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崗河兩岸生態空間煥然一新。李劍鋒 攝
融德裏曆史文化街區保留了近2000平方米的文物和風貌建築。受訪單位供圖
未來,融德裏曆史文化街區將進一步推進文保建築和風貌建築的活化利用。受訪單位供圖
河湧整治之後,河道寬了,水清了,空氣好了,兩岸有碧道了;舊村改造之後,村民荷包“鼓”了,居住條件改善了,文化歸屬感更強了……廣州市黃埔區在舊村改造中,以人為本提升村民幸福感,修舊如舊保留城市記憶,讓老城市在舊改中庚續曆史文脈,煥發新活力。
居住環境升級,村民幸福感加倍
滿眼青翠的陽光草坪、幹淨整潔的騎行車道、石磚鋪就的人行步道……位於廣州市黃埔區南崗村的南崗龍舟文化公園,占地麵積近10萬平方米,這裏不僅綠樹成蔭、空氣清新,而且配套建設了兒童遊樂場、體育健身設施。在龍舟文化中心,社區居民還可以觀賞龍舟雕塑,領略南崗傳承六七百年的龍舟文化。
“現在這裏的環境漂亮多了,也舒服多了。”在南崗社區居民秦錦偉看來,經曆過舊村改造的南崗村跟以前相比,“一個天一個地”。他說,以前,這裏曾經是貨櫃場,是物流倉儲、廢品回收等行業的集中地,其中還有很多修車店、五金店。“那時候,這裏滿地都是機油、舊輪胎,根本沒地方落腳。現在完全不一樣了,這裏成了我們的家庭休閑娛樂場所,每到周末,我都會帶家人一起來散步、遊玩。”
跟南崗龍舟文化公園一樣脫胎換骨的,是南崗河。
“以前,南崗河就隻是一條臭水溝。”在家住河道附近的梁小英(化名)的記憶裏,治理前的南崗河,兩岸都是亂搭亂建,一到夏天,蚊子滿天飛。
2016年,廣州全麵推行河長製。黃埔區通過控源截汙、自然修複、海綿建設等措施,對南崗河進行了係統治水:推行“四洗”清源行動,開展源頭治理,拆除違建,清除岸上汙染源,開展排水單元達標和雨汙分流整治……如今,南崗河的兩岸生態空間已成為附近居民休閑散步的場所。今年4月,南崗河更作為廣東唯一的入選河湖,成為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建設項目。
“現在的南崗河,不僅河道寬了許多,水清了許多,兩岸還有了寬敞的碧道。”梁小英說,現在很多住在附近的街坊都喜歡來南崗河岸的碧道騎單車或跑步。
南崗村居民居住環境的提升、幸福感的加倍,背後凝結著無數基層幹部的汗水。
“整個河湧整治的過程是非常艱難的。”25年前“棄商從政”、從此紮根社區的南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經聯社董事長徐綺梨感慨道,“南崗村在河湧整治過程中拆除了幾十萬平方米的散亂汙,其難度可想而知。”
徐綺梨說,一開始,為爭取村民理解,基層幹部需要反複做工作。“在基層,最能依靠的還是黨員。”在她看來,在南崗村的舊村改造中,基層黨建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有一支誌願者服務隊伍——‘南崗大姐隊’,正是她們,做了很多工作。”
徐綺梨認為,開展基層工作,需要基層幹部付出十倍的耐心、百倍的堅韌。她自己正是憑著這份耐心和堅韌,成功說服一名“釘子戶”同意搬遷。有意思的是,這名因此“過上了幸福生活”的“釘子戶”,又反過來感謝村裏的“拆遷之恩”。“通過河湧整治,村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自然也就理解我們的工作了。”徐綺梨說。去年,徐綺梨被水利部授予“全國優秀河(湖)長”稱號。
村民荷包鼓了,文化鄉愁留住了
橫臥於碧水之上的鵲橋、綠樹掩映下的粵劇大戲台、承載著厚重曆史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牆、古老的扶胥古運河碼頭……位於廣州市黃埔區沙步社區的曆史文化街區——融德裏經過舊村改造之後,煥然一新,千年沙步有了一張曆史文化新名片。
