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軟實力帶動產業發展硬實力,黃埔文化正自信走向世界
“Huangpu”,如今是一個時髦且國際化的單詞。
已經四次亮相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中國屏”的廣州黃埔區形象宣傳片,成功地讓全球視野聚焦“Huangpu”,了解她的情與美。宣傳片中鏡頭不斷變化,而猶如一根線串聯始終的是黃埔文化,既飽含著黃埔千年古港的曆史韻味,又展現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風向、新氣象。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在“十四五”期間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以此為目標,黃埔區始終走在全國文化建設的潮頭。從過去默默無聞的南方小城嬗變為現在蜚聲國際的“Huangpu”,黃埔文化正在自信地走向世界。
黃埔曆史悠久,文化亦是多彩多樣。傳承與創新之間,曆史文化是城市的底色,而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則是城市的新裝。如何融彙兩者,用城市文化軟實力帶動產業發展硬實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黃埔區用十年交上一份區域文化改革發展的答卷,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台階。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蔣子龍用“在這裏感受到了一個現代城市的生長”評價黃埔。在他看來,黃埔區的高速發展絕非一味搞“鋼鐵森林”的城市膨脹,而是有機地生長,這裏是適宜民居的、是保護自然和文化的。
十年,黃埔區把重視文化建設的氛圍落實到細處、實處,區域品牌在主流輿論裏聲勢愈發響亮,文化影響力範圍愈發廣泛。十年,一處處文化設施或修繕或新建,一件件文化作品屢獲好評,一項項文化產業讓這裏成為全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排頭兵。
究竟怎樣去描繪一個文化強區?南海神廟的千年香火、廣州海事博物館的斑斕文物、雨水過後又抽綠的古樹、以“黃埔模式”鋪開建設的圖書館、線上線下的歌舞影像、古村的日出日落或是市民的歡聲笑語。
而今,在進一步推進文化強區建設的道路上,黃埔區再譜新篇,提出要打造富有嶺南特色、人文魅力,具有開拓精神、創新活力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創新示範區。
●灣區時報 策劃/黃蓉芳 張成 文/孫旭東
黃埔區原創當代舞劇《到那時》劇照。受訪單位供圖
由北京市海澱區和廣州開發區合作共建的京廣文化新幹線項目啟動,將形成百億級文化產業聚集區,打造京廣文化合作和南北雙循環的新樣板。 李劍鋒 攝
黃埔2022戶外音樂季第五站在穗東街文昌塔旁古榕樹下演出。受訪單位供圖
黃埔區非遺傳承人張偉潮給龍舟龍頭上色。李小萌 攝
2021年5月21日上午,文化大家“閱讀黃埔”分享會在黃埔區融媒體中心舉行。著名作家陳世旭、彭見明、阿成、朱小平來到現場,分享在黃埔采風的所見所感,暢談他們腦海中的“黃埔印象”。李劍鋒 攝
黃埔區“圖書館之城”建設卓有成效,目前已建成大小圖書館47個。圖為2022南國書香節的黃埔特色展現場。 李劍鋒 攝
波羅誕重頭戲“五子朝王”場景。曾偉宏 攝
黃埔區原創當代舞劇《到那時》劇照。受訪單位供圖
以文傳聲
文化宣講深入全區,主流輿論聲勢壯大
在黃埔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埔公英”為名在基層百姓中進行宣講。跨山涉水支教的故事、山村脫貧致富的變化、誌願服務社區的經曆,講述者雖不同但其中黃埔人熱忱的精神無二。這些“埔公英”飛入尋常百姓家,用“小切口”呈現大議題、深蘊意。
