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半夜,我離開住地前往廣州白雲機場。飛機正點起飛,恰是黎明時分。隻見舷窗外一輪朝陽冉冉升起,橙紅色的光芒將波濤一般的雲海全部洇染,從濃烈的深紅,漸次橙紅、淺紅,甚至鵝黃、淡紫,無邊無際地伸展開來。霞光漫天,一片浩大無比的莊嚴、安詳、和美。
朝陽,竟是這般地青春靚麗!
我凝神看著,突然心有所動,低首再看那嶺南大地,在晨曦的照耀下,在一片近乎墨綠色的蔥蘢之中,森林一般的高樓,彎曲的珠江,大橋小橋,錦繡山河。依稀能看見公路上車流行駛,穿梭不停,雖然還隻是清早的6點10分,勤勞的嶺南人已經在各自奔忙。
從北方來的我,連續好些天走進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被稱作“三城一島”的知識城、科學城、海絲城和國際生物島,密集的信息和意外的驚奇,令人目不暇接,我不停地吸納和思考,還來不及仔細消化,又有新的驚喜接踵而至。
第一站“打卡”地,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加速器。說是“器”,實際上是龐大而又前銳的孵化機構,銀灰色的大廈前一塊巨石上鐫刻著“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八個大字,一下子吸引了前來者的目光。走進旁邊“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先行示範館,裏麵集中展示了黃埔區中小企業創造的近40項“全球首創”“全球唯一”“世界領先”成果,刷新了許多人的視野。
在那片明亮的企業加速器裏,我們見到了周博士,周博士的夢想是“做中國自己的質譜儀”。
臉龐瘦瘦的周博士告訴我們,質譜儀可以觀測“看不見的世界”。即使往100個標準遊泳池那麼大的湖裏滴一滴墨水,質譜儀也能檢測出這滴墨水的存在。作為現代科學研究重要的基礎工具之一,質譜儀的應用領域涉及環境、藥物、食品和國家安全等,但中國從前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每年進口金額高達上百億。曾在廈門大學和德國吉森大學先後獲得化學博士、物理學博士學位的他,2004年攜家帶口,帶著他的一箱資料、一箱零件,來到廣州,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專業質譜儀器公司。
研究質譜儀這樣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項目,一路困難重重,周博士的團隊幾度捉襟見肘,但每到難熬的關鍵時刻,廣州開發區這個為科技搭建的平台總會施以援手。到目前為止,該公司已擁有知識產權200餘項,填補多項國內空白;在線單顆粒氣溶膠質譜儀可監測空氣中的PM2.5汙染源,在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盛會中亮相。
周博士和他創辦的企業,也成為“中小企業能辦大事”的代表。
已是八月天氣,廣州的陽光仍然熾熱,但走在“三城一島”的綠樹下,倒覺頗為清涼。一幢幢現代化的建築風格多樣,但都體現出簡約、實用、安全、多功能的設計理念。走進TCL華星廣州t9項目的廠區,能看到綠色草坪上引人注目的雕塑——棕色的駿馬,一匹揚鬃奮蹄,一匹低頭沉思,矯健而又堅定。
這是一個可走進千家萬戶、為普通消費者享用的“顯示”產業,是國內首條高端專業顯示高世代產線。三年前,這裏還是一片山野之地,從簽約到工地打下第一根樁僅用了21天,從開工到投產僅用了18個月,項目滿產後可貢獻年產值300億元。
不時聽到人們議論,廣州為新型產業發展鋪設了綠色通道。嶺南大地上曾有過“深圳速度”,而眼下,又有了“廣州速度”。
還有虹吸效應:“引一個、建一個、帶一批”。
“虹吸效應”,美妙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產業資源加速向此集聚的現象。就在許多地方因為三年疫情而考慮經濟如何複蘇,甚至焦慮徘徊之時,嶺南廣州已成為我國新型顯示產業集群核心發展的區域之一。
在展廳裏,我們目睹了5G應用於超高清視頻傳輸的場景。屏幕上,青山凸現,綠水輕流,讓人忍不住伸手想去觸摸,“顯示”一詞越來越真切,所知的世界纖毫畢現,人類好奇的探知在維度不同的空間裏延伸。
當然絕不限於“顯示”。
廣東省本土自主創新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粵芯半導體,也進入了開發區,助力廣東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粵芯”所產生的虹吸效應,帶動了近120家半導體上下遊企業前來廣州選址落戶。
在中新廣州知識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的學子們剛拍攝完畢業照。他們將碩士帽高高拋起,又小心地放入行李箱,然後信心滿滿地離開校園,走向新的人生港灣。
2020年,“雙一流”名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與廣州市政府攜手,共建廣州研究院。三年之後,598名畢業生作為“黃埔一期”的學生,去向落實率已達100%。將科研成果從學校的“書架”搬到企業“貨架”,在校企融合發展中,推動科教融合育人,使得從這裏走出的學生成了“搶手貨”。
在校區的教室裏,我們與一群師生相對而坐,聽他們講述自己的經曆。老師既是教書的先生,也是科研帶頭人;學生既是聆聽教誨的弟子,也是實驗室裏的骨幹,他們的課堂不僅在幾十平方米的空間,更在寬廣的大灣區。這樣的學生誰不愛,這樣的學生就業有何難?
中新智慧園,是中國與新加坡的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富有浪漫想象的年輕人將2500平方米的科創空間打造得猶如科幻樂園:生命樹造型的書架,可躺下休息充電的膠囊太空艙……在這裏忙碌的年輕人,都畢業於海內外名校,各有技術專長。中新智慧園獨具特色的眾創空間和孵化平台,具有“國際範”,為進入平台的企業解決業務和運營兩大難題,使他們能專注於優化產品與服務。
在園區的花牆上,我看到如百花盛開的入駐企業“logo”,各種有趣的造型,有如閃電,有似海浪,有的是鳳凰,有的是綠樹,創業者的奇思妙想,在碰撞中激發出火花。
“山水橫千裏,風雲變古今。陶然共誰比,嶺南一水東。”唐代李白的《送友人歸嶺南》,今日讀來更是令人浮想聯翩。橫亙千裏的大灣區,同宗同源、同言同食的嶺南文化,使黃埔與港澳的商貿往來、文化交流尤為密切,目前已有港澳投資企業1125家,港資企業1075家,澳資企業50家進入。
華燈初上,一位江西來的姑娘陪著我們夜遊珠江,從百年老街大巷幸福裏走到燈火闌珊的江邊,在南國熱風的吹拂下,姑娘長發飄飄,她將黑發捊到耳邊,露出笑臉:“我剛來廣州的時候,吃住真有些不習慣,可沒想到一待就是八年。”
從統計數據中得知,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除了引進世界500強,還集聚了中小企業近4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500家,數量穩居全國經開區第一,其中有一大批可稱為擁有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或者“隱形冠軍”。走進這些企業,可以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有的青春年少,有的已生華發,他們的普通話裏仍然帶著不同地方的口音。但無論年齡大小,卻都有著某種共同的特征,細細琢磨,原來出自他們每個人臉上的微笑,那種從內到外散發的自信和希望,都在女子的明眸皓齒,男士的爽朗開懷之中。
大灣區,嶺南大地上的黃埔、廣州開發區,讓無數人的夢想之舟由此啟航。
漫天霞光在不斷升騰中覆蓋了大地,繁花似錦的嶺南,朝陽初升的時刻,蘊含了多少生機和浪漫。那位宋代的詩人蘇軾早就愛上了這片地方,“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他在悄吟這首《定風波》時,想來也是麵帶微笑的吧。
作者:葉梅(中國散文學會會長)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8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