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位於今天廣州市黃埔區的嶺頭山開墾出千畝茶山。六十載鬥轉星移,老茶樹沉澱了深厚底蘊。2020年,這裏引入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團隊,經過選育研究,漫山遍野的老茶樹煥發出“黃埔紅”新茶香。
如今,嶺頭山上坐落著廣州市城區海拔最高的茶園,建成了茶葉種質資源圃。未來,這片茶山將精選出約400畝優質高產的茶樹進行深耕,還會升級打造成具有生產、科研、文旅等多功能的“黃埔紅”嶺頭紅茶文化產業園。隨著新農人、新技術、新理念的彙聚,“黃埔紅”品牌得到進一步擦亮,產業新貌將帶來新活力、新機遇。
統籌/何超 麥藹文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瑞琪 見習記者張樂怡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通訊員陳燦、鍾利玲
視頻/羅知鋒 實習生鍾沛然
手繪/何沅恒
院士初品嚐打分60 近年選育研究後給出了90分高分
群山連綿、霧雨蒙蒙,登上海拔384米的嶺頭山,漸覺空氣既濕潤又清新。這裏生態環境優美、樹木繁多,常年雲霧環繞、負離子旺盛,加上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水分充沛,非常適宜茶樹生長。
行經嶺頭村的小廣場,一棟嶺頭紅茶文史館吸引了遊客進入一探“紅茶往事”。據文史館資料介紹,1958年,廣州市國營嶺頭農場成立,開始進行山頭開荒,並引種雲南大葉種茶樹。1968年,數百名知青下鄉,與嶺頭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靠雙手開辟出千畝茶園,也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
曾經,當地出品的“晨雞牌”紅茶名盛一時,這個具有時代特色的名字或能窺見當時茶農日出而作的情景。原來,采摘紅茶茶葉的最佳時間就是清晨,氣溫較低,茶葉含水量較低,葉子鮮嫩,茶葉的香味、口感也更鮮美。
後來,嶺頭山的茶園一度沉寂,茶樹進入了“自由生長模式”。直至2021年,黃埔提出以茶產業帶動鄉村振興,將打造“黃埔紅”紅茶創意園作為農文旅類的重點鄉村振興項目之一。然而,當黃埔區引入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劉仲華團隊前來指導時,劉仲華給黃埔紅茶隻打了60分。原來,老茶園雖然自帶原生態的群體種資源,是一個資源富礦,但這裏的茶樹長期缺乏打理,而且主要是通過自然雜交、以種子形式進行繁殖,逐漸出現了不同葉型、不同成熟時間、甚至不同顏色的品種,製作出來的茶葉口感粗糙、良莠不齊,不便於後期加工。
在劉仲華指導下,湖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派出技術人員紮根嶺頭山,不斷選育研究,讓茶樹品相逐步整齊化,更能凸顯老茶樹的獨特風味。今年,當劉仲華再次來到嶺頭茶園時,他看到茶山井井有條,不由得感慨茶園變遷。品嚐“黃埔紅”後,他表示,“現在的茶能達到90分”,即是優質茶水準。
正值秋茶采摘季,新鮮的“黃埔紅”經過製作後也將成為“秋天的第一杯茶”,供市民遊客品嚐。湖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董日波捧著茶湯為訪客進行介紹,“從茶湯顏色來看,‘黃埔紅’紅豔透亮,還有淡淡的金色光圈。茶湯裏漂著很多細小絨毛,這又叫‘茶毫’,是茶樹品種特性的表征,含有豐富的茶氨酸、茶多酚等營養物質。一般來說,鮮葉越嫩,茶毫越多。‘黃埔紅’在采摘中將‘一芽一葉’作為標準,選摘鮮嫩芽葉,優中選優,這樣才能做出好茶。”
蘊含花香、果香的紅茶並不常見,而這往往是一款好茶的點睛之筆。“幾年前的‘黃埔紅’隻有最常見的薯香,經過我們幾年的選育,現在的茶具有獨特的花蜜香,辨識度極高。香氣鮮純,茶味醇厚濃鬱,唇齒生香,生津回甘持久,山野之氣強烈且經久耐泡,飲用口感極佳。”董日波說。
