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是“穩增長”的重要抓手。近年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始終堅持與時代同行,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多重戰略機遇,圍繞“四區四中心”發展戰略,著眼“一岸雙軸三片”空間布局,堅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綠色發展道路,將綠色發展理念、低碳發展要求貫穿發展全過程,前瞻性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全方位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灣區時報 鍾飛興 馮冬枚
黃埔區打造濱水濕地,建立多元慢行係統,豐富市民出行體驗。受訪單位供圖
黃埔區在生物島推出的文遠知行自動駕駛便民線。受訪單位供圖
黃埔區持續推進綠色交通設施的建設,已建成開通有軌電車1號線。賈自豪 攝
南崗河科學城段 賈自豪 攝
神舟路口袋公園以“雲”為主題讓高新科技人才共享。受訪單位供圖
完善交通網絡,破解發展不平衡
發展之基,始於大道。
從黃埔老港海關碼頭東門出來,向北,即進入擴建一新的雙向八車道豐樂南路;向東1公裏,則是石化南路。
這兩條路,正是縱貫黃埔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創新大道與開放大道的南端起點。
從豐樂南路或石化南路出發,一路向北,可暢達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最終直抵黃埔北部與白雲區交界處。
黃埔區地理南北狹長,南北向交通聯係弱,一度成為製約各片區間聯動發展的瓶頸。2018年,黃埔區依托現有道路,謀劃改擴建成兩條雙向八車道的城市主幹道,命名為“創新大道”、“開放大道”。
“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是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大的生態格局。創新大道與開放大道由南向北串聯黃埔港、廣州科學城、廣州知識城三大經濟功能區,激活沿途的產業積澱、科學技術、知識產權等創新要素,將成為激發黃埔創新活力的紐帶。
隨著廣州城市中心的一路東移,開放大道與創新大道建成後,有望成為廣州交通版圖上的一條“新中軸線”,實現黃埔區南北三大片區全程快速化“半小時生活圈”。
這兩條大道的建設是黃埔區破解轄區內外聯絡不便、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縮影。
從開發大道、開創大道、開泰大道、開源大道、黃埔東路,到開放大道、創新大道、知識大道、九龍大道……過去十年,作為廣州東進的橋頭堡,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找準發展定位,立足“四區四中心”,以路為綱,持續推動區內片區之間的交通融合,推進城市擴容提質。
特別是原蘿崗與原黃埔區合並六年來,新黃埔區將道路交通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當成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問題的重中之重,加快推進建設“8縱8橫”的內部骨架路網格局,黃埔臨港經濟區、長嶺片區、永和片區和知識城道路建設不斷提速,持續增強城市主次幹路與高快速路的銜接。
隨著開放大道、創新大道、永九快速、東部快速等主幹路網加快建設,全區已基本形成“16快”的主幹路網結構。此外,黃埔臨港經濟區、雲埔工業區、西區等多個老工業區的交通設施持續更新完善。
截至2022年8月,黃埔引入2條城際鐵路、6條地鐵、建成有軌電車1號線,全區高速公路裏程共計約161公裏,區內607條市政道路、約626公裏通車運營,構建了30分鍾直達港澳,30分鍾通達機場、高鐵站、港口,1小時連接大灣區主要城市的立體交通體係。