近年來,類似的文化宣講在黃埔區還有很多。通過深入基層的文化宣講,黃埔區在全區培育濃厚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氛圍,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深化“四史”學習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曆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不斷創新。在黃埔區真理公園,鮮花掩映之間人們站在黨的關鍵人物雕塑前,聆聽區委黨校老師講述馬克思一生追尋真理的動人故事。這種“理論+現場”教學的創新形式,增強了黨史學習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黃埔文化大有可講,不隻是表現在向內進行融入式、嵌入式、滲透式的文化宣講,向外黃埔區亦在大力提升區域文化品牌的影響力。通過黃埔融媒體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學習強國”黃埔平台,紮實推進“央媒傳播提升”工程,掛牌經濟日報全國調研點,成立人民日報全國黨媒平台黃埔工作室,央媒和省市主流媒體發稿全省領先、全市領跑。兩周一次以上頻率開展的黃埔“半月談”,已成為一個全國知名的新聞發布品牌。
無論是政策創新、高新產業、鄉村振興、城市更新這樣的宏觀大事,還是防疫一線的“黃埔鐵軍”、灣區創業的港澳青年、默默奉獻的愛心群眾這樣具體的民生實事,主流輿論裏總能看到黃埔區的高光時刻。
以文興產
文化產業多點開花,為高質量發展助力
作為“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之一,文化產業發展同樣是黃埔區夯實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
早在2017年,黃埔區成立全市首家文化企業“黃埔文化集團”,成功舉辦中國卡通形象營銷大會、中國遊戲產業年會、廣東省遊戲年會等行業活動。行業大會一如風向標,吸引著影視動漫、數字娛樂、數字音樂等文化新業態資源不斷向此集聚,如今文化產業已經成為黃埔區的支柱產業之一。
近年來,黃埔區出台各類扶持政策,先後出台包括“文創10條”、“文旅10條2.0”、電競遊戲“雙10條”等一攬子覆蓋企業落戶、人才落戶、平台搭建、品牌獎勵的扶持獎勵政策,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政策的背後是真金白銀的扶持。其中,“文旅十條2.0”對新設立的企業或機構,實繳注冊資本1000萬元、2000萬元以上,並達到規模(限額)以上入統的,分別給予100萬元、200萬元一次性獎勵。
截至目前,累計73家文化企業108個項目受益於“文旅十條”政策,累計兌現扶持資金超4500萬元。此外,由廣州市、黃埔區共同出資設立的廣州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專項資金,目前已累計扶持投資項目18個,滾動扶持金額超過1億元。
今年7月29日,由“中國動漫第一股”奧飛娛樂在中新廣州知識城打造的奧飛文創中心項目正式運營。在奧飛文創中心總經理李佳實看來,落戶知識城是一次“雙向奔赴”。
“黃埔區擁有非常豐富的產業扶持政策體係,我們落戶後享受了區內的落戶獎、經營貢獻獎等政策紅利。”李佳實介紹,目前,奧飛文創中心已被評定為廣州市級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園區,入駐的文化企業還可以享受租金補貼等政策扶持。“下一步,奧飛文創中心將引進更多創意產業鏈優質企業進駐園區,助力區域內數字創意產業的聚集和發展,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標。”
一覽黃埔區的文化產業布局,能夠清晰地發現科學城集聚了勵豐文化、達力動漫、歐科信息等文化創意企業;知識城彙聚了奧飛動漫矽穀、國家動漫創意研發中心華南基地;臨港經濟區建成了國家網絡動漫產業發展基地(黃埔園區)、魚珠智穀創意產業園等文化產業園區。
而得益於黃埔區日新月異的文化產業,生活成長在這裏的青少年們會比其他人多一份新奇的“文化+科技”體驗。他們可以在達力動漫了解動漫的製作流程,通過歐科地理打造的“南海I號”考古VR體驗機來一次海底挖掘,小憩之後,坐在勵弘文創旗艦園15米環幕前,感受光影帶來的極致美妙。
珠江之畔的古港,曆史如千帆過盡。黃埔區是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前沿地、嶺南文化中心地,發展文化產業的內涵與底蘊是得天獨厚的。海絲文化、工業文化、創新文化,這些曆史沉澱仍有挖掘的潛力,可以預見黃埔區文化產業大有可為。
