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大區如何實現“知識力”的可持續生產?
中新廣州知識城科教創新區沙盤。
中新廣州知識城。
籌建已久的廣州交通大學有望在今年年底前開工建設。近日,廣州市發改委在官網發布了廣州交通大學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複函,原則同意了《廣州交通大學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根據複函,項目選址在廣州航海學院及周邊,位於黃埔區。
據南都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7所來自國內外的高校在黃埔設立研究院(分院);廣州交通大學和黃埔大學2所落戶黃埔的新大學頻傳捷報,尤其在今年,進展明顯提速。隨著黃埔引進高校的節奏不斷加速,工業大區已然邁向更具競爭力的創新城區。
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塗成林表示,高校和科研機構同步集聚,在黃埔在地化運作,貼近產業第一線,可在空間上實現科研資源、人才資源與產業需求的無縫銜接,既符合科技創新發展規律,也便於黃埔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和一體化發展。
學
三年引進7所高校
據公開報道,2020年和2021年是高校研究院(分院)集中進駐黃埔的年份,基本上不超過半年就有合作簽約落地。2020年1月11日,廣州大學與黃埔初步達成合作共建廣大黃埔研究院意向。2020年2月28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與廣州市政府簽約合作共建西電廣研院。2020年8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與廣州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約共建廣外黃埔研究院。2021年2月,中新廣州知識城管委會、新加坡國際管理學院與華晟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簽署關於新加坡國際管理學院(中國)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21年3月31日,廣州開發區管委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簽署共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黃埔高等研究院的合作協議。
隨後,合作共建研究院的簽約態勢暫緩,一直到今年才回溫。根據知識城上半年亮績亮諾亮牌活動暨中國納米穀二期開園活動披露信息,今年5月,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正式簽約落地。7月29日,華南理工大學黃埔綠色先進材料技術研究院、超級機器人研究院和先進紙基材料創新中心入駐中國納米穀二期。
黃埔還在同步布局本土高校,廣州交通大學、黃埔大學的建設進展備受關注。南都記者梳理公開報道發現,廣州交通大學的籌建工作早在2018年已展開,規劃在原廣州航海學院黃埔校區基礎上擴建。不過,之後這所高校的名字更多出現在規劃文件中。直至2021年4月,廣州交通大學建設項目正式獲得立項批複,並劃分了規劃用地紅線圖,才表明該項目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今年,隨著項目可研報告獲批,廣州交通大學距離開工建設更近一步。
黃埔大學項目選址在知識城科教創新城。今年2月,廣州市發布2023年重點項目計劃,黃埔大學被列入今年重點建設預備項目名單。從公開資料看,該大學目前仍處於前期籌建階段。據前述的知識城亮績亮諾亮牌活動披露信息,今年8月,黃埔將落實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大科學裝置產業轉化區、芯片小鎮、黃埔大學4個項目共35.4044公頃規模。
研
知識城將引入14所科研院所
上述7所高校在黃埔設立的研究院(分院),全部落在知識城。其中,西電廣研院、廣外黃埔研究院、廣大黃埔研究院等多所研究院都納入知識城科教創新區範圍。據公開資料,為推動產教融合發展,知識城規劃建設2平方公裏科教創新區,計劃引入14所科研院所。
這一方麵或許是因為相對區內其他戰略平台,知識城的土地資源稍充裕、土地收儲壓力較小。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原總裁黃國祥此前就曾公開談到,廣州知識城的一大優勢是土地麵積足夠大,因此孵化出的科研創新成果可以就地實現量產,企業不用再到別的地方去。
另一方麵原因則離不開知識城的定位和規劃。作為中新政府跨國合作標誌性項目,在建設之初,知識城就計劃借鑒新加坡成熟的知識經濟發展模式,打造世界排名領先的創新智慧城市。2020年8月,《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獲國務院批複同意,明確提出將知識城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廣州開發區投資促進局黨組書記、局長徐暉曾表示,在考察了蘇州、深圳等國內領先的產業園區後,他們得出結論,“知識力”除了體現在產業“知識密集度”和知識產權布局之外,還在於引入一流高校、科研機構和智庫,實現“知識力”的可持續生產。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資源集聚知識城將為深化雙邊合作、鏈接雙邊資源提供更多機會。
2021年12月29日,新加坡國立大學官網發布消息稱,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預計在十年內,幫助知識城超過300家中國和新加坡的初創企業,以促進中新之間的創新和企業發展。而在今年6月26日,由西電廣研院與新加坡IC Carrier Technologies Pte Ltd合作共建的“氮化镓器件和集成電路先進封裝技術研究中心”成功簽約,成為西電廣研院“產學研”合作國際化的首次突破。
