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8日,移植完第一批人源化ACE2小鼠後,陳捷凱(左二)與抗疫科技攻關團隊成員合影。
尹良紅帶領其研發團隊成功研製出多款血液透析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而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正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支撐。
近日,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舉辦“鐵軍答卷人開講啦”第六期暨高層次人才專場活動,邀請在該區從事科技創業創新的領軍人物和鐵軍代表分享他們肩負曆史責任,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的感人故事。
中國血透機之母尹良紅 挺起民族品牌的脊梁
國產血透機問世
血液透析機被稱為“人工腎髒”,對於尿毒症患者和腎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是一項延續生命的服務。
“1987年,我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工作時,就已接觸到當時還不是每家大醫院都有配備的血透機。因為國外技術和價格的壟斷,這種救命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奢侈品。”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廣州市恩德氏醫療製品實業有限公司創始人,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大內科副主任、腎內科主任,暨南大學腎髒病與血液淨化研究所所長尹良紅感慨地回憶道。
1989年,尹良紅被公派前往德國深造,1998年博士畢業回國。期間,尹良紅更深刻地認識到國內外殘酷的差距,非常渴望能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轉化成生產力,打破外國血透技術和價格壟斷。
於是,她著手創辦了廣州市暨華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下稱“暨華公司”),通過艱苦不懈的努力,於2003年獲得了國產第一代JH-2000血液透析機合格的產品注冊證書,填補了國內空白,同時也打破了我國血透機被國外壟斷的局麵,使我國成為繼德國、瑞典、日本、意大利之後第五個能夠生產血透機的國家。
“國產製造”破堅冰
雖然國產血透機研製成功,但接下來遭遇的卻是“國產產品不能參與招標”的市場堅冰。為了打破這樣的局麵,尹良紅打報告給當時的醫院領導,提出贈送10台暨華的血透機給醫院。
“得到的回複是‘不準’,‘因為三甲醫院不能有國產的產品’,這句話在現在看來是一句笑話,可是在當時是天經地義。”碰了壁的尹良紅不甘心,在沒有得到批準的情況下免費搬10台血透機到醫院,結果被全院通報批評,扣罰當月獎金,並被勒令10天內把機器搬走。
“獎金扣就扣唄,10天後我看到國產血透機沒有被掃地出門,我馬上又搬來20台。我又被全院通報批評,勒令馬上把機器搬走,否則一直扣罰獎金。直到新院長上任才恢複了我的獎金,同時讓我在分院,相當於今天的社區醫院,再建一個國產血透機的中心。”尹良紅回憶說,“這是讓國產血透機再擁有一個相當於社區醫院的展示平台,於是我再免費贈送了50台自主研製的國產血透機、一套自主研製的醫用水處理係統。”
當時,通過總院和分院兩個國產血透機的平台,每年為基層血透中心培訓近百名醫護人員,甚至有國外醫生前來進修和觀摩學習,為國產血透機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隨著產品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自主研發的血透機獲得了國家和省部級多個獎項,取代了部分進口產品,並推廣出口到40多個國家。
交出第一個十年答卷
然而樹大招風,茁壯成長的暨華公司被國外資本盯上了。他們想盡辦法阻止暨華公司和中國血透機行業的發展。先用31億美元買下國際某知名血透機生產企業,再用僅僅1000萬元人民幣從投資人手上買下了暨華公司。
2008年,尹良紅一夜之間便失去了花費10年創立的國產血透機研製平台,10個具有不同功能的國產血透機、透析粉、透析用水處理係統等係列產品的三類醫療器械證書被強製拿走,尹良紅雖萬般痛心,卻無能為力,因為她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辦法和強大的國外資本對抗。
雖然事業陷入了低穀,但卻沒有磨滅她的夢想。“我傷心時也會掉眼淚,但我傷心從來不會到第二天”。這就是尹良紅的性格。她眼圈發紅,卻笑著說:“我們是中國人,我們向國外學習先進的經驗是應該的,但是我們不能丟掉民族自信心,不能丟掉民族品牌,我們要挺起民族品牌的脊梁。”
回顧回國後第一個十年的創業,外表柔美的尹良紅倔強地說:“我並沒有失敗,我在當時網絡不發達、沒有可以借鑒的技術條件下,研製出國產血液透析係列產品,迫使進口同類產品降價,迫使進口商家采取使用其耗材透析器就送血透機的模式,這也就是說明進口血透機的價格降為零了,這是我回國第一個十年開展高校科研成果產業化、高科技創業興國所交出的答卷。”
開啟第二個十年創業
2009年,幾個國產的血透機研製廠家聯手向商務部提起反進口血透機傾銷訴訟。但尹良紅心想,進口商家既然采取使用其耗材透析器就送血透機的模式,那為什麼不研製中國人自己的透析器呢?
