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區逕下村打造嶺南田園綜合體,分季節規模化種植稻田、花海,吸引眾多遊客遊賞觀光。李劍鋒 攝
無人駕駛農機耕作
黃埔區龍湖街逕下村的水稻田裏,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的指揮下,多輛無人駕駛拖拉機田耙飛轉,不一會就完成了土地耕整。隨後,無人駕駛變量施肥機在空中不斷穿梭,頃刻間便完成了農藥噴灑工作。這是發生在黃埔區春耕備耕會現場的一幕,這種動動指尖就能完成耕種的智慧農業模式讓人大開眼界。
3月9日,黃埔區政府與廣州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在黃埔區龍湖街逕下村舉辦廣州市2021年春季農業科技下鄉谘詢活動暨黃埔區春耕備耕現場會。黃埔區以“科技農業+休閑旅遊”創新帶動美麗鄉村建設,湧現出逕下村、蓮塘村等一批特色精品村。2020年,全區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同比增長7.9%,創近16年來的最高增速;行政村100%達到省定幹淨整潔村標準和省定美麗宜居村標準,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4萬元。
科技助力
黃埔奏響春耕進行曲
今年的春耕備耕會“科技範”十足,特別是現場展示的無人駕駛農機耕作、植保無人機精準植保等無人智慧農業項目令人耳目一新。
“與傳統的耕作方式不同,今天采用的無人機變量施肥,結合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定位,可以對農作物‘察言觀色’,快速獲知農作物生長的營養豐缺情況,根據作物的長勢不同控製施肥量。”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博士周誌豔介紹,這種方式可以大幅度減少勞動力投入,且肥料撒施均勻、用量更精準。
一直以來,黃埔區高度重視科技引領,把科技農業定為黃埔農業發展的方向,積極推動科技強農、科技興農。
“黃埔區農耕用地相對較少,因此我們更加注重用科技手段,提高農耕的質量和產量。”黃埔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陶風介紹,黃埔區正大力實施“藏糧於技”戰略,把科技種田作為增產增收的重要措施,努力轉化和應用農業科技成果,提高糧食單產和糧食總產。
今年2月,黃埔區引進了羅錫文院士團隊的“無人農場”,計劃利用大吉沙100畝水稻田,打造黃埔區“無人農場”。從水稻播種、施肥、噴霧、收獲等全過程無人化,努力破解“誰來種地”“怎麼種好地”的難題,保障重要農產品供應和糧食安全,真正“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裏”。
無人農場是實現智慧農業的一種途徑,包括耕種管收生產環節全覆蓋,機庫田間轉移作業全自動,自動避障異況停車保安全,作物生產過程實時全監控,智能決策精準作業全無人等五大特點。同時,主要依托生物技術、智能農機和信息技術等三大技術的支持。
“無人農場能有效提高作業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土地和肥料農藥的利用率,實現全天不間斷作業。”羅錫文舉例說,過去犁地,在高強度的勞動下,一個勞動力和一頭牛,一天最多2畝地,而使用無人駕駛拖拉機50畝地,3個小時就可以翻整好,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時,去年羅錫文院士團隊發現,相比當地傳統施肥方式,在使用無人機精準施肥的情況下,增產比例高達10%。
農業機械化等先進春耕生產正在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助推農業產業化發展。如今的黃埔,田間地頭的一派繁忙景象,透著濃濃的“科技範”,耕作的農民、先進的農機、嫻熟的機械手,共同繪就一副熱鬧非凡的“春耕圖”、一副農村新風景。
“我們的初衷就是希望把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把作業人員從繁重的駕駛操作中解放出來,解決‘誰來種田’的問題。”羅錫文說。
陶風表示,希望以大吉沙為例,探索建立無人農場的標準化建設,爭取搶占無人農場全球高地,以科技創新助力黃埔區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此外,活動現場共有30多家農業企業參與開展農業技術展示,80多名農業科技人員接受廣大農民谘詢,廣泛宣傳春耕技術和春播文化,並向農戶和群眾現場發放優質種子和春耕文創產品。
扶持升級
水稻種植補貼標準居廣州市前列
據悉,2020年,黃埔區農業經濟運行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全區農民收入快速提升,農村居民總收入(不含補助收入)超過100萬元的經聯社占總數的82%,集體經濟強村比重穩步提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4萬元,同比增速7.5%,高出城鎮居民1.1個百分點。
今年,黃埔區將進一步加強春耕備耕準備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農業科技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助力廣州鄉村振興。
為精準做好農業生產計劃和作物管理,黃埔區建立了農業生產規劃“標圖建庫”係統,將全區3182塊可耕作農用地納入農地生產管理庫,根據每一塊土地不同的的區位、土壤、麵積等要素,從鎮街、地塊和種植種類三緯度精準下達種植計劃。
同時,黃埔區正在加大農業補貼扶持力度,水稻種植補貼在市級基礎上額外增加每造每畝800元,該標準居廣州市水稻補貼前列。其次,由區財政全額承擔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進一步農戶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
預計黃埔區2021年春耕糧食種植麵積可達6000畝、產量1200噸,在田蔬菜種植麵積可達13000畝、產量6500噸,水果可收獲麵積6000畝、產量1500噸,水產產量1400噸,全區農業生產將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科技+旅遊