融
以研究院模式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拋開規劃給予的政策利好,高校集聚知識城更基於市場和實驗室從鬆散耦合邁向高效配置的實際需求。曆經十餘年發展,知識城的“知識密集度”不斷升級,以生物製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三大產業集群為代表的現代化產業體係基本構建,亟須更完整暢通的科研成果轉化鏈條,打破成果轉化與技術需求的信息壁壘,為提升產業“知識密集度”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撐。
以西電廣研院為例。“西電廣研院在建設之初就根據地方的產業發展需求進行了(專業)設置。”西電廣研院黨委副書記劉濤介紹,2020年,西電廣研院落戶知識城就聚焦與產業密切相關的前沿創新領域,解決急難險重的技術問題。“西電的創新成果頂天立地,天問、北鬥、天眼都有西電的貢獻,來到廣州之後,我們把與本地產業發展契合度較高的新一代通信技術、材料、集成電路半導體、人工智能等學科領域搬遷過來做更深度的產教融合。”
多所高校以研究院模式落地黃埔也印證了這一點。據不完全梳理,目前,已有6家高校在黃埔設立7所研究院,並明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知識城開發建設辦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西電廣研院等高校以校企聯合創新中心為載體,推動企業和學校“雙向奔赴”,與全市、全區重點相關企業合作成立17家校企聯合創新中心。知識城已構建“政產學研金”協同創新體係,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為促進政校企深度融合發展,推動高校資源全市、全區覆蓋,知識城還搭建了高校雙創平台,指導成立知識城校企創新創業聯合會。截至目前,已累計發展高校、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等會員單位27家,舉辦“科教論道、產研創投”等高端人才沙龍、校企成果對接、畢業生專場招聘等各類型活動30餘場,協助對接企業上百家,為全市、全區企業輸送近百名產教融合型高端複合人才。
產
企業需求與高校人才無縫對接
高校資源的落地,也意味著人才流入。對於黃埔而言,強化人才招引具有實際需求。2022年,黃埔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573家,數量居全國經開區第一。然而,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黃埔區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7.76萬人,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有2.99萬人。而同為國家級經開區的蘇州工業園區,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42.77萬人,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有3.77萬人。
人才流入不等於留下。塗成林建議,一方麵,黃埔需同入駐高校在課題研發、人才培養、社會實踐等方麵建立更緊密的協作關係,使企業需求與高校人才無縫對接。另一方麵,應根據產業、企業需求進一步優化人才激勵政策,解決民營企業引進人才在醫療和子女就學等方麵的“後顧之憂”,以更有競爭力的發展環境,讓人才真正安居樂業。
廣東省政協委員、華南理工大學超級機器人研究院院長俞祝良進一步提到,除了當下的生活、就業需求,人才對於未來發展成長的期待和需求,也需要得到關注。黃埔可探索為區內人才提供職業相關的教育培養,而高校資源入駐將為此提供很好的平台和機會。
從公開資料看,目前,黃埔正通過引進高校資源,更具針對性地培養同產業適配度高的人才。知識城科教創新區將聚焦信息技術、新材料、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等產業前沿領域,為周邊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園、智能製造園“訂單式”培養人才,並推動校企協同創新。
今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廣州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召開並提出,一體推進教育強市、科技創新強市、人才強市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
俞祝良表示,當前,黃埔正著力布局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資源要素,這正是創新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接下來,可引導中小企業組織形成產業研發聯盟,將各方力量團結在一起,打通壁壘,整合資源,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產業化發展中去。同時,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應當健全人才順暢流動機製,通過政策優惠,加強與國內外的科創交流合作,以吸引更多人才來到黃埔。
塗成林則表示,應當激勵行業領軍企業的市場引導作用,發揮高端創新人才的示範作用。鼓勵行業領軍企業構建起各鏈條參與主體無障礙精準對接的生態環境,不斷提高各創新主體與企業的協同創新發展意願與能力。
采寫:南都記者 梁思華 攝影:南都記者 馬強
(南方都市報 2023年08月16日 )