十年間,隨著交通大動脈不斷延伸,黃埔區的城市版圖進一步拓展,科學城擴容7倍至145平方公裏,黃埔臨港經濟區構建“一核三帶多點”的高質量發展空間格局,助力新材料產業園、翟洞產業園等15個產業園區的建設全麵提速。
綠色引領基礎設施,提升老城新活力
十月的廣州,秋高氣爽、氣候宜人,黃埔區南崗河白鷺翩翩起舞,形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南崗河全長20多公裏,由源頭木強水庫一路向南,彙入東江北幹流。隨著水環境的持續改善,讓當地的生物鏈條更加豐富,成為水鳥“天堂”。
根據廣州市水務局10月21日通報,南崗河主河道共統計到鳥類68種,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有3種;南崗河源頭木強水庫,則統計到棲息鳥類46種。當中不僅有目前廣州各大水體常見的白鷺,還統計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褐翅鴉鵑、蛇雕、畫眉、紅喉歌鴝等珍稀品種。
南崗河為何能夠吸引眾多鳥類棲息?調查結論認為,南崗河的上遊位置,位於嶺南丘陵地帶。黃埔區在城市開發建設中,盡可能地保留當地的自然山體原生態,為遷徙鳥類中途停歇提供了條件。
但要讓本作為“移民”的遷徙候鳥在一處地方“流連忘返”,還需要更充分的條件。
這得益於近年來黃埔區大力開展水汙染治理,南崗河水質已提升至Ⅲ類水;良好水質搭配南崗河所具備的綠樹成蔭、植被茂盛、河道有深有淺等特點,有利於魚蟲繁殖;而淺灘和魚蟲繁殖,又為鳥類覓食提供方便,使得更多鳥類在南崗河流域棲息,讓南崗河成為“小鳥天堂”。
南崗河吸引的不止是水鳥的“天堂”,更是市民的“天堂”。已建成21.6公裏的南崗河碧道,成為沿岸居民的休憩打卡地。陳女士就常常到河邊碧道散步,晚上還會在岸邊的小廣場上跳舞。
“南崗河環境很好,綠道幹淨整潔,河水也變清了許多。”陳女士說,每次散步都能看到水中成群的魚兒。“魚兒多了,吃魚的鷺鳥也時常見到,整體生態有了很大的改進。走在這裏很舒服、很愜意!”
南崗河是廣州治水的縮影,也是黃埔區水環境治理的名片。
2016年全麵推行河長製工作以來,黃埔區以流域為體係、以網格為單元,通過控源截汙、自然修複、海綿建設等實行係統治水,將構建綠色生態水係網絡與打造高水平國家現代化創新城區緊密結合,探索具有嶺南特色的超大城市治水之路。
同時,該區以碧道建設為引領,統籌“陸地-河岸-水中”構建生態空間廊道,建設綠色生態駁岸,打造濱水濕地,建立多元慢行係統,全麵提升濱水空間人文、生態、功能品質。
十年來,黃埔區一直倡導綠色出行,持續推進綠色交通設施的建設,為節能減排固碳減碳做出積極貢獻。
目前,全區已建成開放30公裏風雨連廊、640公裏綠道、47公裏碧道,獲批全市首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其中,以軌道站點為核心,黃埔區沿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布局構建15分鍾風雨連廊係統,為群眾出行提供遮陽避雨功能,極大地改善了慢行出行體驗。
同時,該區在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思路引導下,構建綠色生態碧道網絡與打造高水平國際化創新城區緊密結合,探索一條水、產、城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南崗河水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就是黃埔區“以水興城,產城融合”的真實寫照。
依托優質的水資源和健康宜居的水環境,目前南崗河沿岸吸引了眾多高科技人才,孵化了上千家科技企業,流域內約1300多家大中型企業和黃埔實驗室等8個國家級創新產業園入駐,成為廣州東部最具活力的科技創新帶。
2022年5月,南崗河從廣東眾多河湖當中脫穎而出,作為廣東唯一的河湖入選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建設項目,開啟了為期一年的幸福河湖建設新征程。
精雕細琢綠色空間,打造特色生態圈
曲徑通幽處,林深綠意濃。在黃埔區文衝街道石化路西側榕溪穀,一株株高山榕樹亭亭如蓋,煥發著勃勃生機。