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經濟發展背後有沒有文化基因,直接關係高質量發展好不好,把握文化與經濟之間的內在聯係,充分發揮文化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對產業鏈向價值鏈躍升的牽引作用,實現以文化強區建設助推區域高質量發展。
“憑借厚重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曆史遺產,黃埔一旦在文化產業上發力,必將對廣州的文化發展帶來深遠影響。”這是黃埔文化集團董事長黎學軍在2017年給出的評判。如今,這一判斷已寫進現實。
2022年,黃埔區繼續在文化產業發展上下大力度,統籌利用海絲文化、工業遺產、曆史街區、古村落等平台建設各級各類文創產業園區,推進長洲島珠江國際慢島、隆平院士港等重點項目建設,豐富區域文化商業綜合業態,以特色項目打造文旅產業亮點。
以文惠民
文化服務惠民利企,文明黃埔育人留人
十年間,發展如火如荼的黃埔區,城市樣貌亦換了新顏,錯落於其中的公共文化設施更是令她散發出由內而外的美。走在黃埔,上百個大大小小的圖書館、文化館是這裏明顯的文化特色,“圖書館之城”名副其實。而這得益於黃埔區首創圖書館、文化館建設“黃埔模式”的成功實踐。
所謂“黃埔模式”,即通過“政府資源補給+企業自主運營+社會力量參與”的總分館製建設區內圖書館、文化館,既使得過去相對較少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有效地在區內廣泛鋪開,又使得不同場館的形式多樣化、個性化,同時使得公共文化服務進社區、進企業,真正實現文化服務惠民利企。
黃埔區文化強區的建設,撐得起產業發展,也入得了市井人家,讓市民群眾享受完善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十年來,黃埔區不斷強化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建設、完善公共文化建設運營機製、精心辦好每一場文化惠民活動。
“老師,古代的船舶就造得這麼先進了啊!”2022年8月7日上午,黃埔區荔園小學的少先隊員們早早便來到全省唯一的海事專題博物館廣州海事博物館參觀,了解古港、海絲之路的前世今生。
包括廣州海事博物館在內,近年來黃埔區結合舊城改造,充分利用黃埔軍校、濱江文化等資源,引導國家、省市區級文化設施落地,不斷提高文化服務能級與水平。2021年,黃埔區實現全區149個社區(村)均設有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麵積近2000平方米。
公共文化服務日益完善,帶來更大的改變是市民文明素養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顯著提升。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間,“黃埔鐵軍”展現的奉獻精神,廣大群眾展現的大局意識、友愛情懷,成為黃埔區形象最美的時代注腳。
文明黃埔更加暖心,更加有人情味。時代楷模、道德模範、廣州好人、最美人物在黃埔區得到廣泛宣傳,推進移風易俗,培育良好家風。更多人加入到黃埔區誌願服務的行列,“靠埔青年”“龍湖兒女”“南崗大姐”等稱號愈發響亮。
“南崗大姐”徐綺梨嫁到黃埔33年了,身為南崗社區黨委書記的她,感慨自己竟然成了這裏發展變遷的參與者、見證者、記錄者。2018年抗擊台風時,她和救護員一起遊泳2個多小時,把兩位九旬老人救了出來。“在生命考驗麵前,什麼是肩頭的責任,什麼是群眾的信任,我思考了不少。”
一個有氛圍也有溫度的文化強區,也讓更多人願意留在黃埔。2018年以來,黃埔區充分利用“文旅10條”政策,完善人才政策激勵機製,吸引文化名家、文化大師、鄉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傳承人在此落戶安家。
以文潤心
文化遺存守住文脈,文藝精品美讚黃埔
“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2021年7月下旬,這句話在黃埔區檢察院文化遺產檢察官“益啟堂”第一課上反複被強調。在全省率先設立“文化遺產檢察官”,專職辦理涉曆史文化遺產方麵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這背後是黃埔區對曆史文化遺存保護的高度重視。
