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代表視察垃圾分類情況
“做好人大工作,首先要堅持黨的領導,強化政治引領,緊扣區委中心工作,融入全區工作大局。”
正如今年7月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陸小榮在鍛造黃埔人大“鐵軍”工作動員會上所說,經過“三年行動計劃”錘煉,在製度上完善保障,在基層打下“錨點”,黃埔區人大隊伍成為圍繞落實區委中心工作、能打仗、打勝仗的“鐵軍”。
林庭華是長洲街聯組的區人大代表,最近他正忙於提出一份人大建議——關於長洲島新擔湧廊橋開放的建議。
“從修好至今,這座橋的兩側閘門都是鐵將軍把門,居民和遊客對此議論紛紛。”林庭華說:“區相關管理部門過去給的回複是,這是一座水閘功能橋,出於安全考慮進行關閉。街道人大組織了好幾次實地調研後,提出了在強化管理的基礎上分時段開放的建議。”
“管理部門的回複並非沒有道理,但隻要強化管理,廊橋分時段開放是可行的。”談及積極推進廊橋開放,林庭華解釋說,“我們要用類似的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選民看到,他們選出來的代表在為他們說話辦事!”
基層人大履職幹事的積極變化,要從2018年1月談起。
當年,區人大在全區範圍內實施人大街道工委規範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該行動計劃提出,圍繞“健全組織行動”“完善製度行動”“品牌創建行動”“履職爭優行動”“服務保障行動”五大平台,通過打基礎、建機製、搭平台、抓創新等係列舉措,用3年左右的時間,使人大街道工委組織機構日益完善,人員配備更趨合理,規章製度更加健全,工作機製逐步規範,辦公條件不斷改善,代表作用有效發揮。
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各街道工委圍繞履行職責,製定工委會議製度、日常管理製度等,形成了人大街道工委“1+13”製度框架。在全市率先實現人大街道工委主任專職化配備,全區人大街道工委都配備了專職主任,配備了1名兼職副主任、4至6名兼職委員,增強街道工委人員力量。從“底氣不足”到“有章可循”,這一係列變化,為街道人大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製度保障。
探路規範化建設
人大代表履職更有底氣
“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就必須在堅持黨的領導下做好兩條主線——一是服務組織保障好人大代表探索實踐服務保障的方式方法,二是探索密切聯係代表、聯係群眾的方式方法。”長洲街人大工委主任閻新民介紹說,黃埔區人大規範化建設在上述兩方麵進行的深刻改革,讓基層人大工作開展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今年的長洲街人大建議“貴精不貴多”,從之前10多件精簡優化到了3件。“以前在基層沒有立足點,建議反映的表麵問題居多。現在不同了,今年的3份建議,實際上是人大工委為打造長洲慢島整體環境而推出的一整套配套方案。”林庭華興奮地說。
各級人大代表在規範化製度的保障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熱火朝天地開展工作。
在區城市更新主戰場之一的九佛街楓下村,該村戶籍人口有8600多人,轄區麵積13平方公裏,屋舍4000多棟。
區人大代表馬永強是楓下村黨委書記。舊改催生出大量的村務工作,但年過半百的他沒有退縮:從入戶解答村民對舊改政策的疑惑,到幫助簽約後的村民尋找合適的租住房源、集中設置70歲以上老人安置區——有了人大規範化製度作保障,他的工作勁頭更足了。
圍繞區城市更新工作,馬永強在保障中心工作順利推進的同時,以人大代表的身份聯係群眾,解決了舊改中群眾最關心的暫時保留楓下小學、解決村民子女讀書的問題;保留了村裏的馬氏大祠堂和劉氏祠堂,為老年人提供活動場地;征集村中的殘疾人意見,研究製定舊改解決方案……
在聯和街,人大代表根據走訪調研,提出了4個民生方麵的建議:推進優化開創大道北與廣汕路路段交界交通,推動天鹿花園管道燃氣建設,推動廣汕公路黃陂新村路口改造,解決人民群眾的出行難、用氣難的問題。