研究員一人住在嶺頭山上研究茶葉 培育一組良苗要差不多兩年
來自湖南的董日波,是劉仲華院士團隊的一員,過去曾在張家界研究湘西保靖黃金茶。他坦言,自己起初並不熱衷紅茶,反而更習慣喝黃金茶這類綠茶。然而,來到嶺頭山茶園開始做研究後,這款“黃埔紅”成了他每天必備的飲品。
“所有的茶葉研究者,都要長期住在山裏的。”皮膚黝黑的董日波如此介紹。這兩年,他一個人住在嶺頭山裏,平房裏陳設簡單,一張大茶桌便是客廳裏為數不多的家具。“住在嶺頭山已經很幸福,很少有茶園像這樣坐落在市區裏,交通方便,回湖南老家也就五六個小時車程,比以前在深山裏做科研的日子舒服多了。”董日波笑著說。
鬧中取靜的環境、先進的設備與基地,為科研人員的日常工作提供了保障。目前,“黃埔紅”嶺頭紅茶創意園整理出茶山約1000畝,清點出約4萬株老茶樹並進行建檔。在未來三到五年,還將精選出約400畝優質高產的茶樹進行深耕,其餘的則作為原生態的茶樹種資源繼續保留。
選育這個關鍵步驟,自然離不開科研人員的辛勤努力。每天早上,董日波雷打不動都要到茶園走走,觀察野生茶樹的生長狀況,並從中挖掘具有培育價值的特色品種。在他看來,富有潛力的茶樹往往具備葉片大、枝幹長、芽頭粗、附著茶毫濃密等特點,“把它們選出來後,還要花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才能培育出一組良苗。”
為了給茶樹苗提供濕潤的環境,科研人員們還建起了一座帶有霧化裝置的溫室大棚,將山上的泉水以水霧形式噴灑,模擬山間霧氣。董日波指著一株茶樹苗說:“等它再長一段時間,就可以進行扡插了。”通過扡插這種無性繁殖方式,茶樹的品種特征能保持穩定。此外,茶園還建有茶葉種質資源圃,目前已經收集了48個優異茶樹種資源,未來將開辟至50畝的種植規模。
幹了30多年雕塑的村民決定回來“種茶” 這裏“茶旅融合”大有可為
在嶺頭山上,不少茶農正忙碌著采摘秋茶、掃野徑、紮籬笆,熱鬧場麵仿佛把人帶回到過去的田園時光。山青、水秀、茶香、人勤,共同勾勒出一幅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畫卷。
“小時候,我跟著媽媽摘茶葉。那時山上有個茶廠,我們買茶葉還得憑票,現在喝茶成了愜意的事情。看著茶園重新紅火起來,我決定回來繼續幹。”57歲的嶺頭村村民胡路鈞從事雕塑行業30多年,還創過業,闖蕩世界之後,還是認為現在的黃埔發展速度快、充滿機遇。2021年,他回到嶺頭村跟著研究人員學習茶葉知識,見證了“黃埔紅”的重生。
在胡路鈞記憶中,嶺頭村家家戶戶都會炒茶,但製作手藝比較粗糙,缺乏現代化設備,直接把茶葉放在太陽下暴曬或用爐子烘烤進行幹燥,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茶葉香氣。如今,全新的紅茶製作車間正在籌備中,現代化的儀器設備和標準化的製作工序有利於茶葉出品穩定。同時,茶園保留了手工采摘的傳統,堅持人工除草、施有機肥料,產出的茶葉無添加、無汙染、無農殘。“有些傳統在保留,有些技術在更新。”胡路鈞心生感歎。
回到家鄉一心一意發展好黃埔紅茶,這是胡路鈞的選擇,也是鄉村振興趨勢下許多人的向往。利用長嶺國家登山健身步道與“黃埔紅”紅茶創意園毗鄰等有利條件,“黃埔紅”紅茶文化中心已基本建成,這個集茶文化展示體驗、茶葉生產科研、會議餐飲於一體的文化交流中心,將實現“吃喝玩遊購娛”全方位文旅體驗。“茶旅融合”形成了良好的生態旅遊資源,預計每年將接待遊客7.3萬~15萬人次。
茶中有林,林中有茶。新農人、新技術、新理念的到來,讓嶺頭山的老茶園煥發出生機、活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 湖南農業大學教授 劉仲華
嶺頭自然生態環境很好,茶中有林,林中有茶,這個地方一定能夠出好茶。嶺頭茶園茶樹屬雲南大葉種,引種到廣東黃埔,體型葉型雖變小了一點,但依然保持著大葉種茶的基因血統,使茶葉內含物比較豐富。環境、品種和加工技術打造出來的“黃埔紅”品質非常好,從香和味來看產品的特點,花果香,帶一點點甜香,就是花蜜香,滋味鮮濃醇甘,是可以打造成為紅茶的極品。
(廣州日報 2023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