自啟動“十古”(古樹、古屋、古村……等)保護工作以來,黃埔區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編撰了《黃埔區古遺存總覽》《黃埔區十類古遺存保護及活化利用項目實施清單(第一批)》等6冊係列叢書,細致、全麵地摸清古遺存“家底”。目前黃埔區共有十類古遺存701處,保護工作細化到各街鎮,建立“屋長+保護責任人”機製,設立街、村、專職三級曆史文化遺產屋長組織體係。
傳承文化遺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濃墨重彩的曆史會讓城市的文化建設更有底氣。而活化利用文化遺存則像一麵鏡子,把一個地方推進文化建設的程度深不深、質量好不好,照得清清楚楚。
古村蓮塘是黃埔區十類古遺存最多的村子之一,也是黃埔區將文化遺存保護與活化利用有機結合的優秀範本。
700多年的老榕樹下,新開的咖啡館生意火熱,蓮塘村史編寫人陳耀鬆對此司空見慣。他覺得修葺一新的蓮塘既保留了曆史,又讓曆史成為蓮塘引人前往的文化資源,村裏的年輕人願意回來,子孫世代能夠一直傳承,蓮塘的“根”也就守住了。
十年來,許多個“蓮塘村”都守住了“根”,黃埔這座城也便守住了文脈。
海絲文化、黃埔軍校文化、南海神廟文化、玉岩書院文化、紅色文化……對於多彩的曆史文化,黃埔區一方麵做好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另一方麵以此為靈感黃埔區牽頭創作的文藝精品更是成為美讚黃埔、潤人心田的扛鼎之作。
曆史詩歌情景話劇《風雅浴日亭》把黃埔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波羅誕”搬上舞台,再現“波羅誕”的文化靈魂章丘詩會。當代舞劇《到那時》、舞蹈詩《黃埔長歌》等作品被列入國家和省慶祝建黨百年重點作品。
其中,《到那時》以改革開放四十年為起點和背景,把故事聚焦於身處改革浪潮前沿廣東黃埔的一家人,以父與子兩代人身上展現的創業精神,反映當代科技浪潮下粵港澳大灣區的蓬勃發展,將“小人物”與“大時代”相織。
“我們一起到黃埔去,放飛夢想;天南地北的黃埔人,神采飛揚”,這是歌曲《到黃埔去》中的歌詞。該歌曲由著名音樂家李海鷹、詞作家鄧永祥於2020年共同打造,詞曲凝練了黃埔曆史、黃埔文化。如今這首歌已成為黃埔區的區域形象歌曲。
到黃埔去!
在藝術作品裏,那對父與子的選擇是如此;而在現實生活中,無數新黃埔人的選擇亦是如此。
數看黃埔文化十年成就
2021年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收達到512.28億元,較2020年增長15.59%;
2022年上半年規模以上文化產業法人單位達186家,較2020年增加22家。
2022年新增文化產業園區3家,區內各級文化產業園區達到7家,其中國家級1家、市級5家、區級1家,空間載體從2021年的8.85萬平方米躍增至35.35萬平方米,另有4家在建園區,產業聚集效應初步顯現。
“文旅十條”政策累計扶持73家文化企業108個項目,累計兌現扶持資金超4500萬元。
由廣州市、黃埔區共同出資設立的廣州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專項資金,累計扶持投資項目18個,滾動扶持金額超過1億元。
截至2021年底,黃埔區共引進扶持10個“文化人才工作室”或“文化人才文化創意項目”。
黃埔區“圖書館之城”建設達到了每7000人擁有一個圖書館的全國領先標準,包括1個總館,2個直屬分館,20個街鎮、社區分館,24個與社會力量合建分館,144個社區(村)綜合服務中心,105個校園服務點,28個與社會力量合建服務點,115個智慧公交站亭以及100餘個職工書屋。
截至2021年底,黃埔區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麵積為1995.27平方米,區文化館全年服務人次超過101萬人次,區圖書館共接待讀者240.98萬人次,文化誌願者服務2698人次,累積服務時間3.6萬誌願時。區內現有登記備案博物館7座,其中非國有博物館4座。
近五年各類群眾文藝作品獲獎項309個,其中國家級獎項16個,金獎109個。
截至2021年底,黃埔區共有十類古遺存701處,文物保護單位共83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3項(其中國家級1項——波羅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3位、市級非遺傳承基地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