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嶺運動公園打造家門口的綠色健身房。李劍鋒 攝
嶺頭紅茶園打響“黃埔紅”紅茶品牌。李劍鋒 攝
長嶺街道落實古樹名木“樹長製”,保護彌足珍貴的物種資源。李劍鋒 攝
長嶺街道位於廣州東部,這裏森林覆蓋率達到50%,生態綠地占到80%,是黃埔區知名的“森林氧吧”。近年來,黃埔區長嶺街道加強城市建設和鄉村振興整體統籌規劃,守好古樹文物保護底線,探索鄉村生態振興模式留住鄉愁,全方位多角度講述著“山水長嶺”的文化故事,走出了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家門口的運動公園,傳承幾代人回憶的紅茶園,納入電子地圖的古樹,68公裏國家登山健身步道……一個個看得見的變化,見證了城市與自然、城市與鄉村的緊密融合,讓工作生活在這裏的群眾欣喜不斷。
見縫插綠,打造家門口的綠色健身房
冬日早晨,空氣雖然有些冷,但長嶺運動公園卻是一片歡樂祥和:幾位大姐賣力地踩著動感單車,公園跑道上,年輕媽媽正帶著孩子玩耍。
“我每天都來,白天鍛煉身體,晚上跳廣場舞。人還不少,周末如果來晚了還要排隊。”正在運動的李阿姨說,她退休後就搬到長嶺居住,早些年這裏交通和生活配套確實有點跟不上,但近幾年變化很大,她越來越喜歡住在長嶺了。
長嶺運動公園麵積不大,卻是“五髒俱全”,不僅有扭腰器、轉盤、健騎機等社區公園常見的健身器材,還設有燈光籃球場、羽毛球場等較大型的運動設施。園內還配備建設了生態公共衛生間,包括潔淨的洗手台、殘疾人專用無障礙坐便器等,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滿滿的人文關懷。
“我們建設的口袋公園、小微綠地規模都很小,投入也不大,但社會效果卻非常好。”黃埔區長嶺街道黨工委書記沈凱介紹,長嶺運動公園於2021年7月建成,該地塊以前是堆放建築廢料的閑置綠地,通過廣泛收集群眾意見,街道對該地塊進行景觀改造提升,總投資約300萬元建設了運動公園,如今公園成為附近群眾家門口有溫度的休閑運動場所,有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也有大爺大媽跳舞時的其樂融融,還能看見年輕人扣籃發球的矯健身姿。
近年來,長嶺街道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理念,做好城市“綠色”發展文章。除了長嶺運動公園、健康公園、植樹公園和綠色記憶廣場4個口袋公園陸續建成以外,今年春節期間,麵積達326畝的長嶺現代農業公園一期也開門迎客,遊客可以逛公園、拍照賞花、打卡小火車,該公園連續幾天在抖音遊玩排行榜排名前列,被廣大網友推選為廣州市親子公園推薦目的地。
而在去年建成的68公裏廣東省首條國家級登山健步道——長嶺國家登山健身步道早已成為市民熟知的“網紅”步道。這條步道猶如一條綠色珠鏈,將黃埔區北部的山水景觀、人文村莊悉數串起,成為戶外運動者休閑好去處。近日,6公裏廣汕路自行車騎行綠道也建成貫通,騎行愛好者們可在山林間感受暢遊的快樂。
講好“古樹故事”,古樹名木全部納入電子地圖
在嶺頭社區,幾棵貼著二維碼標識的大樹引人注目,樹木根枝粗壯,即便冬日也是綠葉茂盛。林間空氣清新,讓人感覺非常舒適愜意。
“這幾棵樹是看著我們長大的,小時候沒有電風扇,夏天中午我們帶著涼席和小板凳來這裏睡午覺,非常涼快舒服。到那棵龍眼樹結果的時候,樹上都是摘果子吃的小朋友。可以說,這幾棵樹守護著我們幾代人,我們也要好好守護它。”在長嶺生活居住了近50年的胡豔玲動情地說。