在黃埔街,省人大代表蔣國梁在2019年7月參加“代表進社區活動”中了解到,升級改造後的黃埔東路,存在路麵舊電線杆林立、人行道地磚鬆動、新舊人行道落差較大等不足。據此,他提出《關於中山大道東道路改造後續問題的建議》,敦促各單位各部門積極克服各種困難,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給施工帶來的影響,讓道路改造真正造福於民。最終,該道路於今年6月全麵完成整改、優化和提升。7月22日,蔣國梁聯同選民代表實地回訪,選民交口稱讚,連稱“想不到”。
……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堅持人民當家作主,規範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為代表履職常態化、探索監督工作、聯絡服務群眾,充分發揮代表作用鑿下了堅固的“錨點”。
聯絡站建設接地氣
人大工作社區“支點”活起來
不管是城市社區還是轉製社區,人大代表工作得以深入開展,少不了各街道中心聯絡站、社區聯絡站、聯絡點發揮“支點”作用。通過“三年行動計劃”,黃埔區共建立了17個中心聯絡站,37個社區聯絡站、65個聯絡點,織成了一張緊密的人大工作網絡。
載體建好了就要發揮作用,關鍵還在於怎麼用好,讓這些聯絡站(點)用起來、活起來。
文衝街人大工委聯絡站(點)的特色是“實體站+網站”雙站平台。文衝街在2018年搭建了人大代表網上聯絡站,兩年來,網上聯絡站逐步完善功能,24小時受理群眾訴求,降低了群眾反映問題的門檻。同時,與實體站互相銜接、互相補充,與群眾的交流更加密切。
疫情期間,市民通過網上聯絡站反映,文衝地鐵口共享單車亂停放,影響居民出行,也影響市容。人大代表受理之後,與街道的城管中隊協商,提出在地鐵口建設圍欄,劃分單車停放區域。在上下班高峰期,城管中隊在地鐵口引導車輛停放。另外,城管中隊還與共享單車運營企業聯係,在上下班高峰期及時將共享單車搬離地鐵口,騰出新的停車空位。通過人大代表、街道、企業的配合,文衝地鐵口變幹淨整潔了。
“能為居民辦點事,心裏很踏實。”作為一名有著8年履職經驗的人大代表,文衝街人大工委主任謝旭東說,“現在對人大代表的工作更加自信,更加自豪。”
像文衝街這樣有特色的聯絡站,黃埔區每個街道都有。正如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曹燕紅所說:“我們的聯絡站、聯絡點不用搞得高大上,應鼓勵街道人大工委因地製宜,多建一些接地氣的聯絡站點,建好了就要用好,突出實效。”
這些接地氣的聯絡站群眾願意走進去了,代表和選民的渠道也就暢通了。人大代表對群眾服務的“全覆蓋、全時化、常活動、有實效”,也就水到渠成、有了基礎。
“一街鎮一品牌”
打造群眾獲得感滿滿的人大品牌
“有問題,找人大!”經過近三年的努力,區人大規範化建設最初的設想已成為現實,區人大代表科經常接到社區居民打來的谘詢電話,詢問人大代表的接訪時間。規範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在推進中,逐漸延伸出各街道獨具特色的“一街鎮一品牌”服務。
夏港街是一個開放型、工業園型、綜合型街區,轄內企業眾多。針對這一情況,夏港街人大工委依托“一中心三站十一點”履職平台,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代表履職活動,打造出“零距離為企業服務、心貼心為群眾解憂”的“企業服務圈”“社區服務圈”;構建轄區企業高管碰頭會、企業上下遊產業對接會和企業信息交流會3個企業交流平台。
夏港街轄內的燈具製造企業——廣州安通林燈具有限公司在發展中有了一個“煩惱”,廠房不能滿足生產需求。
街道人大工委通過“企業服務圈”了解到企業的需求後,積極為企業找地找廠房,實時跟進幫助解決籌建相關問題。最終,企業新工廠得以投產運行,年產值超過5億元。“真是多虧了你們的幫忙,公司才能發展這麼順利,太感謝了!”企業負責人對街道人大工委的幫助表示感謝。