榕溪穀,前身為大沙防護林帶,原址有眾多高山榕生長,林下空間開闊,景觀視線良好。現有景觀區域未設計觀賞園路及休閑配套設施,生態價值、景觀價值、休閑價值發揮不足,群眾參與度不高,利用率和影響率較低。
有鑒於此,黃埔區巧用榕溪穀原址樹木構建主景點,充分發揮本土樹木景觀和生態作用,將榕溪穀建設成為以榕樹為主要觀賞景觀的主題口袋公園。
榕溪穀主題口袋公園,隻是黃埔區近年來拓展綠色公共空間的一個案例。
近年來,隨著環境品質不斷升級改造,黃埔區有越來越多的口袋公園在家門口出現,逐漸成為人們休憩、社交、鍛煉的好去處。它們猶如城市建設的點睛之筆,把城市的角落變成了詩和遠方。
2021年初,黃埔區住建局與各街鎮通過2個月時間的實地考察、摸查走訪及座談研究,選定住宅小區聚集及人流集中區、古樹大樹群落區、城市低效綠地區等特征地塊約30個,結合土地使用情況,編製口袋公園景觀設計方案29個。
這些口袋公園的建設與選址點的自然風貌、人文環境相適應,各具特色。
比如,住宅小區聚集地塊以服務社區居民為主要目標、增設休閑健身設施為主要建設內容,力求創造休閑娛樂的景觀空間;古樹大樹群落以保護古樹和城市樹木為主題,強化古樹保護工作;城市低效綠地,則著重融入曆史文化風貌,突出本土特色和文化氣息,打造社區文化主題的口袋公園。
截至目前,黃埔區已建成龍湖街黨群服務中心口袋公園、奧園口袋公園、神舟路口袋公園、魚珠智穀口袋公園、永順大道口袋公園、萬科尚城北口袋公園等13個;暹崗口袋公園、榕溪穀口袋公園等6個正在施工中;正在加快推進塘口鼓文化公園、普暉社區公園等17個口袋公園的前期工作。
同時,該區優化公園與城市邊界連接,38個公園“拆圍透綠”,最大程度還綠於民,實現“出門見園、轉角見綠”。在黃埔公園、香雪公園、創新公園、華聖公園、獅子嶺公園5個公園綠地草坪設置搭帳篷區域,讓公園綠地成為居民群眾家門口的花園、樂園。
“一城半綠林”。目前,全區共800餘萬平方米市政公共綠地、40個城市公園、1個公共廣場、13個口袋公園、13.6萬株行道樹、4.7萬平方米天橋勒杜鵑、1.1萬平方米立體垂直綠化等共同構成了黃埔區城市綠色生態圖譜。
過去十年來,黃埔區將公園綠地建設當成一項重要民生工程來抓,依托“一岸雙軸三片”新型發展空間,圍繞“國際範、時代風、嶺南韻、黃埔魂”整體思路,將黃埔區嶺南文化、開發區創新創業精神等曆史文化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融合,豐富群落層次,優化生態係統,打造林下空間,形成轉角見綠、城中見林、林中有景的特色生態景觀,一處處老城記憶升級迭代成為新城名片。
目前,黃埔區南、中、北片區形成四大特色生態圈——
南部濱江區域,以黃埔公園濱江水景、牛山炮台愛國公園、文衝街幸福公園、紅山街文明公園、穗東街和諧公園等多個主題公園為核心,基本形成黃埔古港生態圈。
中部的科學城片區,圍繞產城融合,以香雪公園“十裏梅林”、創新公園“四季花海”、創業公園“浪漫櫻花”等主題公園為核心,基本形成科創生態圈。
北部的廣州知識城片區,則以帽峰山森林公園等自然綠色屏障為軸,九龍湖公園、鳳凰湖公園等形成知識城生態圈。
此外,以“羊城最美綠道”為軸,串聯起攬勝園、疊翠園和水墨園構建生物島生態圈。
其中,香雪公園“十裏梅林”、創業公園“浪漫櫻花”、創新公園“四季花海”、水墨園“水墨景”等多處公園綠地,已成為黃埔區特色鮮明的城市記憶。
智慧賦能城市治理,打造發展新樣板
提前預約、憑二維碼客票掃碼上車,文遠知行自動駕駛巴士從黃埔區生物島官洲地鐵站A口公交站開出,繞既定環線行駛。
在行駛過程中,自動駕駛巴士無需人工操作,可自動避開路邊障礙物,拐彎、停車、等紅綠燈等操作流暢,乘坐體驗與真人駕駛近乎無區別。
“很平穩,也能自動拐彎,紅燈停車等。總體很順暢,技術幾乎達到了與真人駕駛無區別的地步,行進過程中車輛還會自動判斷路麵其他車輛,能夠有效地禮讓和自動停車,在一定的範圍內保持車距,真心點讚!”市民曹小姐說出了自己的體驗感悟。
這是廣州首批上線的自動駕駛便民線。此次開放的兩條自動駕駛便民線路,分別為黃埔區生物島地鐵官洲站環線、廣州塔西站環線。
推出自動駕駛便民線,是黃埔區開展智慧城市治理工作,交出的一份亮眼“答卷”。