於是,從2011年起,50歲的尹良紅開始她的二次創業,成立廣州市恩德氏醫療製品實業有限公司,但這也是一條不平坦的冒險之路。她回憶道:“2011年,當時我想從國外購進一條透析器生產線,對方要求簽訂一個霸王條款,如果生產線壞了必須找對方修,不能仿製,否則對方會提起訴訟,不管輸贏,都要賠償損失。我一口拒絕了,並暗下決心,一定要研製出自己的透析器生產線。”
透析器是透析機最重要的一次性耗材,技術含量很高,如果不能國產,就會處處被“卡住脖子”。“國外公司控製著你的部件,你必須找他來修,而維修非常昂貴。多維修幾次相當於買一個新的,一味依賴進口的生產線如何能擺脫壟斷?”尹良紅道出了個中關鍵原因。
幸運的是,隨著二次創業的推進,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針對該區科研人員給予了政策上的幫助,使尹良紅和她團隊的創新創業更加從容。目前廣州市恩德氏醫療製品實業有限公司已開發研製了四大產品,全方位打造血液淨化係列產品,形成血液淨化產業鏈,不斷擴大國內外市場。
“現在剛好是我回國開展高校科研成果產業化、高科技創業興國的第二個十年。國產血透機如同我哺育的女兒,我哺育了一個又一個。我在不停地為她們尋找更高的平台。再過幾天就是我60歲的生日,但我對國產血透項目的研發不會退休止步。”尹良紅說。
80後科學家陳捷凱 推動前沿基礎研究與應用
信念引領科研
“我是在開發區安家立業的,見證了開發區十多年來的日新月異和高速發展。2005年我第一次從中山大學坐公交到開發區,用了兩個半小時。那時周邊生活設施不完善,我常常因為做研究錯過了食堂,就隻能餓一晚上。而現在的開發區已是高樓林立、商圈繁華。”國家級高層次人才、生物島實驗室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再生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捷凱笑著回憶起他與開發區的初次“見麵”。
“我選擇生命科學作為研究方向,曾經因為對自己的研究表現不滿意考慮過退學,但既然選擇了基礎研究就要做好清貧和甘坐冷板凳的心理準備,經曆一番思想鬥爭,我最後還是決心靜下心來全身心投入研究,嚐試攻克當時遇到的瓶頸,就此認識了一個全新的自己。”談起經曆過的迷茫,陳捷凱表示,“做科研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
為抗疫貢獻科研力量
去年疫情暴發後,陳捷凱所在的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以及生物島實驗室,第一時間發揮龍頭力量,在快速檢測、藥物研發、動物模型、臨床救治、疫苗研發等方麵部署了一批科研攻關項目,組織各學科帶頭人集中攻關,並建立了臨時黨支部。
“當時我們取得了兩項研究成果,一個是用‘疾病細胞譜係’的概念和方法,在細胞層麵發現了新冠肺炎重症的機製。另一個是應用幹細胞技術,35天迅速製備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供給前線藥物評價等。”陳捷凱說,“這個過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難和艱辛,臨時黨支部發揮了主心骨作用,對解決這些困難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這次抗疫中,我深刻感覺到,前沿基礎研究中我們所掌握的研究能力,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能夠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我們研發的新一代小鼠模型製備技術目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有很大的市場需求。”陳捷凱說。
談及基礎研究技術能夠無縫連接融入到應用領域的原因,陳捷凱總結了兩點:“第一是我們確實是在做最前沿的探索、最先進的科學研究,就像攀登珠穆朗瑪峰必須有最高超的登山技巧;第二是以科技創新需求為導向,在這次抗疫中,醫生、工程師、科學家坐在一起摒除各種幹擾雜音,直接麵對需求,勁往一處使。”
陳捷凱認為,政府在構建有利於成果轉化的產業生態和政策環境方麵發揮職能作用加強服務和引導,能夠有效彌補市場失靈。“黃埔區是我國在幹細胞基礎研究領域的領軍力量之一,我相信黃埔區對更好實現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雙輪驅動,會是個很好的平台。”
觀眾分享感悟
提升營商環境,培育時代新人
兩位“科技鐵軍”的心路曆程分享結束後,現場觀眾意猶未盡。帶著對兩位科學家的敬仰,黃埔區營商環境改革局局長黃姣娥和蘇元二中的思政課老師黃凡現場交流了她們的感悟。
黃姣娥表示,是人才和創新支撐起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高質量發展。“營商環境,‘優’無止境,我們要向‘科技鐵軍’學習,堅持黨建引領,堅持企業需求導向,聚焦資金融通、人才發展、政策供給和規則銜接等重點領域精準發力,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為在黃埔的人才和企業打造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的創業創新環境。”同時,她也歡迎更多的人才和企業來向他們“吐槽”,為營商環境建設建言獻策。
近年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致力以企業需求和滿意度為導向,堅定不移深化營商環境改革。2020年獲評“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區”,連續兩年獲評“全國經開區營商環境指數”第一。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還始終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連續舉辦科普大篷車進校園、進街道、進企業、進農村,院士校園行,科創競賽,科普扶智等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讓科技插上科普的翅膀“飛入尋常百姓家”。尤其是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科學觀,培育一代有理想、敢擔當、勇創新的時代新人。
“作為思政課老師,應當擔負起立德樹人的使命和擔當,把我們看到聽到的科學家和企業家這些生動真實的故事帶到課堂,引導青少年學生將個人夢想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樹立奉獻社會、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做一個自信的中國人、自信的黃埔人。”黃凡表示。(灣區時報 李建均 通訊員 張曉慧 劉樹翔 鍾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