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區曆史文化保護傳承中心、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埔工作站在廣州實驗中學揭牌成立。 張成 攝影
學生在現場體驗文物拓印、文物修複。 張成 攝
學生可以參與文物修複和文物鑒定,甚至還有機會真正參與考古田野發掘……2月6日上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埔工作站、黃埔區曆史文化保護傳承中心在廣州實驗中學揭牌成立。據悉,這是全國首個校園考古工作站。該工作站位於中新廣州知識城,與廣州實驗中學合作共建教學實踐基地,將通過“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協同育人,積極展示傳播黃埔豐富的考古成果,打造大灣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黃埔樣板”。
首創實體綜合性區級文物保護平台
據了解,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埔工作站、黃埔區曆史文化保護傳承中心建築麵積約900平方米,是全市第一個實體化運作,集考古資料研究、整理、修複、展示研學和交流互動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區級文物保護研究平台。
“成立該工作站,就是要發動社會力量,特別是教育部門一起聯動來做好考古成果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將其轉化為社會公共資源、教育教學實踐資源。”廣州市考古研究院院長易西兵表示。
該工作站首創政、校、研三方合作,在國內考古文博界、教育界都是一次創新與探索,為雙方利用文物資源深度開展教育教學合作創造了良好的契機,也為館校合作工作搭建了更為廣闊的平台。
黃埔區副區長何宇鴻表示,工作站的成立是市區聯手、文教融合,在文化研究和展示領域的全新謀劃,將有效實現考古“破圈”“突圍”,以豐碩的考古成果啟發、滋養孩子們的心靈,講好黃埔故事。
“工作站與我們廣州實驗中學也合作共建教學實踐基地,學生可以參與文物修複,文物鑒定。”據廣州實驗中學負責人劉金軍介紹,學生在學校就參與文物修複,文物鑒定,甚至有機會參與真正的考古田野發掘,通過項目式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技素養和人文素養。
開學思政第一課學考古
當天還舉辦了“探索未知 揭示本源——黃埔區重要考古發現概覽”圖片展,展出黃埔考古出土部分文物,並播放了陂頭嶺遺址考古紀錄片,全麵展現了近年來黃埔區考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學生們駐足觀看、嘖嘖驚歎,“原來我們黃埔的曆史這麼悠久,曆史在我們麵前活起來了!”廣州實驗中學初一學生王藝嘉說。
據了解,近年來,黃埔區的考古工作成績斐然,特別是在中新廣州知識城片區陸續發現了茶嶺、甘草嶺、沙嶺、欖園嶺、陂頭嶺等一大批具有極高曆史文化價值的考古遺址,對構建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發展序列殊為重要。這也是工作站選址於中新廣州知識城的意義所在。
揭牌儀式後,“穿越時空隧道,探尋曆史回聲”——廣州市黃埔區2023春季學期開學思政第一課活動正式開始。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易西兵研究館員以《走近考古》為主題,結合多年考古工作經驗,為黃埔區中學生講授“什麼是考古”“為什麼要考古”“怎樣做考古”等內容,受到了師生們的一致好評。
黃埔文物保護傳承工作出新出彩
“黃埔區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南海神廟、黃埔軍校享譽海內外,考古新發現層出不窮,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亮點紛呈。”廣州市文物局局長劉曉明說。
據了解,黃埔區的考古工作肇始於1954年原蘿崗區聯和街石馬村五代南漢昭陵的發掘,1965年又在蘿崗鎮暹崗蘇元山發現了春秋時期的遺址,從此正式拉開了黃埔區考古與文物保護的序幕,與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同頻共振。
長期以來,黃埔區秉承敢為人先、真抓實幹的精神,文物保護傳承工作走在全市前列。2014年,全國首創“文化遺產監督保育工作站”模式,引進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巡查監督管理;2020年,全國首創製定印發《黃埔區文化廣電旅遊局服務城市更新工作八條措施》《三舊改造涉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引》,提前主動介入指導、服務、監督舊改項目涉及文物保護工作,加強城市更新過程中的文物管理;2022年,全省首創“文化遺產檢察官”製度,實現行政執法權和司法監督權有機融合;2022年,在全市率先劃定公布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製地帶,完成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四有”檔案的製作工作,夯實文物保護基礎。
2022年以來,黃埔區全麵梳理曆史文化遺產家底,開展全區古屋、古道、古井等十類古遺存摸查和保護工作,采用“微改造”繡花功夫,最大限度還原曆史風貌,將現代生活與鄉土文化相融合,打造出九佛街蓮塘古村、南崗街融德裏、文衝街幸福裏等曆史文化遺存展示區,入選《小康》雜誌社評選的“嶺南文化傳承發展典範區”。
(許婉、孔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