近年來,勇立潮頭的黃埔區,搶抓新基建風口,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城市基礎設施充分融合,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2020年,黃埔區以廣州市成為國內首批雙智試點城市為契機,打造全國第一個城市級規模化的綜合融合感知體係,構建服務於高等級自動駕駛的“車城網”平台雛形,並搭建一個基於“新基建”進行城市治理和交通管理的應用體係。
截至目前,該區在科學城、知識城、生物島等區域範圍內,完成了133公裏城市開放道路和102個路口的智能化改造,建設了車路協同城市公共數字底座和智慧交通AI引擎,打造了6個智慧交通生態應用平台,建立智慧信控係統,精益求精提升交通管控效率。
通過規模化建設“智慧的路”、部署“聰明的車”,黃埔區落地全球第一個服務於多元出行的自動駕駛MaaS平台。
截至2022年6月30日,MaaS接駁路線已在知識城、科學城等區域實現常態化運營,開通5條公交環線,建設300多個接駁站點,滿足市民多元化便捷出行需求。
在城市治理方麵,黃埔區實現對泥頭車超速、逆行及駕駛員閉眼、抽煙、玩手機等危險駕駛行為與違章事件的實時感知和處置,彌補查處盲點,形成閉環管理。
依托車路協同感知的實時數據,該區交通管理效率得到顯著提升——
科學城、知識城建設智能路口數量占比達81%,車均延誤降低20%,綠燈空放浪費下降約21%,有軌電車1號線路段實現了信號智能優先,每趟次行程時間節省約28%,區內主要道路實施動態綠波的控製策略,實現車輛一路綠燈通行。
麵向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要求,黃埔區在知識城大力推進CIM平台建設,對知識城轄區內重點區域進行現狀三維單體高精度建模的同時,接入交通、市政、古樹及建築等多項城市資產數據,通過立標準、彙數據、搭平台、展應用的方式,在CIM基礎平台擴展六項智慧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黃埔區依托智慧城市建設,在提升城市的安全、韌性水平取得了顯著成效。
以隧道防汛應急管理為例,如何預防車輛、人員誤入水淹隧道?
早在2020年7月,黃埔區打造了廣州首個隧道積水自動攔截係統——隧道防汛應急指揮係統。
據了解,該套係統以積水點為中心,通過電子水尺、超聲波傳感器等設備對積水點進行實時水位、現場圖像等要素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監測。
當隧道水位到達10厘米時,啟動一級響應,隧道入口處警示指示燈亮起,廣播語音及LED信息情報板將提示車輛繞行;當隧道水位到達27厘米時,啟動二級響應,隧道入口禁行指示燈亮起,LED信息情報板提示車輛禁行,聲光報警器拉響,雙向車輛攔截係統啟動,道閘關閉。
該套係統的投入使用,徹底改變了以往依靠人力、時效性較差的窘境,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同時提高了監測預警的精準度、搶險救災的時效性。
2021年以來,黃埔已在全區19個下沉式隧道全部安裝該係統,為正在構建的黃埔“應急大腦”織密了神經網絡,為搭建更靈敏的神經係統,實現全方位感知的“智慧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數看黃埔智慧城市建設成就
截至2022年8月,黃埔引入2條城際鐵路、6條地鐵、建成有軌電車1號線,全區高速公路裏程共計約161公裏,區內607條市政道路、約626公裏通車運營。
建成開通有軌電車1號線、在建謀劃3條(段),建成開放30公裏風雨連廊、640公裏綠道、47公裏碧道,獲批全市首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編製口袋公園景觀設計方案29個。截至2022年8月,已建成口袋公園13個,6個正在施工中,17個正在加快推進前期工作。
完成133公裏城市開放道路和102個路口的智能化改造,打造了6個智慧交通生態應用平台。
在知識城、科學城建設智能路口數量占比達81%,車均延誤降低20%,綠燈空放浪費下降約21%,有軌電車1號線路段實現了信號智能優先,每趟次行程時間節省約28%。
增設非機動車道以及優化非機動車道改造共計34條,總長約112.4公裏。
全區19個下沉式隧道全部安裝隧道防汛應急指揮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