逕下網紅村吸引八方客
看著田地裏一片熱鬧的場景,望著遠處的花海競相開放,龍湖街逕下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黃偉輝感慨道:“這座傳統的農耕村莊已經實現了蝶變。”
此次春耕備耕會選擇在擁有“廣州市美麗鄉村”、2020年省級鄉村治理示範村等美譽的黃埔區龍湖街逕下村舉行,正是因為它黃埔區打造特色精品村,實施鄉村振興的最佳示範之一。
逕下村,一座以農為根、與生態相融、實現產業升級的村莊,不久前它還是另一番模樣。處於黃埔區北部山間的逕下村是區最偏遠的村之一,村路狹窄,村居破舊,垃圾雜亂堆放,田地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村民收入隻能依靠每年兩季的稻米。
如何轉變農民觀念,流轉土地經營權,讓低效土地集約利用,成倍發揮效益,最終讓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成了黃偉輝煩惱的問題。
2020年,有關方麵按照“ 一帶四區八站多節點”規劃建設思路,精心打造逕下村特色精品示範村。依托山、水、田等原生態資源,以嶺南文化為魂,以旅遊富民為本,以農耕文化、農耕體驗、科普教育為核心,建設了一個“ 高科技農業 + 文化體驗 + 創意教育 + 養生度假”,宜遊、宜樂、宜居、宜養的嶺南田園綜合體。
穿行在如今的逕下村,黛瓦白牆,道路整潔,精心打造的14 座跌水魚塘,搭配水車小景,漱流潺潺,魚戲淺底,竹影扶疏,鳥語蟲鳴,一派自然生機。而分季節、規模化種植稻田、花海,形成“秋夏稻穀雙豐聞稻香,冬去春來花開逛花海”的網紅打卡點,吸引眾多遊客遊賞觀光。
“這是把公園往家裏搬!”看到如今的變化,不少村民都感慨。
此外,逕下村還以納米小鎮為重點,努力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鄉村振興目標。
納米小鎮由夢彩花田、觀景棧道、火車餐吧、湖邊民宿、魚塘木屋等網紅打卡點組合而成,可滿足遊客生態遊園、休閑餐飲、觀景攝影等一係列度假體驗。遊客們可站在觀景平台上欣賞田中布置農趣動物藝術工藝品,也可以通過原始田埂上鋪設的棧道,漫步在花田與各個景觀之間,一賞生態美景。
納米小鎮網紅打卡點為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在幫助村民創收的同時,不斷提高村民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去年,逕下村舉辦“逕下·靜美”龍湖街小康節係列活動,包括田園音樂會、歡樂健康跑、親子割稻節、懷舊電影節、趣味攝影賽等,吸引遊客 5000 餘人。今年春節期間,逕下村納米小鎮的遊客觀賞量超10000人次。其中,大年初一的遊客突破4000餘名。
“以前村裏都冷冷清清的,我們村民也沒有多少收入,就是一個種田的地方。今年不得了,來了好多遊客!”逕下社村民馮永新說,由於遊客的增多,不少村民都紛紛走出家門支起小攤,售賣飲料、食品,也增加了一些收入。
據介紹,通過產業合作,提供物業管理、勞務服務等500多個就業機會,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2020 年逕下村村社集體經濟總收入45萬元,總存款 1790萬元,同比增長 13.37%。
“科技農業與休閑旅遊相結合,能不斷帶動農業的轉型升級,在實現農業增效的同時也促進農民增收,在增進社會效益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共享發展成果。”黃偉輝表示。
示範帶動
黃埔鄉村振興進行時
逕下村隻是黃埔區打造特色精品村、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黃埔區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以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建設和“四個萬畝”示範點創建,帶動現代都市農業產業快速發展;以蓮塘、洋田、逕下、麥村等特色精品村創建與提升,促進全區農村地區人居環境質量全麵提高;以黨建引領和洋田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的示範作用,促進農村基層管理規範、高效、有序;以深化農村產權製度改革,促進農村集體經濟提升和農民收入增長。
據悉,2020年,黃埔區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同比增長7.9%,創近16年來的最高增速;行政村100%達到省定幹淨整潔村標準和省定美麗宜居村標準,超額完成市下達的任務。逕下村、麥村村及大吉沙島春節期間成了新的網紅打卡點,受到市民的熱捧。蓮塘村獲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傳統村落”;洋田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和“廣東省文明村鎮”,逕下村、蓮塘村獲評“廣東省鄉村治理示範村”。
接下來,黃埔區將舉全區之力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黃埔區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十四五”期間,力爭在都市智慧農業建設、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城鄉融合發展等重點領域取得顯著進展。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和數字農業,推進天鹿湖數字鄉村(農業)產業創新聯盟中心建設和新龍鎮廣東省數字鄉村發展試點工作。製定支持農業數字化改造政策,扶持、培育“互聯網+農業”新業態,促進我區農業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黃埔區將建成休閑觀光農業示範點5個,開辟農業旅遊線路3條,農業休閑旅遊產業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旅遊行業管理也將更加法製化、標準化、規範化。(供稿:徐潔芹 曾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