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水慢行步道。
水聲湧兩岸增加了城市綠地麵積。
近日,廣州市黃埔區水聲湧升級改造完成。在保持原有自然生態格局的基礎上,該區將河道防洪排澇標準提高為20年一遇,著力恢複河流生態,提高河流自淨的能力,打造集收集、淨化、造景功能於一體的“雨水花園”。
改造後的水聲湧呈現出一幅水清岸綠的美麗生態畫卷,水聲湧碧道因此成為繼生物島碧道示範段、烏湧碧道示範段建成後,又一個特色鮮明的網紅碧道。
為防洪排澇安全提供新保障
水聲湧位於黃埔區南崗河流域,屬南崗河一級支流,發源於照成山南蛇坳,流經嶺頭、火炭尾、高田村後,於木強水庫下遊約1.95公裏彙入南崗河。周邊分布高端居住區、商業用地、養老機構、醫院及學校等。
水聲湧屬於典型的山區性河流。近年來,隨著所在長嶺居片區的飛速發展,人口聚集,河湧淤積、排洪不暢,部分河段景觀不佳等問題與廣州的城市發展極不相稱。
黃埔區有關部門經過實地考察和計劃部署,對水聲湧開展綜合整治。以防洪、排澇安全為基礎,按照萬裏碧道要求,強化水資源保障及水環境改善任務,兼顧水景觀、水生態修複等功能。
水聲湧升級改造工程將河道收窄處拓寬並對邊坡進行加固,將防洪排澇標準提高為20年一遇,24小時暴雨不成災。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因地製宜新建護岸,盡量維護河湖自然形態,並對原有的硬質化護岸進行了生態化改造,在河道兩側可能存在安全隱患處設置了緊急救生設施。
恢複河流生態 改造美化水環境
進一步改善河湧水質是碧道建設的前提和基礎。
因此,在碧道建設的同時,黃埔區水務部門對上遊支湧旁場部、鬥崗等社區同步開展排水單元達標工作,從源頭上做到雨汙分流,達到良性循環排水模式;同時,充分利用上遊水聲水庫合理調度水資源,保障下遊水聲湧河道內的生態流量,確保無斷流情況。
此次升級改造因地製宜,針對水聲湧山區型河流的特點,盡可能保留了河流的蜿蜒性,保持了河湧彎道、深潭、淺灘等自然生態格局的多樣性。根據碧道建設指引,采用生態砌塊護岸、格賓石籠護欄等多種生態護岸形式,盡可能恢複河流生態,提高河流自淨的能力。
在生態濕地改造上對症下藥,清理原有雜草,合理布設灘塗及小島,高低錯落栽種水生植物、灌木及喬木等,給動植物提供生長空間,且增強生態濕地的景觀性。濕地單側建設棧橋,為居民提供了休憩的空間,讓居民感受到城市之中的一片綠洲。
融入海綿城市理念 建設“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又稱為“低影響開發雨水係統構建”,能在下雨時進行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利用。
水聲湧碧道建設中,充分融合了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創造出集收集、淨化、造景功能於一體的“雨水花園”。
為了滿足水聲湧周邊居民休閑運動的需求,水聲湧兩岸增加了城市綠地麵積,河湧沿岸設置了濱水慢行步道,步道沿線設置景觀節點供遊人休憩遊玩。如在金融街濱水廣場設置了一座七彩廣場,並在廣場上噴設圖案,增強廣場趣味性。另外,還在廣場處設置海綿城市科普玻璃,以及“雨水花園”處設置科普牌,向居民科普“海綿城市、雨水花園”等相關知識。
濕地旁的棧橋也是一處非常亮眼的景點。當市民漫步在棧道上,可細細感受令人心曠神怡的自然景觀。棧道兩邊的太陽能燈在不同的區域提供強度適中的燈光,即便是在夜間,廣大市民也可安心在此處散步。
此外,棧道沿線還新建了欄杆,欄杆上增加了萬裏碧道水波紋標誌,保障了市民安全的同時更增強了欄杆的觀賞性,也讓周邊居民對萬裏碧道標誌更為熟悉。(灣區時報 鍾燚 通訊員 趙雪峰 高大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