夏港街人大工委主任熊麒麟表示:“我們人大代表是人民選出來的,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是我們的工作。希望通過3個平台,加強街企合作,探索工作模式,進一步打通企業上下遊產業鏈,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
蘿崗街人大工委主任何金勇介紹說,蘿崗街按照“四進、二會、一跟蹤”品牌工作思路,廣泛開展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網格接待群眾活動,把收集來的選民群眾的意見、建議,通過集中分流、現場會辦逐條跟蹤落實。特別是香雪社區聯絡站,近年來,人大代表進聯絡站接待群眾19次,收集選民群眾意見建議74條,並全部辦結。經過近三年的運作,該聯絡站摸索出了一條順應期待、適應形勢、符合規律的基層聯絡站規範化建設新路子。把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裏”變成“最美一公裏”,人大代表以實際行動,體現了擔當、兌現了承諾。
在魚珠街,民眾“議事廳”品牌已深入人心,其開展的“小聯調”成為化解“大糾紛”的“撒手鐧”。
魚珠街的“小聯調”相對於“大調解”而言,突出適用性,著眼快速、靈便、實效,建立施行常態化、程式化、製度化3+X聯調機製,即“司法所、綜治辦、陳英調解工作室+責任部門或屬地單位”,快速反應,快速合力,快速調解。
在魚珠天虹花園地塊(含天虹花園小區、陽光雅築小區、海倫時光小區),3個小區的業主、物業、開發商之間,存在多邊複雜矛盾糾紛,涉及曆史遺留的房屋損壞維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資源歸屬與分配、消防安全、土地規劃建設等10多項問題。
“天下功夫,唯快不破。快是防止矛盾糾紛激化、贏得解決問題先機的核心。”魚珠街人大工委羅偉勝介紹說,魚珠街工委充分發揮區人大代表作用,在轄內9個社區調解委員會基礎上,先後建立了區人大代表陳英和解工作室調委會,以及黃埔中醫院、魚珠智穀園、魚珠碼頭3個行業性調委會。
今年以來,“小聯調”處理20多宗糾紛案件,其中八成以上在首辦時間、一個回合即解決問題,矛盾糾紛化解效率大幅提升。
此外,紅山街、南崗街的“民生‘微實事’”品牌,聚焦轄區民生短板,引導代表積極關注和參與街道民生微實事、對口幫扶等工作;大沙街、聯和街的“‘參與式’審查監督”品牌,利用預算聯網監督係統,實現對政府、街道預算資金的安排、撥付和使用情況及財政政策執行情況,進行實時在線全程監督;永和街的“人大代表履職能力‘提升工程’”品牌,建立代表預備人選資源數據庫,通過大數據和代表履職分析,把好代表“入口關”“管理關”,保證選出的人大代表能夠滿足履職的需要……
這些品牌的建立和作用發揮,離不開區人大常委會的領導,離不開五大平台、建綱立製、三年行動、履職行動等規範化建設搭建的製度框架,離不開區人大提高新時代人大工作所作的各項探索創新。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黃埔區以人大代表接待選民為切入口,結合“吹哨報到”,打通聯係和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裏”,實現了多方“麵對麵”溝通交流,聚集社情民意、凝聚民心共識,解決了許多群眾家門口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同時,區人大規範化建設,也為在基層貫徹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創造了經典案例,提供可複製的黃埔“解決方案”。
主辦:廣州開發區管委會 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承辦:廣州市黃埔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備案號: 粵ICP備2022017031號-1
粵公網安備 44011202000021號網站標識碼:4401120001
0
视窗区
0
导航区
0
交互区
0
服务区
0
列表区
0
正文区
开启“阅读”后,点击文字或控件可以阅读其内容;双击文字或控件,则是操作对应的文字或控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