融德裏是沙步舊改複商的一個重點項目。除了保留近2000平方米的文物和風貌建築,還新建了仿古建築群。未來,這個曆史文化街區將進一步推進文保建築和風貌建築的活化利用,舉辦一係列非遺類活動的同時,並進一步豐富產業結構,引進一批餐飲、民俗文化等體驗型業態。此舉在吸引遊客前來品味老城悠閑,重拾“南崗魚蛋”、“鹿步雲吞”童年味道的同時,也必將為當地村民帶來較為可觀的經濟收入,改善當地村民的生活。
事實上,舊村改造已經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紅利”。據黃埔區沙步村經聯社董事何智峰介紹,在舊村改造前,沙步社區集體經濟屬於典型的城中村型經濟,收入來源主要為廠房、倉庫、商鋪、土地的出租收入,每年收入約為1.6億元。“我們還將引入一批高新尖端新興產業,屆時,沙步社區的集體收益和居民收入水平都將大幅增加。”
村民的荷包“鼓”了,居住條件也有了變化。上個月, 512戶沙步村村民通過搖珠,分到了新樓房,並有望在今年底“上樓”居住。
對於沙步社區的居民而言,經濟增收、居住條件改善固然重要,留住城市記憶、延續文化根脈也十分重要。
走進經過改造的融德裏,隨處可見青磚、灰瓦、石板路、嶺南山牆……嶺南古建築群原汁原味,古意十足:北麵宗祠廣場上,沙步古建築群中的鑊耳牆、人字坡、博古脊等古建築元素尤其顯眼;走上鵲橋通往湖心島,榕樹掩映著粵劇大戲台;在湖心島上,可以遙望對岸南麵廣場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牆、扶胥古運河碼頭。
漫步其中,還會發現,融德裏不僅保留了很多龍舟文化元素,而且還充分挖掘和呈現了嫁娶文化、粵劇文化、海絲文化。這裏甚至還專門打造了一個完整的嫁娶文化空間,從迎親、拜堂、拍婚紗照,到領證、擺喜宴,全都一一呈現。
麵對整飭一新的融德裏,年逾古稀、世代居住在沙步村的老村民梁水生(化名)連說了三個“靚”字。
梁水生是沙步村扒龍船的老鼓手,打了四十多年的龍船鼓,村裏拔河、舞獅、波羅誕抬神像,也都是他大顯身手的時候。他說:“融德裏的升級改造,讓我看到了龍舟文化傳承後繼有人,我很欣慰。”
“沙步村曆來是黃埔區傳統龍舟的強村,所以融德裏特別保留了龍舟文化元素。”沙步村經聯社董事梁偉鴻說,為了保存好這些城市記憶和文化鄉愁,融德裏在整個改造過程中,堅持修舊如舊,“所有文物、古樹都是原址保存,原封不動”。
比如在修複建於清代的俊成家塾時,團隊發現走廊是民國時期的倒製混凝土結構,為了尊重曆史,團隊沒有直接改成磚木石結構,而是小心保留了傳統。
而在修複漢卿家塾時,一些老石板因年久失修,已經缺失,他們就在村裏四處收集老石板……就這樣,融德裏青磚灰瓦、天井石板、灰塑壁畫的廣府傳統建築風格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
(黃蓉芳、鄭嘉俊、範敏玲)
主辦:廣州開發區管委會 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承辦:廣州市黃埔區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備案號: 粵ICP備2022017031號-1
粵公網安備 44011202000021號網站標識碼:4401120001
0
视窗区
0
导航区
0
交互区
0
服务区
0
列表区
0
正文区
开启“阅读”后,点击文字或控件可以阅读其内容;双击文字或控件,则是操作对应的文字或控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