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島碧道。資料圖片
神舟路口袋公園。受訪單位供圖
“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是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大的生態格局。圖為科學大道景觀。 李劍鋒 攝
近年來,黃埔區堅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老城市新活力建設要求,以尊重曆史、尊重文化、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為前提,依托山、水、林、園、路等生態基礎,內外兼修開展城市環境提升,留住綠水青山,留住美麗鄉愁,留住城市記憶,建設顏值和品位兼具的宜居、宜業、宜遊、宜樂的美麗黃埔。
目前,全區共800餘萬平方米市政公共綠化、40個城市公園、13個口袋公園、1個公共廣場、13.6萬株行道樹、4.7萬平方米天橋勒杜鵑、1.1萬平方米立體垂直綠化,構建綠色連城空間格局,打造“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山、林、城交融的宜居體驗。
實施生態保護,品質化提升公共空間
近年來,黃埔區推進道路、綠化、市政設施等公共空間全要素、品質化提升,構築城市綠色屏障。2021年,該區實現城區綠地覆蓋率約49.08%,其中建成區綠地率達42.84%,人均公園和開敞空間麵積約為21.2平方米,出門實現500米見公園,城市綠地質量和數量進一步提升。
該區按照科學、生態、節儉的綠色發展之路,規範開展綠化設計施工,更新完善綠化工作相關配套指南10餘項,穩步有序推進國土綠化行動。篩選出主幹道百餘條、交通路口40個,推進增綠植綠工作。
2022年以來,該區累計植樹1萬餘株,其中鄉土樹種8560株,占植樹總數的83.71%。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完成蘿嶺路沿線交通路口、開蘿大道與香雪大道交通路口、蘿平路與長賢路交通路口等7處交通路口渠化島綠化景觀優化;探索生態種植綠化方式,推進23處生態種植示範點。
此外,該區創新監管方式,率先引進第三方力量加強古樹名木的日常巡查、搶救和複壯工作。通過建立古樹名木電子地圖和24小時監控係統,對古樹名木生長環境、生長情況、保護現狀進行動態監測。對位於城市更新區重點關注的2869棵古樹,通過建設732台攝像機和3000個傳感器,做到了全覆蓋實時監管。
拓展綠色空間,實現出門見園轉角見綠
黃埔區充分挖掘本地紅色資源,將公園、綠地、廣場等公共空間納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係。目前,全區共有鐵軍精神公園、創業公園、為民公園、真理公園4處紅色陣地,設1條紅色特色公交,有軌電車1號線開通紅色專列,15條便民服務專線,公共空間成為傳承紅色文化、賡續紅色精神的黨建載體。
與此同時,依托“一岸雙軸三片”新型發展空間,將黃埔區嶺南文化、開發區創新創業精神等曆史文化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融合,精雕細琢公共空間,打造特色生態圈。
目前,黃埔區形成四大生態圈——南部沿著珠江黃金岸線,以黃埔公園濱江水景、牛山炮台愛國公園、文衝街幸福公園、紅山街文明公園、穗東街和諧公園等多個主題公園為核心,基本形成黃埔港生態圈;中部圍繞產城融合,以香雪公園“十裏梅林”、創新公園“四季花海”、創業公園櫻花林等主題公園為核心,基本形成科創生態圈;北部以帽峰山森林公園自然綠色屏障為軸,九龍湖公園、鳳凰湖公園等形成知識城生態圈;以“羊城最美綠道”為軸,串聯起攬勝園、疊翠園和水墨園構建生物島生態圈。
近年來,黃埔區品質化提升綠道,織密綠道網絡,目前全區共有綠道620公裏。係統完善騎行綠道、連廊、人行天橋建設,加強主幹道路、公園、綠地生態係統的連貫性和統一性,長嶺街道騎行綠道4.28公裏開放通行,全區建成30公裏風雨連廊,今年預計新增人行天橋7座。推動“13+3”體育設施建設行動,完成16個地塊的增設體育設施景觀概念方案設計,其中市民廣場、永順大道口袋公園已完成體育設施增設,甘竹山公園等4個公園正在施工中。
該區充分利用住宅小區聚集及人流集中區地塊、城市閑置綠地等區域開展“口袋公園”建設。今年以來,編製口袋公園景觀設計方案29個,建成神舟路口袋公園、魚珠智穀口袋公園等13個,暹崗口袋公園等6個正在施工中,正在加快推進塘口鼓文化公園、普暉社區公園等17個口袋公園的前期工作。
該區通過優化公園與城市邊界連接,38個公園“拆圍透綠”,最大程度還綠於民,實現“出門見園、轉角見綠”。在黃埔公園、香雪公園、創新公園、華聖公園、獅子嶺公園5個公園綠地草坪設置搭帳篷區域,讓公園綠地成為居民群眾家門口的花園、樂園。
(馮冬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