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擁有中新廣州知識城等國家級戰略平台。圖為中新廣州知識城。
南沙是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戰略合作平台,戰略定位不斷躍升。圖為南沙蕉門河中心區。
1月28日,黃埔區與南沙區簽署關於推動雙區協同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區域協同聯動發展為重點,以產業互利合作為紐帶,以構建全麵開放新格局為突破口,提出在共同打造廣州科技創新軸、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體係、共同打造廣州國際科技金融中心、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集聚區、共同打造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高地、共同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共同打造國家級經開區改革開放標杆、共同打造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體係、共同打造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型發展平台等9大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
“東進”與“南拓”是廣州的兩個重要發展方向,黃埔和南沙的合作,將有力推動廣州提升科技創新能級、強化新興產業量級、優化營商環境等級,打造廣州“老城市新活力”引領示範區,成為廣州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市領導盧一先、張勇、陳勇、陳傑、江智濤、王桂林參加活動。
優勢疊加,推開廣州城市發展大骨架
在廣州千百年的曆史發展中,有兩個重要的發展方向,一個向東,一個向南。黃埔和南沙攜手,把廣州城市“東進”與“南拓”的兩大牽引力結合起來,更加推開廣州城市發展的大骨架,必將從更深層次改變廣州的經濟地理格局。
黃埔區是廣州東進的橋頭堡,是廣州改革開放起步最早的地方,是廣州市實體經濟主戰場、科技創新主引擎、改革開放主陣地。黃埔擁有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國際生物島等國家級戰略平台和廣州科學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魚珠片區)、穗港智造合作區等省級產業創新平台,落地了廣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人類細胞譜係等一批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引進鍾南山、施一公、王曉東等院士106名,集聚各類高層次人才1204人。全區已形成汽車、電子、能源等3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和生物醫藥、化工、食品飲料、電氣機械等4大500億級產業集群。
南沙是南拓的前哨站,是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戰略合作平台,是大灣區開放政策最優、發展潛力最大的地方。近年來,戰略定位不斷躍升,成為廣東省唯一的國家級新區、廣東自貿試驗區麵積最大片區、粵港澳全麵合作示範區和承載門戶樞紐功能的廣州城市副中心。南沙科學城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明珠科學園已集聚10餘家中科院科研機構,擁有冷泉生態係統、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科考設施等一批大科學裝置,正全力打造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廣州)、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科創載體平台。已形成汽車製造業千億級產業集群,產值超1500億元,正加速打造新千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與健康、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集群。
黃埔、南沙既是一衣帶水的“姊妹區”,又是廣州高質量發展的“雙子星”,兩區合計規上工業總產值、實際利用外資、進出口總額均占廣州市的50%以上,經濟社會各領域交流合作密切、結構互補性強,協同發展有著天然優勢和紮實基礎,更是大勢所趨。兩區所在的廣州開發區與南沙開發區同為國家級經開區,服務國家戰略是雙方的共同使命,產業科技創新是雙方共同任務,高水平對外開放是雙方的共同基因,對接港澳資源是雙方的共同優勢。
五鏈協同,兩大發展引擎搭起動能傳送帶
此次簽約,是廣州一東一南兩個最具經濟潛力地區的強強聯合,是加快推動廣州科技創新軸建設、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的具體舉措,雙方通過9大領域合作,將在廣州東部板塊與南部板塊兩大發展引擎間連接起強勁的動能傳送帶。
交通鏈先行。黃埔與南沙之間已經規劃建設了廣州繞城高速、廣中珠澳高鐵、沙魚洲隧道、地鐵4號線、21號線、7號線等一批連接通道,雙方將進一步推動兩區間快速連接,建設中新廣州知識城至南沙快速軌道交通和連接兩區核心區的快速道路。加強港口航運合作,推動南沙港區、黃埔港區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攜手開通通往港澳的水上客運航線,合作開通大灣區城市間直升機航線,共同打造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體係。
產業鏈擔綱。2021年,兩區工業總產值占全市的54%,規模分列全市前兩位,在全市實體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雙方將充分發揮黃埔區產業鏈優勢和南沙區政策優勢,圍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堅持產業第一、製造業立市”發展方向,推動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南沙科學城等重大平台聯動發展,聚焦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與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經濟等重點領域深化合作,加強產業鏈協同互補,拓鏈成群。
創新鏈點睛。如果說越秀第一中軸線指向的是過去,珠江新城第二中軸線指向的是現在,那麼北起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抵南沙科學城的第三科技創新軸指向的則是未來。2021年,兩區R&D投入合計占全市的36%,科創動能加速釋放。接下來,雙方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支撐作用,在更深領域、更廣範圍推進協同創新。發揮南沙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的優勢,推動中新廣州知識城建設為主要承載區的聯動區。推進太赫茲科學中心、航空輪胎動力學裝置、冷泉生態係統、高超聲速風洞等大科學基礎設施開放共享,高質量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廣州實驗室。支持兩區科技企業和科研單位共享大型科學設備科研數據、專業技術服務平台等科技資源。
政策鏈同頻。近年來,黃埔建立了“黃金10條”“美玉10條”等“金鑲玉”政策體係,引領政策創新風潮;南沙在全國首創推出了“1+1+10+N”產業政策體係,圍繞總部經濟、科技創新、重點發展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集聚等方麵密集出台了一批扶持政策。雙方將著力構建有利於促進創新、激發活力的體製機製,積極聚焦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要素流動、市場準入、對外開放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聯合向國家爭取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支持。積極推動南沙自貿區政策創新並優先複製推廣至中新廣州知識城,共同打造跨區域政策創新典範。
人才鏈凝心。目前,南沙區已獲批建設全國首個國際化人才特區,位於黃埔區的中新廣州知識城正全力建設國際人才自由港。2021年兩區均列入首批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共集聚院士138名、高端領軍和骨幹人才超2萬人。雙方將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協同引進國際頂尖人才團隊,建立高端智庫共享機製和黨政幹部交流機製,進一步深化兩區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合作,打造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優質平台。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秘書長李明波表示,協調是高質量發展的內生特點,黃埔、南沙此次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推動雙區“協同”,將為廣州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供強勁動力。雙方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支撐作用,在更深領域、更廣範圍共同推進協同創新,聚焦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全力拓展廣州市經濟增長新空間。
(範敏玲 周浩 段小沛 錢軍平 )
主辦:廣州開發區管委會 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承辦:廣州市黃埔區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備案號: 粵ICP備2022017031號-1
粵公網安備 44011202000021號網站標識碼:4401120001
0
视窗区
0
导航区
0
交互区
0
服务区
0
列表区
0
正文区
开启“阅读”后,点击文字或控件可以阅读其内容;双击文字或控件,则是操作对应的文字或控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