長嶺街道不僅山清水秀,也是古樹名木群落聚集地。目前轄區掛牌古樹達898棵,包括荔枝、秋楓等在冊古樹名木,數量占全市總量9%,它們不僅是曆史文化的見證者,也是研究自然史的重要資料。
為守護這彌足珍貴的物種資源,黃埔區落實古樹名木“樹長製”,將轄內古樹全部納入黃埔區古樹名木電子地圖係統,實現24小時監控;製作曆史文化保護對象地圖,所有城市更新項目均完成曆史文物、古樹名木保護專章的編製論證,傳統建築“一處一檔”,專人管理,轄內如果發現危險情況將及時發出預警。
目前,長嶺街道啟動了“長嶺生態自然環境保護修複行動”,實施“古樹故事”項目,依托轄內東江縱隊革命舊址等紅色資源,挖掘出古樹名木與之相關的故事,拍攝村民口述視頻。人們不光可以通過樹名牌認識古樹,更可以掃描二維碼,讀懂古樹背後的曆史。
留住鄉愁,探索鄉村生態振興新模式
在嶺頭紅茶園拾階而上,整片茶山鬱鬱蔥蔥,雲霧繚繞,沿途茶樹綠意盎然,從綠葉挑出一片嫩芽放入口中細品,微微苦澀後絲絲回甘,一股新鮮的茶香回蕩,這裏就是知名紅茶“黃埔紅”嶺頭紅茶的原產地。
“這些茶樹都有五六十多年曆史了,別看它個子不大,但它根粗壯,是棵老樹。這裏也是當年知青和嶺頭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鋤一鍬在嶺頭農場開墾的千畝茶園,承載著那一代人滿滿的回憶。”胡豔玲說。
“黃埔紅”是原生態嶺頭紅茶,1959年開始種茶,至今已有60多年的曆史。上個世紀60至70年代,多批知青上山下鄉來到嶺頭農場大規模種植茶園。得益於本土古茶基礎優勢和資源稟賦,嶺頭紅茶具有天然的花果香,湯色紅豔透亮,香氣濃鬱持久,聲名享譽。
“當年的知青在這裏揮灑汗水,和我們嶺頭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我的伯伯當年在茶場工作,認識了來這裏當知青的嬸嬸,他們時至今日都非常懷念在這裏的生活。”胡豔玲說,十多年前,出於對家鄉的情懷,她加入到茶園建設中,希望能讓嶺頭紅茶重現當年盛名。目前,黃埔區引進了劉仲華院士領銜的團隊,以“院士指導+高科技+基地”為模式,在嶺頭茶園打造高端茶品牌鄉村振興項目。
“尊重曆史、尊重民俗、尊重群眾需要,就會獲得更多的理解與支持。”沈凱說,圍繞知青農場的曆史,長嶺街道打造了“知青歲月館”黨建特色陣地,得到了原農場職工和知青群體的熱烈回應,幾乎每周都有老知青們相約回到社區參觀,並感謝街道對一代人勞動付出和青春曆史的尊重。
見山望水留鄉愁。近年來,長嶺街道通過“鄉村振興+城市更新”模式,在保留“農業、農村”本底的基礎上,積極宣傳本土民俗文化。除建設知青文化園,還打造了黃麻鄉村振興工作站、綠色記憶廣場、雲山秋月微總部基地及美麗鄉道等“金字招牌”。“我們還成立了清山護林、醒獅文化、國家步道等47支特色黨群服務隊,轄內雙報到黨員積極參加整改工作特色服務活動,每次報名都是‘秒光’。”沈凱說,黨員們積極亮出身份,與群眾共同維護生態環境,街道各項工作都有明顯提升。
(焦嬋娟 範敏玲)
主辦:廣州開發區管委會 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承辦:廣州市黃埔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備案號: 粵ICP備2022017031號-1
粵公網安備 44011202000021號網站標識碼:4401120001
0
视窗区
0
导航区
0
交互区
0
服务区
0
列表区
0
正文区
开启“阅读”后,点击文字或控件可以阅读其内容;双击文字或控件,则是操作对应的文字或控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