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帶著孩子來看乞巧展。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攝
開幕式上的演出。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攝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陳鈞聖 實習生黃秋淞)昨晚,2023廣州乞巧文化節在天河區珠村七夕文化廣場開幕。開幕式上,一場名為“古韻幻境舞七夕”的全息燈光秀點燃開場,視覺科技與傳統文化相得益彰的結合,一下子將觀眾帶進一個古韻時空,文藝彙演、民俗表演、七夕遊園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朋友們駐足觀看。開幕式的最後,到場嘉賓以水為喻,一同點亮七星燈,將這場別開生麵的乞巧慶典帶向了一個高潮。
在廣州珠村,市民一直有過乞巧節的傳統。每年乞巧節,巧姐們都會齊聚祠堂,祠堂內設有大案台,案台上擺放著齋塔、芝麻香、鵲橋景觀、七娘盤、七夕公仔等精致的手工藝品供人觀賞。今年乞巧節,珠村共設有五個擺七娘展示點——明德堂、七社飯堂、北帝古廟、沂江潘公祠和元德陳公祠,每一個展示點的供案都各有不同,但一樣的精致靈巧,趣味盎然。走進這些展示點,各式各樣精巧的手工藝品有序陳列在供台上,遠看,精心雕琢的古建築、鵲橋相會等七夕文化元素熠熠生輝,走到近旁仔細端詳,瓜果、花卉栩栩如生、真假難辨。
傳統《拜七娘》儀式、成人及笄禮的再現也是本屆乞巧節的一大亮點。自2005年廣州天河舉辦“第一屆廣州乞巧文化節”,該習俗便存在,是廣州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習俗。在笄禮的最後環節,舞蹈《對影穿針》借助對民俗風情的記錄與刻畫,巧妙展現了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承辦了開幕式的天河珠村七夕文化廣場被設為主會場。除此之外,廣州乞巧文化博物館、乞巧苑、明德堂、與亨美術館、琪林裏文旅產業園、棠下智彙park被設為分會場,廣州塔、正佳廣場、合利天德廣場、廣州購書中心、翌方181創意園等則作為聯合會場策劃了異彩紛呈的文化活動,等待市民朋友的積極參與。
2023廣州乞巧文化節以珠村傳統乞巧活動為“點”,以各大商圈配套活動為“線”,推出“7天7場”主題係列活動,七天時間,每天會連續不間斷地推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各類文化活動。通過乞巧節,融合舉辦動漫展、市集、文化展覽等形式,助力天河區建設文化強區,推動傳統文化“破壁出圈”,多方麵、多層次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何瑞琪 通訊員鄭嘉俊、許東瑾)8月16日,為期7天的“文心編幸福,巧手織繁華——2023黃埔乞巧文化交流”活動在廣州市黃埔區文衝幸福裏拉開序幕。今年的黃埔乞巧文化活動除了展示超200件傳統乞巧文化精品之外,還以科技加持創新業態模式,實現“非遺”與“科技”的雙向賦能,提升非遺文化的趣味性和互動性,為觀眾帶來美妙的沉浸式體驗。
技藝巧:滿席“粵菜”格外誘人
走進文炳陸公祠,一件件巧奪天工的乞巧作品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巧姐們早早準備好了乞巧供案,陳列祠堂迎接七夕佳節。題材廣闊不限,既有圍繞牛郎織女搭建的鵲橋,也有寓意甜蜜豐盛的嶺南瓜果以及爭奇鬥豔的花卉,還有文衝牌坊、竹林茶院等建築,更不缺反映乞巧民俗、曆史典故、黃埔民俗曆史場景、民間故事、民間傳說的作品,全麵展示了巧姐們的技藝。
“粵人重巧夕,燈火到天明。”嶺南大地傳承著與七夕有關的習俗,那麼展示“粵菜”必不可少。荔枝柴燒鵝、黃埔炒蛋、白切雞、喜灼九節蝦、雀巢鴛鴦丁、香芋扣肉、油燜冬菇……展品中,滿席的“粵菜”格外誘人。此外,還有花生團、湯圓、油角、五月粽等鄉村美食,趕鴨下田、農場樂園、竹林茶院這些生活氣息濃鬱的鄉村生活場景。現場一位小朋友對一碟蔥薑豉椒炒山坑螺特別感興趣,“做得太像真的了,看著都想嚐一口。”
“我們在開幕式早上都還在趕製乞巧作品,像這個粽葉蒸糯米團,是用泡沫削成一個個小球,做得還比較快,”52歲的巧姐梁鳳銀說。她感情飽滿地介紹起一件件作品的製作方式,誰都看不出來,她們所在的14人“新手巧姐組”是今年第一次接觸乞巧。梁鳳銀等新入行的巧姐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今年3月起就為製作乞巧作品忙碌起來。傳統作品以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做些小物品賽巧,但隨著現代技藝的提高,有更多環保材料和新型題材出現,大大開闊了她們的視野。她們用生活中不起眼的、閑置的、廢棄的生活用品,如廢布料、舊玩具、小燈泡等,創作出不少耳目一新的作品。
體驗強:“非遺+科技”助力傳統文化傳承
在乞巧交流活動期間,觀眾隻需使用手機識別繡品,元宇宙AR技術就會帶領觀眾進入另一個世界。屏幕外,是平靜美好的繡品大作。屏幕內,是花動、是魚動、是鳥動,讓原本栩栩如生卻隻凝固定格在畫框內的生靈綻放出活力。今年黃埔民協創新開展了“廣繡+科技”的工作,通過遇見廣繡、遇見嶺南文化的“高級美”項目建設,構建廣繡元宇宙AR藝術項目、數字藏品、廣繡研學等三大板塊,以科技賦能傳統民間文化發展,打造AR實景劇本遊,利用AR技術搭建廣繡文化元宇宙,提升非遺文化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廣州日報 2023年0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