,知識城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對標新加坡“花園城市”的規劃思路,營造“城在林中、山水相望”的新型城市形態,知識城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城市氣質,實現從阡陌鄉村向現代化新城的破繭蝶變。
紅瓦黃牆,頗具南洋特色,在中新廣州知識城的中心地帶,一座現代化校園頗為吸睛。
這是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聯屬學校——廣州新僑學校,也是唯一一所由華中國際學校共同管理的新加坡境外學校。
該校外籍老師占比30%以上,新加坡老師在外籍老師中所占比例近40%。2021年9月,該校迎來了第一批學生。2022年5月,該校正式獲批成為廣州市教育國際化窗口學校培育創建單位。
伴隨著新學校落地,知識城正打通一條條通路,不斷拓展向外通道。
科學城與知識城最快13分鍾可通達;30分鍾通達廣州中心城區、機場、高鐵站、港口通勤圈;開展跨境直升機服務,實現直升機航線30分鍾直飛港澳、1小時連接大灣區主要城市的交通圈……
當前,知識城正構建“南北貫通、山海相連、東西合璧、互聯互通”的交通路網格局,基本建成8條軌道交通、7條高速公路、7條城市快速路。
一座城市的風範和氣質,在細節之中更見深刻。現代社會對城市空間的品質、美感有著更高要求。小到一個路燈,大到一條路,都亟待引入更精細化的城市建設和治理思路。
很少有人知道,在知識城的九龍大道上,部署有西電廣研院參與研製的雷達。該設備可以擺脫天氣和距離的影響,長距離跟蹤監測車輛駕駛信息。
“結合道路攝像頭對車輛的常規監測,我們可以通過雷達數據,實現對公路的優化管理以及助力未來自動駕駛落地。”西電廣研院智慧交通研究中心主任陳睿說。
目前,知識城正搭建智慧城市底座框架,構建麵向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的智慧交通新基建CIM平台,推廣智能化主幹道路燈、無人駕駛智能環衛車等,加速構建智能控製、全麵感知的智慧交通新形態。
不難看出,知識城離精細化、品質化、國際化的創新之城越來越近,以產城融合為目標,現代城市的新典範也漸漸從圖景變為現實。
開放新局再上能級
觀察中國開放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活力,知識城是一個特別的窗口。
在中新智慧園的中新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處處透著中新合壁的細節:
在2500平方米的科創空間裏,生命樹理念造型書架、弧形地麵的雙龍戲珠設計、新加坡年輕人喜愛的咖啡吧社交場所、可立馬躺下休息充電的膠囊太空艙……兼具中式建築“榫卯”與新加坡“娘惹風”的文化碰撞閃爍著火花。
“我從新加坡學成歸來,這裏讓我感覺到創業的活力。”
“我來自澳門,澳青部落的運營理念適合我們業務的發展。”
“我來自香港,知識城在大灣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可以讓我們更高效地拓展業務。”
在中新智慧園、澳門青年人創新部落,來自海內外的人才潛心技術研發、開拓產業化道路展現一幅生機勃勃的創新創業圖景。
火花閃耀中,知識城的開放合作之門越開越大。這裏不斷深化中新合作機製、提升製度型開放水平,用13年發展時間成功打造創新合作新典範,中新兩國國家級的合作項目在知識城全麵開花,“新加坡企業來華投資首選地”品牌越來越亮——
在生物醫藥方麵,百吉生物建成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免疫細胞藥物商業化生產基地;全球領先的TCR-T細胞治療企業新加坡來恩生物計劃建設GMP細胞生產基地並作為中國總部;
數字經濟方麵,新加坡電信全資子公司恩士迅選址知識城設立大灣區創新科技交付中心,項目首期已啟動運營,將加快5G、數字孿生、區塊鏈等技術發展,構建跨境創新生態圈。
綠色發展方麵,與新加坡能源集團簽署協議,將以知識城九龍湖畔知識塔項目為起點,實施區域能源項目(包括供冷供熱)的投資、建設及運營,並逐步推廣至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範區等其他區域;
金融服務方麵,與新加坡交易所簽訂合作備忘錄,推動3家區屬國企發行多單綠色債券,累計發行規模達13.4億美元,深化與國際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知識產權方麵,與新加坡知識產權局國際事務機構簽署協議,共建中新國際知識產權培訓基地,實施國際化人才專項培養計劃,建設國際化人才培養體係,助力知識產權人才積累國際合作經驗,提高國際合作能力。
截至目前,知識城已集聚凱德集團、新加坡能源集團、星展銀行、恩士迅新加坡四大國企力量,深度鏈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大學、科技研究局(A*star)三大研究院等頂級創新資源,構建起新加坡在華最大的科教創新矩陣,總投資超180億人民幣。
這座國際合作新城,對外開放的眼界和心胸遠不止於此。
知識城堅持高水平“引進來”,在全市率先將商事登記延伸到以色列等“一帶一路”沿線,業務辦理時間從1個多月壓縮至9天半,並打造了瑞士龍沙、卡爾蔡司等中歐產業合作標杆項目。
同時,知識城還建設了服務網絡覆蓋六大洲的海外知識產權保護平台,發動326家科技型企業開設FT賬戶,累計結算資金66億元、融資5.5億元,進一步暢通和拓寬科創企業境內外融資渠道。
一連串成果的背後,是知識城對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堅定不移——即使遇到風險挑戰,有時甚至風高浪急,但在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道路上,這座知識新城絕不輕言放棄,更不逃避退縮,而是要堅定不移地深化中新戰略合作,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開開放合作新格局。
這塊年輕活力而又功力深厚的“試驗田”會書寫出怎樣的“故事”?這是值得萬眾期待的事。
(南方日報 20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