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黃埔區水西路12號,在轄區居民看來,就是他們“受委屈時出氣、遇難題時求助”的地方。走進這裏的黃埔區綜治中心,居民在一樓大廳的22個窗口可一站式解決最常遇到的18類難題。
記者到訪時,從事清潔工作的許師傅正在反映單位拖欠工資的事。他舉著手裏的一張記滿工作時間的紙,一邊遞給窗口工作人員,一邊說:“你看,我上完自己的班,還另安排我多幹一個班,就給我一份工資,時間我都記在這了。我要求再給我結一份工錢。”
窗口工作人員聽完後解釋說:“不存在一個人領兩份工資的情況。你這種情況屬於加班,按照勞動法應該領加班費,而且加班費是工資的1.5倍,不比你再領一份工資還多?”
“那我要拿加班費。”
“這樣,我先登記你的信息,給你一張表回去填好,然後按表格要求準備證明材料。”
許師傅臨走前,工作人員反複叮囑:“工資單、社保單、考勤表都能作證,下回你直接到我這個窗口就行。”
這裏是廣州市第一家“一站式”建設的區級綜治中心,將“受理、調解、仲裁、審判、情報、谘詢、矯正”多功能合一,實現排、訪、調、仲、訴一體銜接。目前已有11家單位入駐辦公,日均受理超過60宗。
通過兩年探索,在政法部門一線工作一輩子的黃埔區委政法委副書記張帆也對社會治理工作有了新體悟:要推動社會從“管理”轉向“治理”,除了“管住”顯性矛盾,也要“理好”隱性風險。
“服務是最小的成本。”他說,進了這扇門,就是要讓群眾便捷地反映訴求,找個說“法”的地方,從“跑衙門”轉變為給政府“派任務”,做到群眾依法信訪,政府依法履職。
一個窗口對群眾,推動實現基層社會治理事項“線下進一站、線上進一網、掌上進一端”;“隻進一扇門,爭議一站結”,依法為群眾提供化解矛盾糾紛“一條龍”服務……近年來,廣州緊盯社會治理末梢,以鎮街綜治中心提檔升級行動為牽引,推進“楓橋式”綜治中心建設,用足法治資源、用活法治手段、用好法治人才,努力提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做到止爭、解紛、安民。
水西路12號往東十幾公裏,是增城區永寧街。記者在這裏見到另一個同樣深有感觸的政法幹部。
永寧街,此前一段時間裏並不安寧:這裏靠近廣州“東進”發展策略中心,地少人密,征地糾紛、勞資矛盾高發,信訪量猛增,一些矛盾糾紛“從小拖大、由大拖炸”的情況時有發生。
“我們統計過,78%的越級信訪群眾曾報過警,派出所的非警務警情已占到58.6%,53.5%的聚集性事件都是由未及時處置到位的非警務糾紛誘發。”增城區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賴宏星感慨道,這三個數字足以說明,不對非警務糾紛進行分流處置、不在早在小化解矛盾,穩定做不到,發展更是一種奢望。
今年以來,永寧街作為試點,在街道綜治中心下成立了一支專門力量——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統籌配置各方資源幫群眾止紛解困,集中精力和優勢力量處置非警務矛盾糾紛,實現風險隱患“一站式”閉環處置,成立至今已承接529宗非警務糾紛,涉及到勞資、征地、物業、家庭矛盾等方麵,辦結526件。
對此,街道派出所所長餘永鋒已嚐到了甜頭:“街道的重複報警率從去年的11%下降到近期的3.2%,兩位數降到個位數,工作壓力小了,以往隨便一宗征地、勞資糾紛都能把一個派出所拖死的情況再也沒出現過。”
國之興衰係於製,民之安樂皆由治。
社會治理的最好辦法,就是將矛盾消解於未然,將風險化解於無形。綜治中心是整合政法工作資源、依法化解矛盾糾紛的重要平台,廣州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楓橋式工作法”,聚焦基層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一體化調處、一攬子解決,大力推進綜治中心提檔升級行動,打造“楓橋式”綜治中心廣州品牌。
“我們就是要讓‘有糾紛就到綜治中心’成為群眾的自覺選擇。”廣州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孫太平說,讓綜治中心這“一扇門”,成為應對重大風險的“指揮部”、彙集情報信息的“參謀部”、解決治理難題的“服務部”,全力推動實現“一個中心管平安”“群眾矛盾糾紛化解跑一地”。
目前,廣州市綜治中心建設已經實現全市176個鎮街全覆蓋,全部社區(村)均建立了綜治中心或綜治工作站。上半年,廣州共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萬餘件,其中九成以上在鎮街村居層麵得到化解,較好地發揮了矛盾糾紛吸附消納作用。記者了解到,這一模式如今已在廣東全省推廣。 (本報記者周強 毛鑫)
(新華每日電訊 2023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