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區蘿崗和苑保障房小區。李劍鋒 攝
位於黃埔區雲埔街道的創新公園。李劍鋒攝
大塱村舊改項目實施“政府儲備用地-集體留用地-舊村改造”聯動改造開發,構建節約集約用地的新典範。李劍鋒 攝
策劃/黃蓉芳 張成
文/焦嬋娟
圖/李劍鋒
今年是廣州開發區、黃埔區“五年大變化”的答卷之年。5年來,我區將“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工作要求轉化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全力為民造福的務實行動,用“繡花功夫”建設精品城市,在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品質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改善和民生福祉增進等方麵持續練內功、下苦功、做實功,實現生產生活生態良性互動,為廣州全麵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探索出“黃埔路徑”。
5年來,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堅持“分區分類分步、科學平穩有序”推進城中村改造各項工作,努力打開城市高質量發展新空間,重點推進68個城中村改造項目總用地麵積33.78平方公裏,累計批複改造項目30個,開工2117萬平方米,竣工907萬平方米,建成安置房25277套,啟動99個老舊小區和1個曆史文化古村微改造項目,“三線”整治120千米惠及10萬人。
5年來,全區累計新建、改造道路281.689公裏。全麵構建“9高16快4通道”現代化交通體係,加速落實高速公路“十大門戶”立交工程,深度融入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推進打造社區“10分鍾公交服務圈”,以“新基建”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政府答卷——
城市更新質量與速度並重,賦能產業發展民生建設。
過去5年,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狠抓項目“首開先建”,著力補齊民生短板,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在推動產城融合、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居民收入等方麵都交出了亮眼的答卷。
在產業效能全麵釋放方麵,全區已批城中村改造項目已規劃落實政府產業用房等產業載體總建築麵積約817萬平方米,68個項目改造後預計釋放產業載體麵積約2108萬平方米。同時還通過儲改結合,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範區、小鵬汽車智造產業園等重大項目在大塱、何棠下、湯村等舊村項目釋放的產業用地上成功落地。
在統籌配建公共服務資源方麵,全區已批城中村改造項目已規劃落實教育、醫療、休閑等公共服務設施約360萬平方米,新增學校61所,68個項目改造後預計可新增教育、醫療、休閑等公共服務設施763萬平方米。目前已實現華師附屬黃埔實驗學校、華南師範大學附屬開發區小學、廣大附中黃埔實驗學校、湖南師範大學附屬黃埔實驗學校、省人民醫院黃埔院區、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多家名校、名醫院落戶。
持續改善人居環境。用“繡花功夫”建設精品城市,全區共啟動99個老舊小區和1個曆史文化古村微改造項目,總投資約6億元新增小區廣場80個、兒童友好空間70個、綠化麵積4.5萬平方米,完成“三線”整治120千米,共惠及3.5萬戶、10萬人。累計批複增設電梯項目553台,批複成片連片加裝電梯試點小區8個,建成增設電梯408台,發放補貼4155萬元,惠及群眾13000多戶。
群眾收入穩步提升。文衝村級工業園改建為中國軟件CBD,引進自動駕駛龍頭企業百度阿波羅,集聚統信、麒麟等50餘家國產軟硬件企業,村社集體經濟收入從每年200萬元提升至4800萬元;魚珠智穀產業園采取局部改造、微改造形式,2021年獲得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改造後園區2022年總營收值約94億,年同比增長104%;大塱片區探索實施“舊村用地-集體留用地-政府儲備用地”聯動改造完成後,村集體收益將由1000萬/年增至2.4億元/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由6000 元/年增至12萬元/年,形成節約集約用地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典範。
以路通城,交通體係提質升級。緊扣“三城一島”發展空間布局,累計新建、改造道路281.689公裏。全麵構建“9高16快4通道”現代化交通體係,加速落實高速公路“十大門戶”立交工程,深度融入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花莞高速、廣佛肇高速、東部快速路一期、永九快速、鍾太快速相繼建成並開放通車,提升“三城一島”交通快速聯係,知識城“五縱五橫”骨幹路網基本成型;推動完成52條道路的升級改造,讓老工業區全麵煥發新活力,推進新材料產業園、翟洞產業園等15個產業園區的建設,致力打造中小企業發展的家園和樂土。
改善民生,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建成全區首家廣醫附屬婦兒醫院,區委黨校新校區、廣州海事博物館、廣州實驗中學、黃陂中學等一批民生項目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軌道交通體係不斷織密,大公交係統建設成效顯著,目前全區共6條地鐵線路;黃埔區有軌電車1號線串聯了永和片區、長嶺居片區、長平片區、水西村片區和新黃埔政文中心片區,彌補永順大道沿線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的空白,打造社區“10分鍾公交服務圈”,新開公交線路18條、優化公交線路188條次,運營開通便民公交環線19條,打造區域複合“大交通”公共交通服務格局。
“雙智”協同,智慧城市全麵領先。生物島自動駕駛便民公交線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在公共交通領域開創全市先河,全區首條“水巴+公交+旅遊”文旅便民環線覆蓋長洲島內生態旅遊景觀及曆史文化景點開通運行。全國率先研發運用隧道智能攔截應急管理係統並實現全區30座市政道路下穿隧道、涵洞易澇點全覆蓋,不斷提升城市安全韌性品質。
“新基建”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造“智慧的路”,基本建成車路協同的城市道路融合感知體係,在科學城、知識城、生物島區域範圍內133公裏城市開放道路的102個路口和路段,規模化部署1318個AI感知設備、89個V2X路側通信單元等智慧交通新型基礎設施,32個路口通過交通信號自適應控製實現路口車均延誤下降約20%,開泰大道、開創大道等6條主幹道實現路口不停車的“綠波通行”,有軌電車1號線路段實現信號智能優先;部署“聰明的的車”,打造“全球首個服務多元出行的自動駕駛MaaS平台”,開放無人駕駛出租車、無人駕駛公交車、微循環無人駕駛小巴、無人駕駛巡檢車、新物種5種自動駕駛車型,實現自動駕駛巡檢,實現全區全域交通運輸動態監測“一張圖”、運營管理“一張網”。全區累計開放六批次三種級別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156條、雙向約456公裏,首批50台智能網聯示範應用車輛落地運營。推動“新城建”平台經濟和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產業在園區集聚,知識城10平方公裏CIM平台融合示範區落地運用。
百姓閱卷——
黃埔舊改“巨無霸”有速度更有溫度
“正好可以住下一家人,好開心!這一刻已經盼望了2年多,今天終於拿到了心水的戶型!”2022年6月18日,沙步舊村改造項目首個安置地塊搖珠現場,最早一批簽約的村民鍾阿姨搖到一套四房的戶型後高興地說。當天共有512戶村民分到了新房,僅用時3年多,沙步舊村改造項目便實現首個安置地塊搖號分房,再次刷新了城市更新的“黃埔速度”。
作為廣州市“東進”戰略主軸上的沙步舊村改造項目是黃埔區體量最大的舊改項目,也是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沙步舊村改造項目以民生為重,圍繞城市公共水係綠廊高標準配置各類公共服務設施,補強片區設施短板,強化城市公共利益保障,全麵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提高片區居民生活幸福感。
“智慧的路”+“聰明的車”
“這兩年在黃埔出行體驗提升了很多,自動駕駛這種聽起來很遙遠的科技已經融入我們普通居民的生活中。”黃埔區居民李驕陽分享了自己交通出行的變化,“像我自己開車的時候,使用百度地圖會有建議的車速,根據車速經常能夠連續通過很多路口都不用等紅燈,在等紅燈的時候,它也會有倒計時的提醒,大大提升了我們的出行效率。”
2020年8月,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啟動了“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麵向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的智慧交通‘新基建’項目”建設。項目在黃埔區科學城、知識城、生物島區域範圍內,選取了133公裏城市開放道路的102個路口和路段,路口平均延誤降低20%,車輛平均行程時間下降25%,在核心幹道開泰大道東往西方向更是實現一路綠燈通過12個路口,讓市民出行明顯感受到交通順暢帶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小切口”推動“大變化”
“變化太大了!以前這裏到處破破爛爛,連地磚都是坑坑窪窪的,我們想活動都沒有空間。”在黃埔街東苑小區生活了20多年的秦大姐說,東苑小區很多是解困房,本身配套就不太齊全,再加上長時間沒有維護更顯陳舊,很多老鄰居都搬走了。“現在經過改造後,這裏活動場地又大又幹淨,綠化也好漂亮,樓房也變新了,一切都變好了。”
2021年3月,由黃埔區財政總投資1059萬元的東苑小區微改造項目動工建設,涉及用地麵積約3.52公頃,惠及988戶居民。項目按“完整社區”標準謀劃,包括房屋建築部分和小區公共部分,長者飯堂、環衛驛站、健身設施、幼兒園和公共停車場等配套一應俱全,解決了小區老齡人群爬樓難、頂樓漏水、消防通道不暢通、“三線”亂搭掛等一係列突出問題,居民群眾真正成為社區發展的參與者、策劃者與享有者。
專家把脈 ——
黃埔應研究新形勢新問題
率先探索段城市更新之道
孫占卿 廣州市城市治理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近年來,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堅持“拆、治、興”並舉加快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各項指標數據連續多年領跑全市,創造了城市更新的黃埔模式。該區在城市更新進程中,創新了清單管理、並聯審批,用地置換、規模騰挪、公配統籌等模式,通過城中村改造釋放產業空間、拉動經濟增長、改善了人居環境;在城中村改造中,該區注意突出曆史文化元素和現代規劃相結合,如文衝舊改項目打造了廣州幸福裏社區,不僅保留了原有的宗祠等古建築,新增了非遺傳承、經典園林、商業街區等特色場景,還通過引入方塊咖啡等年輕品牌,探索了古建築活化利用,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休閑好去處。
隨著城市更新進入深水區,黃埔區需要進一步研究新形勢新問題,率先探索新階段城市更新之道。
一是探索做地模式的實施機製,過去十多年廣州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主要建立在土地增值規律之上,通過拆除容積率低的自建房改建為高樓,引入房地產開發實現改造平衡,這種做法的好處是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村民和開發商雙贏,但也增加了社會運營成本。2023年廣州市政府連續出台多項統籌做地製度,在實施中仍然需要進一步細化,黃埔舊改項目數量多,正好成為做地模式的實驗室。
二是探索連片開發,住建部63號文強調加強統籌謀劃,合理確定城市更新重點、劃定城市更新單元。鼓勵地方拓展視野和空間,綜合統籌城市更新與城市街區、片區和城區整體融合,黃埔區城中村數量較多,實施連片開發不僅有利於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也可以通過城市更新優化區域結構。
三是加強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根據“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廣州要完成66萬套包裝性住房建設,其中公租房3萬套,保障性租賃住房60萬套,共有產權住房3萬套,黃埔區應該堅持城中村拆、治並舉,利用城中村集體建設用地發展(村民)市場化租賃房,以多種形式規模化實現新廣州人的租賃房保障,營造多類型、多層次的城中村住房租賃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